首页 理论教育 折扇的起源与发展-风来集

折扇的起源与发展-风来集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折扇头书画,北宋时尚未可行。据此可知书画折扇头,南宋时已颇有其人,更可知多为绢扇面。盖折扇于北宋,不过萌芽时期,至南宋亦不敌纨扇之盛。

折扇的起源与发展-风来集

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但彼时殊不普遍,故历梁陈隋唐五代,俱未畅行。直至有宋,始有制者而为人所采用。据宋赵彦卫《云麓漫抄》云:“宋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鸡林志》云:‘高丽叠纸为扇,铜兽压环,加以银饰,亦有画人物者,中国为转加华侈。’”观此,一似南齐褚渊所用之腰扇,至宋时其制已失传,因见高丽折叠扇,中国始转加华侈,而制造之者。然据宋邓椿《画继》所载,又似不然。《画继》云:“高丽松扇如节板状,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腻可爱。其纹酷似松柏,故谓之:‘松扇。’东坡谓高丽白松:‘理直而疏,折以为扇,如蜀中织棕榈心,盖水柳也。’又有用纸而以琴光竹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者,但精致非中国可及,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所画多作仕女乘车、跨马、拾翠、踏青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银汉、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来远,磨擦故也。”观此则市井中固已有制之者。一说中国转加华侈似较彼为优;一说精致非中国可及,似又较劣。盖当时所见不同耳,但无论如何,折扇在宋代时已流行,当无疑义。

生查子·咏折叠扇
[宋]朱翌
宫纱蜂趁梅,
宝扇鸾开翅。
数折聚清风,
一捻生秋意。
摇摇云母轻,
袅袅琼枝细。
莫解玉连环,
怕作飞花坠。
[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绢本设色
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继》又载:“倭扇,以松板两指许砌叠,亦如折叠扇者。其柄以金钱环子黄绿绦,甚精妙。板上罨画山川人物、松竹草花,亦可喜。”按此乃不用扇面,直以木片砌叠鳞比而成扇者,如前项所述之松扇也。扇轴用金属筒,可贯轴系绪。近时日本扇,扇轴仍有用此式者。

又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载:“高丽国遣使入贡,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富,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为倭扇。盖出于日本国也,近世尤秘惜,典客者盖稀得之。”按此则为日本纸扇矣。

折扇书画,北宋时尚未可行。何以言之?当时诸贤,如李龙眠容或不耐其折叠痕,而不为之。至若文湖州、苏长公、米襄阳诸公,兴到时,最好以笔墨为戏——如绘之风已开,诸公何能忍隽!今后世不但不见其迹,而群籍中亦未一言及之,岂彼时制造粗魔,不堪书画耶?抑制以绫罗,根本不能书画耶?

南宋时,书画折扇,始开其渐。《东图玄览》载:“马远竹鹤,马麟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两面,与今折叠扇无异。扇式折痕尚在,皆绢素为之。”

又丰坊云:“家有赵彦所画折扇,又金章宗有题扇词,则折扇宋金时已有之。其时尚盛行,惟民间尤多用团扇。”

又,《春风随笔》云:“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以为贡于朝鲜,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予见南宋诗词,咏聚头扇者颇多,予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折痕尚存。”据此可知书画折扇头,南宋时已颇有其人,更可知多为绢扇面。

如前项所云:“张东海以为贡于朝鲜,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此类记载,他书中亦多有之,如《客中闲谈》云:“撒扇永乐中朝鲜贡至,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又如《秋园杂佩》所载:“宋朝握团扇,其折叠扇自永乐朝鲜充贡,始颁其式。”等云云。其失考也,自不待辩。(www.zuozong.com)

虽然,折扇固非始于永乐,而自永乐以后,始为鼎盛时代则确为实事。盖折扇于北宋,不过萌芽时期,至南宋亦不敌纨扇之盛。观前所记,南宋仅有马氏乔梓及赵彦少数作品,若夫纨扇,则江李马夏珍迹,故宫甚夥,可以知之。至元代虽已盛行,亦只能与纨扇平分秋色,至明则大行其道,证以烟云宝笈所藏,当知非臆度矣。

烟云宝笈,乃故宫所藏元明两代名人书画折扇二,共三百柄(注:原缺六柄)。清高宗时,敕张若霭编目列序,民国二十年(1931),复经吴景洲氏编订,详释内容,今将张吴两氏原跋及识言,节录于后:

《烟云宝笈成扇目录》,张若霭原跋云:“乾隆八年癸亥夏五月,皇上驻跸圆明园。维时雨旸应侯,二麦丰登,秋稼盈畴,民气和乐。圣心愉畅,万几之暇,寄情翰墨,偶出内附所藏书画扇三百柄,命臣按其时代之远近而排叙之,入于烟云宝笈二函中。元明以来,诸名家之墨妙脍炙人口者,约备于此。画则气韵天成,六法皆具;书则工垆并运,五合交臻。臣启箧敬观,神移目骇;古香在握,爽气袭衣。我皇上广学稽古,巨细不遗,虽寓意于物,而动扬仁风。俾寰宇之广,扇以太和,此即古帝王铭盘书牖之遗意矣。尝考唐之褚遂良、宋之米友仁,皆奉敕排定内府书画。二臣遭际,千载一时。臣以愚钝,侍直内廷。欣承宠命,获观珍迹,并撰跋语。赘名简末,以视前代所称,逾有荣幸。”(下略)

蝶恋花·咏聚扇
[金]完颜
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宋]王利用
写神老君别号事实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44.8厘米 横387.4厘米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烟云宝笈成扇目录》,吴景洲识言云:“故宫养心殿藏元明成扇三百柄,发箧启视,震眩心目。原附编目两函颜曰烟云宝笈,据清张若霭原跋,则清代乾隆八年五月,驻跸圆明园,若霭承旨之作。箧凡十八屉,屉各十六至十七柄不等。柄自有槽,槽各有目。瓷青笺、泥金书与烟云宝笈所录目次品名、纸色字体,无不相同,知为同时制也。夫折叠聚头,始自南宋,而面书画,盛于有明。故明以前之画,罕所闻见。此乃有盛子昭、王若水二家之作,则《叶园消夏百一诗序》,谓沈文以前无闻焉者,其说破矣。即以明代而论,原目所列边范以后唐仇以前诸家,其书画亦何莫非外间所罕见。文人之画如张梦晋,尺幅寸缣,尚一见为难,遑论画扇,而此乃得其三,余若沈唐文仇周吕陆董诸家,则所蓄尤富,蔚然大观,得未曾有。爰依原次,重为编订一过。详其内容,正其讹误,原名著录已定,不宜复有变更。是用悉仍其旧,而表里之有不一致,正可为前后彼此互证之助。”(下略)

观此一跋一识,已不啻为此稀世瑰宝。作一写照,其价值,又不止可证折扇之盛极一时也。而其在艺术史上之地位,更何异甲骨金石之于史学哉!

昔日研讨书画艺术,绝非一曲之士所可从事。不见真迹,只于烂纸堆中讨生活,何啻群盲评古!然古人真迹,本即不多,且日有减而无增。谩云一旦收入天府,即与世人绝缘。即为收藏大家,如槜李项氏、丹徒张氏所收,轻易亦何能见?今也如何,收藏家十九影印成册,公之于世,此犹可言缩印与原本不同。而古物渊薮之故宫,更轮流展览可公诸世人,与古相较,何止云泥!即以烟云宝笈藏扇而言,上自元之盛子昭,下至清初孙岳颁,上下亘三百余年,凡书画名家,无不琳琅满目,古色浥人。内如唐六如画扇,竟多至四十余柄,他如文衡山、仇十洲、董香光,亦略称是。至有清一代之成扇,似较宝笈尤多,如四王吴恽及供奉馆臣神妙之品,美不胜收。昔潞河李均湖著《书画过目考》所收录者,大部非其所藏。

因所交游,俱一时鉴赏大家,故所见甚广。今也鲁殿灵光,尽资饱我眼福,供我研究,固不必多羡李氏贵族矣。若必欲置故宫而不谈,只就各人所收藏而论列之,是何异舍太仓而拾遗穗欤!职是之故,先就故宫所藏折扇,分别扇骨扇叶,略为申述,嗣后再就今人作品,而申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