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山地广阔,自古以来,百姓有饲畜放牧的习俗。据《乾隆中卫县志·风俗》载:“中卫人性勇悍,以耕猎为事,孶畜为生。”“民务稼穑,事畜牧,不治蚕桑。”由此可见,耕牧是古时中卫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明代中叶,中卫畜牧业兴旺,中卫山羊在此孕育成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香山被封为庆王牧场,开始养殖大量牲畜。清中后期,香山地区养羊已具有一定规模,所产羊皮闻名四方。乾隆朝中卫知县黄恩锡在《中卫竹枝词》中写道:“边地从来爱牧羊,自然美利占风穰。但祈山草连年茂,不慕水田百亩良。”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的发展使百姓日子过得非常安逸,丝毫不羡慕有良田百亩的农家。民间流传着“放上三年羊,给个官不当”的谐语,与香山牧业的兴旺有极大关系。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时,人们御寒的衣物很多来自畜类的皮毛,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羊皮、裘皮、羊毛织物、羊毛填充物就成了人们御寒离不开的物品。即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裘皮仍然是人们眼中的珍贵物品,拥有一件裘皮大衣,是富足的象征。《道光续修中卫县志》竹枝词中“污遍羔裘色染裳,烘烘暖气胜披裘”的诗句,表明香山羊皮已被人们鞣制成裘皮衣服。清代佚名诗又云:“香岩沙毛宇内祈,蒙茸九曲藐故衣。旃裘列里承嘉拜,京兆王家见亦稀。”说明中卫山羊沙毛裘皮在那时就已经非常珍贵。纵观历史,中卫山羊养殖由来已久,品种形成距今至少有200多年。
中卫山羊是家畜良种,系全国特有的裘皮用羊种。中卫山羊沙毛裘皮的珍贵,在于皮板轻柔,毛柔细,毛穗美观,丝样光泽,毛股紧密呈波浪状,有弯曲4~6个,排列错落有致,构成素雅清丽的图案。所制裘皮轻暖耐穿,堪与滩羊二毛裘皮媲美。(www.zuozong.com)
中卫山羊成年后每年春天剪毛、抓绒一次,羊毛组织结构、性状与安哥拉山羊毛相近,属马海毛类型,是制作仿古地毯、高级提花毛毯、呢子大衣的上等原料。山羊绒平均长度6.7厘米,纤细柔软,富有光泽,伸展度大,是高级羊绒原料。羊肉蛋白质丰富,热量高,细嫩爽口,无膻味,是中卫名食“手抓羊肉”的基本食材。尤其羊羔肉,更是病人或产妇的补品之一。
中卫山羊适应半荒漠草原,抗逆性强,遗传性稳定。所产裘皮、羊毛、羊绒均为珍贵的衣着原料,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中卫山羊作为一个品种,经过漫长的发展,经选育、鉴定、取舍,于1973年10月10日被国家正式定名为“中卫山羊”。1983年8月10日,国家标准局颁布《中卫山羊国家标准》。从此,中卫山羊由香山一隅走向全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