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在这里,沉积了黄土地的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窑洞艺术。过去,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打一个高、宽均为3米左右,进深六七米的单孔窑洞,需历时两年。而带有拐窑、密室或相通甬道的特殊窑洞,可在人们住进窑洞之后继续挖建,并不影响居住。因此,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土中水分大,窑洞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壁刮得光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需用黄土与铡碎的麦草和泥泥窑。泥窑时,一般至少要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当窑壁熏黑后,还可以再泥。最后一步是扎山墙、安门窗。首先砌窑洞的前墙——窑脸,通常窑脸用土坯包砌,同时装上门和窗。多用木条钉成几何形窗棂,以纸糊窗花。门多为木框板门。
窑 洞
海原县及香山地区人们就沟畔崖腹开辟院落、挖凿洞穴,俗名“窑”。一般人家,傍崖挖窑数孔,窑前围墙成院,富裕之家还在院内一侧盖房数间。院内又挖上地窖,专盛粮食或山芋,再挖上小穴,以圈家禽之类,形成一处幽静的窑院。窑洞呈穹窿状,前为门窗,在窑内傍壁盘筑土炕,炕下留洞,冬天点燃柴草或畜粪,用以取暖。也有的在炕的一端砌上炉灶,将炉灶通入土炕,融做饭、取暖于一体。冬暖夏凉,经济实惠,一举两得。多数人家就窑内自然之壁开凿桌、橱,摆设家具,贮藏餐具,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箍 窑(www.zuozong.com)
讲究的人家,妇女们将炕沿锅台、窗台用胶泥抹光,贴上鸡蛋壳,刷上红土汁,再用水蓬(一种野草)揉擦,使之洁净光亮。在窑壁上打上木桩,抹上一层细泥,刷上白粉,更显明亮坚固。
窑洞可分为纵向窑和横向窑两种。纵向窑是把门留在窑一端的墙上,多用作厨房或卧室。而横向窑是把门留在窑的侧面墙上,这种窑内部空间大而且采光较好,多用作主房。因窑门的位置不同,箍窑的方法也略有差别。2014年,箍窑入选第二批中卫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还有的掘地一丈左右深,样式为长方形,顶上置木枝柴草,覆泥,前面留门,上面疏开水路,俗称“地窑子”。此窑深入地下,外人如行平地,常闻鸡犬之声,不见村落之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