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卫的华严砖塔:历史悠久,砖塔寺闻名遐迩

中卫的华严砖塔:历史悠久,砖塔寺闻名遐迩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严寺位于中卫城东的柔远镇砖塔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院内矗立一座塔,俗称砖塔寺。虽无史可考,但不失其历史悠久之口碑:原华严寺规模宏大,有殿堂数座,大殿敬塑无量寿佛,后误传为无梁寿寺,加之砖塔闻名遐迩,邻近地区朝拜者甚多。于是远近乡民一齐行动,填泉夯台,最终建起一座高大雄伟的砖塔。明清两代,制砖业迅速发展,各类砖塔大量涌现,以至于难以见到其他材料建造的高塔了。

中卫的华严砖塔:历史悠久,砖塔寺闻名遐迩

砖塔寺里四月春,何年浴佛起前因。

烧香夹道纷男女,毂击肩摩十里尘。

华严寺位于中卫城东的柔远镇砖塔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院内矗立一座塔,俗称砖塔寺。虽无史可考,但不失其历史悠久之口碑:原华严寺规模宏大,有殿堂数座,大殿敬塑无量寿佛,后误传为无梁寿寺,加之砖塔闻名遐迩,邻近地区朝拜者甚多。自元代重修之后,多为蒙古族人朝拜,供养布施,住过喇嘛。至明代,增建下殿、东西配殿,供塑观音、伽蓝诸菩萨。清中卫知县黄恩锡《竹枝词》曰:“砖塔寺里四月春,何年浴佛起前因。烧香夹道纷男女,毂击肩摩十里尘。”相传,大禹治水之前,黄河之水桀骜不驯,乃洪水猛兽,含沙吞泥,到处乱流。中卫居河套之首,被水淹没为北海,古代居民多居南山。大禹治水,劈开青铜峡,疏通黄河,现出中卫河套平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先民逐步开发,遂成村落。砖塔之地,沃壤万里,但部分地区仍为泓潦,最大的水源是处大泉,有一大河龟藏于泉中,吸水吐水,威力很大,造成水患。一个道士曰:“此物越长越大,定然成精,日后人畜必遭其害,不若趁填泉筑台,建高塔以镇之,方得安宁矣。”于是远近乡民一齐行动,填泉夯台,最终建起一座高大雄伟的砖塔。按照古代之勘舆学,中卫之地,南北山脉起伏连绵,皆东西走向,中间河谷平原狭长,似一艘天然巨舟,而砖塔村恰在舟之中心。故必须建高塔以为舟桅,舟有桅可扬帆,则四平八稳。而水涨船高,只能载舟,无覆舟之忧,中卫必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矣。因此这座高13级的风水宝塔便应运而生了。

20世纪90年代,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地方民众希望恢复旧物,重兴地方观瞻,旋选址报政府批准,于1996年耗资12.34万元,重起之塔高33米,塔基占地18.2平方米,塔座底径6米,塔形为八角锥形。外部饰清水红砖,层层挑檐直上收顶攒尖,角挂风铃72个,内部白灰抹壁,逐层修水泥台阶、钢管扶手,可供登临。第一层内壁浮雕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旁雕韦陀、关羽、四大天王像,令人有登塔欢喜之感。二至九层壁塑释迦牟尼佛事迹图24幅,配以书画。工艺精巧,图景生动,令人赞叹。第十层敬供四面观音,供人敬拜。第十一层塑接引阿弥陀佛,宝相庄严。

新建宝塔巍峨壮观,对比发展中的中卫市,古意盎然,登临观景,气象万千。(www.zuozong.com)

在塔中砖塔数量最多,这是由砖的材料性质所决定的,砖由黏土烧制,其结构上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与石材接近,远胜于夯土和木材,又具有易于施工的特点,易于砌出各种造型并进行各种雕刻明清两代,制砖业迅速发展,各类砖塔大量涌现,以至于难以见到其他材料建造的高塔了。

砖塔寺

虽然砖非常适合建塔,但是由于木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主流地位,砖塔外观大多模仿木构,斗拱梁柱枋椽额一应俱全,这样美则美矣,却不能充分发挥砖本身的优势,实际上限制了筑塔技术的发展。在砖塔的内部,多采用乱砌法,即砖在塔心随意堆积,但是为了保证结构坚固和美观,塔身的砖块则须有序砌筑,一般采用长身砌或长身丁头砌两种技法。砖之间的黏合材料也是影响砖塔稳定性的因素,唐代砖塔多以黏性稍差的黄泥为灰浆,宋辽以后在黄泥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和稻壳,使其黏合性有所增强。从明代开始,砌塔时全部使用石灰浆黏合,使得明、清砖塔的稳定性有极大提高。用砖砌塔也有一些弊端,尤其是砖塔的缝隙多,在南方极易生长植物。无论杂草、树木,根系深入塔身后都会逐渐破坏塔的结构,甚至致塔坍塌。因此至20世纪50年代,砖塔寺的塔仅存三层且成为危塔,不得不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