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中卫鼓楼,感受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走进中卫鼓楼,感受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北京的鼓楼高约30米,黄昏时刻击鼓,为保护紫禁城免受邪恶影响。中卫城也不例外,晨钟暮鼓是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农历九月十九、十月十五为新鼓楼庙会。这说明了当时中卫的位置。

走进中卫鼓楼,感受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浮沙高拥隐边墙,渺渺烟云接大荒。

山引贺兰峰积翠,河通星宿水流黄。

鼓楼的“鼓”为乐器,也指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即“更”。汉班固《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先五鼓起,常率如此。”还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也有引“鼓”作“更”的。北京城鼓楼击鼓古有规矩:初鼓准响在戌正时分(晚八时整),击鼓十三下作为起时,称作“定更”。以后每过一时辰击鼓一次,军民作息皆以鼓声为度。

鼓 楼

五代马鉴《续事始·鼓楼》、清顾张思《土风录四·鼓楼》《重修滑县志》等,都有这样的记载:北齐(一说北魏)交州(一说兖州)刺史李崇,以地多盗,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处双槌乱击为警,四方诸村同时击鼓响应。是以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擒送。以后各州相次推行,自崇始也。又其于城隅上者,亦为报时之用。清代北京的鼓楼高约30米,黄昏时刻击鼓,为保护紫禁城免受邪恶影响。中卫城也不例外,晨钟暮鼓是也。鼓楼每“击鼓一通,声闻遐迩”。尤在冬日夜深之时,寒星闪烁,万籁俱寂,高楼鼓声,响彻九霄,更增添了古城的肃穆和威严。

新鼓楼,位居老城正中,清初名曰文昌阁,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七月十四日庙会时不慎失火焚毁,仅存基址。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艾椿年率典吏沈垣与当地士绅一道捐资重建,翌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鼓楼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55年,拨专款修整鼓楼包砖;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992年、1997年,中卫县人民政府又先后3次拨专款粉饰彩绘,使之面貌一新。

鼓楼底基南北长22.4米,东西宽16.65米,高7米。基座正中为“十”字形门洞,分别通四面街道。门洞高3.75米,中心为穹窿顶,正中有八卦藻井,八卦图周围悬木雕八仙像,四个角嵌有石雕龙首,昂然相对。

鼓楼楼高23米,重楼3层,楼型呈四面八方一体式,楼之西南角有一小门可通达楼基上部。基座之上正中为三重檐十字形歇山顶的主楼,每面3开间,3层3檐,每层有12翘角,最上层四面有观景回廊。楼基四面建有小型陪楼4座,其内壁分别刻鼓楼始建、重建的背景、时间、经过及有关事项等。楼顶正中竖垒黑色陶球6颗,四周置蟠龙,组成群龙戏珠画面,但从不同角度看,均为二龙戏珠。

上层塑魁星,中层塑文昌,下层四面塑雷祖、财神、火帝真君和观世音菩萨。登楼远眺,山川风物尽收眼底。游子至此,莫不驻足仰首,慨叹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农历九月十九、十月十五为新鼓楼庙会。是日,楼北侧搭起金银桥,楼南侧连续三晚搭台表演皮影戏,扶老携幼,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新鼓楼门洞(www.zuozong.com)

当时鼓楼门洞上部及楼上均题有匾额。门洞四匾,东曰“锁扼青铜”,西曰“爽挹沙山”,南曰“对峙香岩”,北曰“控制边夷”(1984年维修时,按照党的民族政策,遵循文物维修原则,改为“控制边陲”)。“按:县治,北背边墙,南面大河,据银川之上游。其东则青铜牛首,锁钥河门,其南则香岩雄峙,列若屏障。左倚胜金之固,右凭沙岭之险。元史志云:左联宁夏,右通庄浪,东阻大河,西据沙山,朔方志亦称边陆要路。”这说明了当时中卫的位置。而上面四块匾额,则明确其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西拱门上题额“爽挹沙山”作何解?道光年间,县城外于护城河桥处,曾建有牌坊,其中西面牌坊有一名曰“爽挹沙山”,便沿用了“爽挹”一词。那么“爽挹”是什么意思呢?爽者,明也,指明德。《尚书》云:“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挹者,取也。《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据此,“月竁来宾”“爽挹西山”或“爽挹沙山”,都含有以德治使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宾服之意。

明清时期,中卫城西腾格里沙漠便已逼近城下,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故“爽挹沙山”还有抑制、制服沙山的意思,表达着人们治理、征服沙漠的愿望。多少年来,中卫人民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沙坡头治沙模式,广泛应用于治沙实践,终于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宏伟目标,也因此被国务院授予了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县的光荣称号。而沙坡头治沙成果则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同时还获得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殊荣。先人们“爽挹沙山”的夙愿终于在今天实现。

二楼檐下,东西各悬一木匾,东曰“文物中心”,西曰“天衢云路”,匾上还题有小序,其内容不详。三楼西檐下木匾题字“天柱云梯”。据《新建敬借字纸社碑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中卫选新鼓楼建字纸社,是“取其文明之象”,足见新鼓楼旧时在中卫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民国年间,一楼西檐下曾悬一“明耻楼”大匾。“明耻教战”是一个成语,解释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明白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中国自清道光、咸丰以来,历经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庚子赔款多次事变,割地丧师,国难深重,“明耻楼”寓意不忘国耻。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鼓楼旧照

旧鼓楼位于城区西大街。为元代西城门改建,上有黑底白字匾“月竁来宾”。《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载:“亘地称皇,罄天作主。月竁来宾,日际奉土。”吕延济注:“月窟西极,日际东极。言远国皆来宾王庭,奉献土物。”中卫元置应理州,筑城设西城门、东城门、南城门。明正统二年(1437年)增修城垣,延伸东西大街,重新筑东西城墙,设门楼,旧西城门改建为鼓楼,人称“旧鼓楼”。旧鼓楼基座南北长,留有东西向门洞。

登楼台阶依楼基东南拐角而建,拾级而上。五间大殿,正门悬大匾,蓝底金字,上书“大丈夫”,字有磨盘大,十分醒目。传说,旧鼓楼大匾是宁安堡人谢老夫子书赠。谢老夫子是清末举人,曾做过一任府台,人称谢府台。晚年返乡,赋闲在家,习书为乐,多有赠书、题字,名震中卫。因中卫文人济济,时有评头论足者说:“谢府台字写得好,就是不会放撇。”传至谢老夫子耳中,老夫子不服气,专攻有撇的字。后旧鼓楼关老爷神像塑好后,尚无匾额,谢老夫子借此正名,拿支大笔一挥而就,写出“大丈夫”三个大字,并亲自监工,由木匠雕刻、画匠描金,悬挂于殿门上。“大丈夫”三个大字字字有撇,金光四射,字字刚劲有力,撇撇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后因旧鼓楼阻碍交通,20世纪60年代初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