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位于上海及江浙一带的民族工商业的商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对于出路的抉择。当时的“十大资本家”有9家举家迁徙,有的赴美或者赴欧,有的则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荣氏家族的大部分人也选择了离开,唯独荣德生执意留下来,荣毅仁也随父亲留了下来。留下的荣毅仁接手了上海的荣氏企业。而此时的荣氏工厂,已经是个烂摊子,被其他荣姓家族抽走至海外的资金高达1000多万美金。
1950年2月,国民党的飞机再次轰炸上海,导致了上海工商业的突然崩溃:工厂停工,资金短缺,销路不振。那时正处在春节前夕,申新纺织几乎发不出工资。申新六厂的一些女工直接找到荣毅仁家,堵在荣家的客厅,大有“不拿到工资不出荣家门的架势”。陈毅很快得知了此事,马上找总工会的负责人前去疏通工作,并帮厂里申请了贷款,让他们暂渡难关。
1950年,荣毅仁从申新自身的生存出发,思考出“加工订货”的想法。当时的中央财委主任陈云对此高度重视,很快就将其在全国推行。
但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些商人为了完成政策任务,开始在商品里以次充好。最严重的是,解放军攻打舟山群岛,需要白棕绳,而次品使得绳索在战斗中绷裂,造成11艘船沉没,80人牺牲。陈毅对此大怒不已,1951年底开始了三反五反运动。(www.zuozong.com)
1954年,荣毅仁带头拉开申新纺织与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荣毅仁说:“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只要接受改造,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由此,荣家发展了半个世纪的产业,变为国家所有。荣毅仁也因此举获得了共产党的尊重,在其最辉煌时,曾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
(资料来源: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评析:党和政府在推进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必然会带来“阵痛”,将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必然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特殊情况,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采用了和平赎买的方式,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