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与成功

大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与成功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典案例兴趣是创新之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谈创新“在创新方面,个人兴趣尤其是早年兴趣,常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演讲中,与300余位科学家和中科大师生分享了他对科研创新的看法。培养兴趣,创造入迷,获得成功,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三部曲”。(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培植创新兴趣萌发的土壤。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夯实学生的创新兴趣基础。

大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与成功

经典案例

兴趣是创新之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谈创新

“在创新方面,个人兴趣尤其是早年兴趣,常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演讲中,与300余位科学家和中科大师生分享了他对科研创新的看法。

“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之本。”在演讲中,杨振宁谈到世界上多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成功均与早年兴趣有关。1905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6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论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大的、观念上的革命。为什么一个26岁的年轻人,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呢?杨振宁说,其实爱因斯坦还在读书的时候,在给女友的信中就透露他对电动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电动力学,就是后来狭义相对论这一革命性理论的重要基础。

1953年,世界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世纪性的重要发展。DNA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提出,那是美国青年学者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做出来的。杨振宁介绍,在很年轻的时候,两位科学家就意识到必须研究DNA分子结构,他们对此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不少科学家对此有兴趣,但他们两位是比较专注的,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20世纪,数学界有一个重大的、世纪性的成就,由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完成,这与其兴趣有着根本的关系。”杨振宁透露,1944年,陈省身完成了高斯博内公式的简单内蕴证明,攻克了“几何学中极其重要和困难的问题”,该论文被誉为数学史上划时代的杰作,现代微分几何就起源于他的这一研究。高斯博内定理,19世纪就已经存在,但是局限在二维空间,陈省身把高斯博内定理扩展到四维空间。生前,陈省身教授再三地表示,他对这个定理很早就发生了兴趣。早在巴黎博士后的时候,他就对此发生了兴趣。后来,他在西南联大做年轻教授时,仍然对这方面继续发生兴趣。研究中,他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把二维的高斯博内定理证明简化,浓厚的兴趣最终奠定了世纪性成果的根基。

“我一生所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规范场,这与我的兴趣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振宁如是说。1954年,杨振宁与年轻博士后Mills共同提出规范场理论,这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为什么我要写那一篇文章?那是因为我在西南联大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以及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对规范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杨振宁说,很久以前,就有科学家讨论了规范场,但讨论的规范场很漂亮却没有用处,而他一直对这个漂亮又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发生着浓厚的兴趣。“到了1954年,这个兴趣就发生了作用,当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后来成为我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杨振宁透露。规范场理论,后来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主导了长期以来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做科研成功,有好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杨振宁说,但光有兴趣和能力还不够,做科研的人,有很多对研究有着很大的兴趣,也有着很好的能力,可是并没有做出重要工作,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科研成功还要有机遇。”杨振宁表示,“恰巧这个人在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况下,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科学方向重叠在一起,这个时候他才有成功的希望。”

(一)创新兴趣的意义

对创新的强烈兴趣,是进行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对一项创造活动只要有了兴趣,就能钻进去,不知疲倦、不畏艰险去闯去干。同时,随着兴趣活动的进行,兴趣的满足并不会使这种兴趣消失而是会使兴趣丰富、深入和强化。如有位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了解酸性物质的一些特点后,产生了用食醋试一试其应用范围的想法。在兴趣的指引下,他收集了杂志、报刊上对于食醋功能的各种介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从中体会到了学好化学的价值,由此立志要从事化学研究,后来考取了某大学的化学专业,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化学研究者,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活动。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向导。科学工作者对科技创新有兴趣,作家对文学创作有兴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创作有兴趣,这会使他们热心于相应的创新活动,并以能从事这种活动为乐,而丝毫体会不到创新的辛苦。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实验室里经常连续几天几夜地工作。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一点儿都不苦,相反,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郭沫若说过:“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被某一事情或者某一种思想完全吸引住的时候,他就会对所有和这种事情或者这种思想联系的一切产生兴趣。当被这种兴趣引起的求知直至突破的欲望完全控制的时候,他就到了钻研入迷的程度。培养兴趣,创造入迷,获得成功,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三部曲”。(www.zuozong.com)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科研中和其他创造性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强烈的求知欲和求知的兴趣,能使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对学习与工作的兴趣,使人观察敏锐、精力集中、思维深刻、想象丰富,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兴趣是成才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把兴趣、理想和事业融汇在一起,就可以获得辉煌的成就。

(二)创新兴趣的作用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感兴趣的事就愿意做,做得再多也不觉得苦和累;不感兴趣的事就不愿意做,若勉强去做,即使事情不多,也感觉是件苦差事。兴趣何以有这样奇特的作用?按照心理学的分析,兴趣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它能促使人们相应行为的产生和维护,如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追求真理等。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有时是协调的,有时是不协调的。协调时,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教和学的良性互动循环过程;不协调时,预期的效果就不会出现。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并不完全是被动的,而是能够能动发展的。教师如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则教学活动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培植创新兴趣萌发的土壤。

(2)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夯实学生的创新兴趣基础。

(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引入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4)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挖掘学生的创新兴趣潜能。

(5)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