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构造与探究: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性理论

现代构造与探究: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性理论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与眼睛能够看到的事物相比,知觉明显能觉察到更多;在经验现象里面的任何一种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成分有所关联的,成分与成分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成分都不会对整体造成决定性影响,但整体的内在特征却能决定局部的过程。以心理学领域和同类型理论作为格式塔的概述,从中衍生出一些子原则,称为组织法。

现代构造与探究: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性理论

1912年,德国的多位学者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它具有以下两种含义:第一种就是形式,也就是物体的实质性状;另一种解释不仅仅是某一种具体的实物,还有与之相关联的形状或特征,也就是物体的实质。在这个解释当中,物体可以有很多属性,其中一个属性就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理解,即格式塔就是任何分离的整体。综合上述两种含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格式塔”一词中文译为“完形”,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它是把视觉看到的形式通过思维进行了有含义的造型组合。1880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要活跃于1912~1949年。它的代表人物有麦克斯·韦德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科勒(Wolfgang Koeler,1887-1968)和登尔卡等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与眼睛能够看到的事物相比,知觉明显能觉察到更多;在经验现象里面的任何一种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成分有所关联的,成分与成分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成分都不会对整体造成决定性影响,但整体的内在特征却能决定局部的过程。由于具象具有其独特的完整性,这是其简单元素不能完全代替的,当然该整体也不包含于元素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多于部分之和”。

考夫卡认为,世界这个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和心理认知。也就是说,物理世界与人们认知中的经验世界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为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为物理场。

从以上两张图片可以理解这两个概念。图2-2和2-3是熟悉的视错觉模式,当观察者观察图2-2时,无论他观看多长时间,他都会认为线条从外面到中心盘旋。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感知产物,属于心理领域。并且图2-3可能会更清晰一点,如果观察者从A开始,并且视线一直到360°线,它将回到A,所以我们认为视觉上的螺旋是实际上是圆圈,那是物理场。(www.zuozong.com)

上述例子完美地解释了人们认知中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他们都可以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眼中,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感觉完全不同。考夫卡认为,人们在生活中无意识地观察到的所有经历都具有格式塔的特征,属于心理领域和同形性。以心理学领域和同类型理论作为格式塔的概述,从中衍生出一些子原则,称为组织法。考夫卡认为,根据组织法,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有意义的感性领域。这里的组织法经验可以被视为一种天生的,本能的和无意识的认知规律,用于人类与之共生的事物的形状。例如,对图形和背景的认知,对完整性的认知和图形的闭合等。有意义的感知领域是获得的有意识的感知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人们视觉感知的深入研究,总结了许多组织的视觉原则,也称为格式塔法。这些研究为视觉形式分析和其他方面的视觉艺术提供了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