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1977年秋,鹅公山改造工程如期结束。3年中,太平人民在丁镜群的带领下,移山、筑路、填河、防潮,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在当时技术落后的环境下,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据担任过测量员的刘洪周计算,太平人民围绕鹅公山挖了100多米长,向里拓宽了50多米,挖下土石近10万立方。这些土石全部被运送到了镇内的泥塘、低沆地和河里。据统计,当初太平人平共填泥塘近10个,填塘面积上万平方米;填河建堤近500米长,面积成千平方米,加上填上的低洼地及鹅公山拓宽后的土地,当初的挖山工程共为太平镇增添了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
为了监督工程进度,从1975年到1977年的3年时间,丁镜群都没有回家过年。“工地上的人回家过年,我却不能走,要去监督各个工程队,防止出安全事故。”
1978年,丁镜群因组织调动,离开她工作奋斗过8年的太平镇,回到东莞邮电部门工作。随后,太平镇迎来了改革开放,当年开挖鹅公山辟出的土地,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在鹅公山下的执信路上建起了商铺、银行、华侨公司、住房,并在填好的泥塘上盖起了工厂和高楼;在那条海边填起来的长堤路边,还在上面建起了标志着改革开放的虎门的通商口岸——虎门港澳客运码头。不得不说,丁镜群书记当初开挖鹅公山的决定,对今天的虎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www.zuozong.com)
听了先辈们的讲述,记者重新来到鹅公山、执信路和那条已经建有虎门港澳客运码头的长堤路。忆起老一辈太平人用锤凿,靠锄挖,用肩挑,靠人海战术,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自己的山河,笔者不能不心生敬佩之情。这种移山填海造福百姓的精神,值得我们虎门后辈学习。
图为当年军民齐战,用人海战术,用落后的运输工具,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移走了鹅公山10多万方土石(张永通摄)
(原载《虎门》报第1193期,2010年5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