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它一个密不可分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之初,那场浩劫并没结束,文艺百花园一片凋零;偌大的一个神州,舞台上只有八个样板戏,书店里只有“红宝书”及《金光大道》《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几本样板小说。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大地,对文化有一种强烈的饥渴感。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虎门,有一股潜流在涌动,有一批人暗地里搞起业余文艺创作来。在北栅初中任教的陈庆祥,“文革”前已是县内富有才情的业余作者,课余时间在偷偷地写小说。我与在北栅小学当教导主任的祁浩鹏常在一块儿探讨写诗的技巧,祁主任在“文革”前已在大报发过诗作,我把他当作师傅来拜。在树田当民办老师的邓庆初,常为大队宣传写点演唱材料,为大队墙报写民歌。而在公社办公室工作的何锦池更是个多面手,他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散文诗也随手拈来。在公社搞报道的卢炽成,应《华南民兵》之约,写了个华南民兵的斗争故事。这故事一炮而红,这仿如一点可燎原的星火,把大家满腔奔突的内火一下点燃起来。
我们这班人虽处不同地域不同单位,可业余文艺创作这条红线,却把我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我们经常借各种机会凑在一块,谈读书心得,谈生活体验,交流创作技巧,传阅着一些在浩劫中幸存的书。记得有《唐诗小札》《傅雷家书》《鲁迅语录》国内读物,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基督山伯爵》等外国名著。有时一谈便到雄鸡啼晓,然后再奔回各自的岗位去卖力地工作。
“与其单打独斗,倒不如成立一个业余文艺创作组”,记不清是谁在一次聚会时提议,反正一拍即合,并得到时任虎门公社党委书记黎桂康的支持。他跟我们是同龄人,思想解放,观念新潮,认为这是值得扶持的新生事物。(www.zuozong.com)
天时、地利、人和,齐了!还等何时?1971年5月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虎门公社业余文艺创作组便宣告成立。没有礼炮,没有盛宴,甚至没有挂牌,可创作组成员心中却有一团烈焰,有一股豪情,要干出一番名堂来。当时推举在公社任职的卢炽成为组长,组员有陈庆祥、我、祁浩鹏、何锦池、邓庆初。我们在虎门公社饭堂吃了一个工作餐,以茶代酒,庆祝虎门公社业余文艺创作组这个初生的“婴儿”呱呱坠地。凝聚在一起的正能量,会变成一股洪流,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它会掀起拍天的涛涌,它会响起撼地的雷声!
成立于1971年的虎门公社业余文艺创作组,是当时惠阳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一支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图为创作组成员陈庆祥、何锦池、卢锡铭、卢炽成、祁浩鹏、邓庆初在大溪水库工地谈论文学创作(照片由陈庆祥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