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整体,涉及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同时,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统筹兼顾,才能发挥效果。因此,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不断的完善、优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1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具有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体系、设计体系、资源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各个体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第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整体性。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认知方面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达成统一,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第三,实践教学体系功能具有整体性。实践教学需要满足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首要目标,同时,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也需要培养[13]。
实践教学是个复杂的整体,需要各要素相互配合、协调。实践教学整体上要由易到难,方式上要由分散到统一,最终完成由强调基本技能掌握到强调岗位群技能掌握的转变。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需要以人为本,将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整体的培养目标,既对学生的考核管理有统一标准,以抓住学生的共性为基础,又要看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学生的重点培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一是采用统一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完整的知识体系,但针对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分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二是安排部分统一的集中实习,让大部分学生熟悉实习内容,一起解决问题,同时采用分散实习进行补充,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14]。
3.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原则(www.zuozong.com)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担任特定专业技术职务或从事特定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或技术,以确保能胜任工作、产生绩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分析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对该领域有研究经验的政、产、学、研专家,讨论专业核心能力的要素和学习重点。
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5]。
4.校企协同育人原则
应用型高校显著的特征是面向区域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不产生效益且企业要承担一定责任,所以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校企协同设计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但企业满意度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入参与,校企联动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校内外资源整合应用、优势互补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内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校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掌握实践中涉及的技能与操作方法;校外实践教学侧重于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调查、企业顶岗实训、实习等,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16]。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社会适应力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