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指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质量保障等指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内涵

网络工程专业立足东莞,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行业需要,明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技能培养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掌握网络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能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管理与维护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融合多种资源,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政、校、行、企”四种资源组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优势互补,各方资源在平台中各抒己见,共同关注学生培养,对专业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监督作用。

积极响应东莞市人才引进政策,招聘博士2人,培养骨干教师3人,在职博士5人。教师积极参与东莞市计算机学会、安全技术防范协会组织的培训及会议,开阔视野,提升专业认知能力。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升计划,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优秀IT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26]

3.面向华为生态链,重塑课程体系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落户东莞,给东莞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工程专业围绕东莞区域发展特色,确定了面向产业需求的“双轨制”递进式培养模式。其中,一条轨道以培养数通工程师为导向,另一轨道以培养网络安全工程师为导向,分别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www.zuozong.com)

(1)师生关系重构。教师积极使用对分课堂、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造新工科所需的复合型人才[27]

(2)打造“金课”。根据教育部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等指导精神,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开展“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改革,将行业、企业领域的32个典型任务分解后嵌入到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3)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实现了42门课程的网络化、系统化,教师在将传统的纸质教案、课程大纲等进行重构、再造后进行在线展示,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5.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网络工程专业在“政、校、生、行、企”的多维协同模式下,整合多维联动的工作机制,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优势、高校教育优势、行业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势,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合力、联动、协同育人。多年来,网络工程专业“网络互联技术”等6门课程的专项实践由企业工程师带真实案例进入课堂,毕业生的论文选题源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实现了合作方共生共长、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6.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不断健全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网络工程专业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规划》《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网络工程专业教材建设规划》等文件,并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使工作有规范可依[28]

(2)建立不同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在计算机学院现有的教师评聘委员会、专职教学督导基础上,建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备课组长组成的教学团队。各组织机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保障了教学各环节的落实执行。

(3)建立和完善闭环监控体系。通过教学评估、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多种途径,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