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应该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将人类的健康与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联系在一起。
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躯体健康。躯体健康是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等。
(3)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是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和谐一致。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又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四维健康观念,如图2-1所示。
图2-1 四维健康观念
2.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对健康的定义(www.zuozong.com)
继四维健康观之后,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了一个与其类似的健康定义,即健康是人在适应环境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质量,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各方面达到完美状态时,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这种健康观又称健康五要素,如图2-2所示。这种观念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世界各国学者广泛接受。
图2-2 健康五要素
(1)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不仅包括无病,而且还包括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能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可以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情绪健康。情绪涉及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所谓稳定是指个体应对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环境压力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无太大情绪波动。当然,生活中偶尔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关键是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要保持情绪稳定。
(3)智力健康。智力健康是指具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指能够认识自己的潜力,应对正常生活压力,以及关心和尊重所有生命。对于不同宗教、文化和国家的人来说,精神健康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5)社会健康。社会健康是指个体能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社会健康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安全感,进而减少烦恼,保持心情愉快。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的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身体不健康会导致情绪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情绪和智力不健康。因此,只有每一个健康要素平衡地发展,人们才能真正健康、幸福地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