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年,当上了汉成帝的大司马、首辅大臣的王莽,实现了人生最大的梦想,位极人臣。
如果说此前王莽的各种表现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野心而装出来的,那么,这时候他还有必要装吗?他是不是变得很骄狂呢?没有。
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汉书·王莽传》
王莽非但没有骄狂,反而更加地克制、自律。他执政后,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
有一次,他的老母亲病了,几个权贵的夫人到府上来看望,临走时,旁边一个中年女人恭恭敬敬地答应老太太,替老太太送客。这帮官太太们一边往外走,一边还客气着:老太太,我们走啦,您保重。而她们对这个送她们出门的中年女人却都没怎么在意,因为看这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一个普通人,大家都以为这是老太太手下一个贴身婢女。
临出门,有个官太太忽然想起应该看望一下大司马夫人啊,就说:这位大姐,麻烦您领我们到大司马夫人屋里坐坐吧。
中年女人还没说话,旁边小丫头抢过话来:这不就是我们家大司马夫人吗?
这几个官太太大惊失色:失礼失礼!恕罪恕罪!
王莽的大司马首辅干了不到两年,汉成帝驾崩,汉哀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即位,一般都会有一次权力的大洗牌。
王莽很明智,与其被免掉,不如主动退让。怎么退让呢?
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汉书·王莽传》
这应是王莽深思熟虑的一步棋。他不是直接跟汉哀帝请求辞职,而是让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王莽啊,你辞职回家吧,给新皇上外戚家的人腾地方。
这时,汉哀帝对怎么做皇帝还不太清楚,当然要挽留。这正中王莽下怀,这叫以退为进,于是他继续干大司马。
汉哀帝的奶奶傅太后可不是吃素的,她很快就开始争夺权力。
王莽跟她拧着劲。有一次,未央宫里举行宴会。宴会开始前,王莽先到现场转了转,看看布置得怎么样。结果,他发现王政君的座位桌牌旁边并排摆放着傅太后的桌牌,于是大怒,把布置会场的大宦官大骂一通:你这怎么干活的?
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汉书·王莽传》
傅太后只不过是原来定陶王的太后,是汉元帝一个普通的妃子,怎么可以跟我们正宫皇太后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呢?撤掉,把她放下座去!
宴会开始,傅太后一入场,离着很远就看到那个桌牌座位,一甩手,扭头就走了。她找汉哀帝一通大闹,跟王家算是撕破脸了。
王莽只好再次辞职。这次,汉哀帝没挽留。
傅太后继续紧逼,她扶持的丞相朱博给王莽安了几个罪名,上书汉哀帝,建议收回王莽的侯爵,免为庶人。
所幸的是,汉哀帝对王莽的印象一直不错,而又有很多公卿大夫经常在汉哀帝面前称赞王莽,所以,汉哀帝并没有采纳朱博的意见:朱丞相啊,保留王莽的侯爵,把他赶出长安,让他回到新都侯国就可以了。
于是,前大司马王莽从巅峰跌落,一大家子灰溜溜地出了长安,搬到千里之外的新都侯国。他一下子从权力核心的大显贵变成了乡间小地主,这得说是大挫折。他会不会很绝望呢?
不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远离长安的王莽仍然在刻意维持着他的名声。名声,这种无形的政治资本,仍然是他翻身的希望。《汉书》里讲了两件事:
一是他在与当地官场的交往中,继续保持着那种谦恭、真诚的姿态。有一次,王莽生病,当地的官员新都相宛县人孔休来看望他,王莽很感激:谢谢孔大人,这么忙还来看我。这样,您来得正好,我正好有样东西要给您送过去呢。
说着,他便拿出了一把非常精美的小宝剑,剑柄上系着一块美玉,雕工精美,非常漂亮,一看就是宝玉,价值不菲。
王莽说:这个,您收下吧。
孔休哪好意思要:别别别,侯爷,这个我不能要。
王莽一笑:孔大人,我没别的意思,我就是看您脸上有块疤痕,听说玉的粉末可以除疤痕,正好我这把剑上有块玉,要不我只把这块玉解下来给您吧。
孔休还是不要。
王莽一皱眉:您的意思我明白,这个东西不值什么钱的。
最终,王莽愣是拿这块宝玉砸了一包碎玉粉送给了孔休。事情做得虽然有点过了,但当事人肯定很感动。
还有一件事,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更过分,就是他竟然逼着亲生儿子自杀。
当时,王莽这个儿子因为一件事杀死了一个奴仆。
王莽怒不可遏: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去死!必须一命抵一命!
他妻子还有家人赶紧劝:侯爷啊,这不至于。那个奴仆贱命一条,只不过是咱家一个劳力,怎么能让咱家公子给他抵命呢?
王莽大骂:人和人只是身份不同,生命是一样宝贵的。必须一命抵一命!
最终,他这个亲生儿子真就自杀了。
王莽大义灭亲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千里之外的长安,人们都震惊不已:王莽真是太了不起了,这是圣人的心地。这样的圣贤不被朝廷起用,太不应该了!
于是,朝野上下的很多人,尤其是很多青年儒生都通过各种渠道向汉哀帝建议:皇上,之前朱博告王莽的那些罪名都是冤枉王莽。王莽是大贤,人才难得,应当重新召回重用。
王莽只在封地待了三年,就被汉哀帝召回了长安,准备重新起用。
又过了一年多,公元前1年六月的一天,在长安家中的王莽,被匆匆赶来的宦官召进了未央宫。
此时的未央宫里,汉哀帝已驾崩,太皇太后王政君已掌握最高皇权。王政君下诏:
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汉书·王莽传》
命令尚书,朝廷所有派遣军队的符节凭证,文武百官向皇上陈述朝事,内宫宦官和皇帝的亲兵都归王莽指挥。
这时的王莽,虽然表面上还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可是内心世界跟之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时王莽是带着杀气的,内心充满了仇怨,可以说是一种复仇者的心态。作为西汉王朝的掘墓人,他曾两次掘坟。
头一次,是掘董贤的坟。
就在汉哀帝死后的第二天,王莽让王政君下诏,收回董贤的大司马印绶。董贤和他妻子当晚双双自杀。整个董家张皇失措,也没举行葬礼,连夜将董贤和他妻子安葬了。董家全部抄家发配。抄来的全部家产一律拍卖,卖了多少钱呢?卖了四十三万万。
王莽在办完董贤之后,正式接任大司马、首辅之位。首辅辅谁?当然是辅皇帝。汉哀帝没有子嗣,上面汉成帝也没有子嗣,再往上,汉元帝的直系后代里,只剩下一个小男孩,就是汉元帝跟冯媛的孙子刘箕子。此前,傅太后把冯媛逼死了,小箕子由母亲卫姬照顾。
公元前1年,八岁的刘箕子继位,就是汉平帝。因为年纪小,他还不能亲政。
太后临朝称制,委政于莽。——《汉书·王莽传》
名义上,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实际上,她已经年过古稀,哪有精力和能力来管理国家政务,所以她就把最高统治者的工作都交给了她最信任的娘家侄子王莽。(www.zuozong.com)
王莽当然也投桃报李,想尽办法去讨王政君的欢心。他知道,王政君一辈子困守在深宫之中,闷得慌,他便给创造条件,说:
令太后四时车驾巡狩四郊,存见孤寡贞妇。——《汉书·元后传》
太皇太后啊,我都安排好了。以后每季度都可以出去巡狩一次,到全国各地视察,慰问底层的人民,接受人民的敬仰。
老太太很高兴:啊,外面的世界,好久没见过了。太好了!
老太太身边的人,包括姐妹,伺候她的宫女、宦官什么的,王莽也都大把大把地给钱。这些人在王政君面前全都为王莽说好话。
王莽还专门从匈奴那边把王昭君的一个女儿须卜居次接回长安来服侍王政君。另外,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王政君听身边人一说这个情况,又心疼又高兴,让人去告诉王莽,肉可不能完全断了,要爱身为国。
总之,王政君怎么高兴,王莽就怎么做。具体的国事政务,有一些事情必须请示王政君的,王莽常常不自己出面,而是让一个在王政君面前特别有面子的大臣来说。这个大臣是谁呢?就是孔光。
莽以大司徒孔光名儒,相三主,太后所敬,天下信之,于是盛尊事光。——《汉书·王莽传》
当时孔光是大司徒,也就是丞相,第二次任丞相,三朝元老,还是名儒,深得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敬重,在朝野上下、士林内外都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王莽便捧着孔光,把孔光的女婿甄邯提拔为侍中。
之后,王莽想整谁,想给谁弄个什么罪名,就让甄邯起草奏折给孔光拿去,让孔光以他自己的名义上奏太后,并告知这是王莽的意思。
孔光是个胆小的人,不敢不从,只能甘心被王莽当枪使。
王政君不知道这一层,就以为是孔光的意思:好,你跟王莽商量着办吧。
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汉书·王莽传》
王莽借助丞相孔光之手,顺利完成了高层权力的洗牌,将傅家、丁家、董家的势力都清洗干净,杀的杀,发配的发配,包括赵飞燕,也被逼自杀。
不过,傅家有一个人,王莽非但没有打击,反而请王政君下诏褒奖。这人就是傅喜。傅喜虽然是傅太后的兄弟,曾是傅氏外戚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跟傅太后不是一路人,对于傅太后很多飞扬跋扈的做法都有限制,在民间的声誉很好。傅喜本来被傅太后贬到了封地,王莽又给接回了长安,提高了待遇,还称赞傅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汉书·傅喜传》
到了最严寒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是不会凋谢的。
王莽一方面打击傅家、丁家、董家,一方面又褒扬傅喜,给人们的感觉是王莽爱憎分明:你看,王大司马并不是党同伐异,人家这是出于公心,主持公道。
此时的王莽一方面运用政治手腕打击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地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在这后一方面,可以说王莽是不遗余力的,比如他给宗室很多人都封王封侯,给官吏提高待遇,给儒生增加入仕为官的机会,增加五经博士和太学生的人数并提高待遇,之前刘歆争取立为官学的所谓古文经全都批准,给予底层老百姓很多优惠政策。
总之,王莽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在当时很多人眼里,王莽仍然是非常正面的形象:克己不倦,勤于政务,为国为民。
只是后来写历史的人们以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明智,认定这时的王莽表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政治野心家的虚伪。《汉书》说: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汉书·王莽传》
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需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的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比如,王莽的大司马干了不到半年,手下人就演了一出戏。他们授意益州令让塞外的蛮夷向朝廷进献一种纯白色羽毛的雉鸡。这种雉鸡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祥瑞。出现这种祥瑞,就说明当世有圣人。那这个圣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大司马王莽。
大臣们以此为由请求王政君:太皇太后啊,我们认为,有此祥瑞是上天对大司马的表彰,应当顺应天意,给王大司马赐号“安汉公”。
王莽则坚决不接受,然后又是磕头,又是掉泪的,一次又一次地推让。最后,实在是推让不掉了,他“不得已”才接受这个“安汉公”的称号。
王莽想让他女儿当皇后,也是如法炮制。他先是授意一帮大臣提议,向王政君极力推荐。王莽还是极力推辞,最后不得已才接受:这个聘礼可不能多了,一切要从俭。
大臣们很感动:哎呀,咱们安汉公太低调了,处处都想给国家省钱,可是,聘皇后的聘礼怎么能少了呢?这个聘礼起码得两万斤黄金,也就是两万万钱。
王莽又是好一通辞让,最后只要了六千多万,而且把其中的四千多万都分了,分给了十一媵(yìn g)家和九族贫者。“十一媵家”是十一个陪嫁伴娘的家,“九族贫者”就是家族里比较穷的人家。
总之,就在这种一推一让之间,王莽既达成了自己的私心,又表现得很有节操,而且更加融洽了各方面的关系,皆大欢喜。
于是,再往后,这种一推一让的表演便逐步升级,最后甚至变成了一场全民运动。这场全民运动的起点是一篇著名的奏疏。这篇奏疏是张敞的孙子张竦起草的,由一位叫陈崇的大臣上奏给王政君。奏疏的主题就是给王莽歌功颂德。
《汉书》里全文收录了这篇奏疏,其文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把安汉公王莽拍到天上去了,几乎把经典里称赞的各种优良品质、政绩功勋及各种好词都安在了王莽头上。用奏疏里的原话讲,就是:
此皆上世之所鲜,禹、稷之所难,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汉书·王莽传》
大禹、后稷等古圣人做不到的事,安汉公王莽都做到了;他们不具备的美德,安汉公都具备了,比儒家的大圣人周公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应当参照当年周公的标准,增加安汉公的封地封国,安汉公的儿子们也得有封地,安汉公要有类似周公摄政的地位,要在诸侯王公之上,要加尊号为“宰衡”。
王政君似乎没觉得文章写得夸张,而是让朝廷大臣们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怎么办。
朝廷大臣们一看这个,立马纷纷表态:太后啊,这篇奏疏很客观,它讲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坚决拥护、坚决支持给安汉公进一步提高地位,扩大封地。
随后,这种表态从朝廷扩展到了全国。全国各地的官员和老百姓也都纷纷给朝廷上书,支持这篇奏疏的主张。很短的时间里,朝廷就收到了八千多人的上书。王莽还是老一套,就是不接受。
而朝廷大臣们,还有很多民间的支持者们更起劲了:安汉公不能推辞了,必须得接受,这是人民的心意!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支持王莽的这场运动中来,都给朝廷上书。《汉书》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截至公元5年的正月,上书支持王莽的将近有五十万人。
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汉书·王莽传》
所有能见着王政君面的王公贵族,见了面没别的话,都是紧着磕头,请求王政君给王莽再提格。这种自上而下的全民参与的运动,绝对不是一般的政治手腕及权术所能促成的。可以说,对王莽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同样在公元5年,在这种个人崇拜的全民运动中,发生了一个经典的事件,就是刨坟。刨王莽最恨的那个人的坟,也就是傅太后的坟。
对于傅太后当年给他的伤害,王莽一直耿耿于怀:可是,人家已经死了,怎么办呢?傅太后这个“太后”的尊号得给她剥夺。她生前不是玩了命地要尊号吗,要“帝太太后”,又要“皇太太后”,现在通通取消,把她打回原形,她只是汉元帝一个普通的妃子。作为一个普通的皇妃,她的坟冢及埋葬的规格都太高了,不符合礼制,必须改葬,必须刨坟!
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汉书·外戚传》
从《汉书》的这段描述,可以想见当时的场面之大!竟然有十几万人一起刨,连带着汉哀帝母亲丁姬的坟,整整刨了二十天。还可以发现,参与刨坟的这十几万人并不是朝廷出面征调或者雇用的,而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是当时的公卿大夫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凑起了很多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刨坟现场的情况《汉书》里写得很细,有点吓人:
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汉书·外戚传》
这俩人的坟冢里都是有机关的,打开傅太后的坟,当场就压死好几百人;打开丁姬的棺椁,里面竟然喷射出四五丈远的火焰。
从这次刨坟事件可以看出,王莽的政治地位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就在这一年,十四岁的汉平帝神秘地死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