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扬雄发现写赋也没什么意思,用他自己的话讲“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实际上,皇帝并不拿他的赋当回事,只是图个乐子。于是,他干脆不写了。
那么,扬雄这么多时间都干什么呢?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经史研究之中。扬雄做学问跟当时的很多博士大儒不同,他不是一字一句地去注解经典,而是仿照经典,本着经典的精神内涵、形式特点来撰写自己的著作。
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汉书·扬雄传》
扬雄想通过著书立说来传名后世,靠立言来实现不朽。
中国文化中有著名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当然,如果既立德,又立功,还立言,“三不朽”都占全了,那肯定是最了不起的。
扬雄做不到三样都占,他是想通过立言来追求不朽。那么,他都立的什么言呢?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汉书·扬雄传》
扬雄分别仿照当时五六种体裁的经典来立言。这里面,辞赋方面,是仿屈原和司马相如,这是他中年之前着力的。其他的几种,都应当是他中年之后的成果,分别是:仿照《易经》写了一部《太玄》,仿照《论语》写了一部《法言》,仿照《仓颉篇》写了一部文字训诂学著作《训纂篇》等。这个工作量相当大!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曶之。——《汉书·扬雄传》
扬雄每天闷在家里写书,跟人交往应酬很少,也没写新诗赋,慢慢地便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有不少人说:扬雄早年赋写得不错,他也做学问吗?不过,也有少数几个朋友对他的学问还是非常认可的。比如刘歆,他本身是大学问家,是懂行的,知道扬雄学问了得。在汉成帝时,他们还是同事,关系不错。《西京杂记》据说是刘歆写的,里面有好几处提到扬雄。
有人问扬雄:您的赋写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吗?能教教我吗?
扬雄说:没有啊,你就多读,读千赋乃能作赋。
还有一段说,刘歆有一次跟扬雄聊天,提到飞将军李广竟然能把箭射进石头里:子云兄啊,你说说,李广怎么这么厉害呢?
扬雄一字一顿地回了一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可是,对于扬雄这些著作能否传世,能不能以立言而不朽,刘歆当时的看法还是有所保留的。《汉书》里说,有一次,刘歆到扬雄家去,扬雄正在写书,刘歆环视扬雄住的那间简陋的房子,除了书,没什么像样的家具陈设,真是清贫啊!他拿起扬雄的书稿,一看是《太玄》,就浏览了一番,然后摇摇头:我说子云兄啊,我说句话,你可不要烦。我看你下这么大的功夫,世俗的功名利禄都不要了,天天写这个,恐怕是白受累。这《太玄》会有人读吗?会有人去研究、去理解吗?
吾恐后人用覆酱瓿(bù)也。——《汉书·扬雄传》
恐怕后人要拿它去盖酱罐。不要再想什么立言不朽了,那种可能性太小了,即便流传后世了,你也早死了,对你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是现世里多享受享受人生吧。
扬雄也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扬雄活到了七十一岁,在王莽的新朝去世。
他去世时,当时有几个人,都是高官,也都是文化人,他们又聊起这个话题:你们说,扬雄写的书能传世吗?(www.zuozong.com)
大部分人都摇头:不可能,哪那么容易传世啊?能立言不朽的有几个?扬雄传不了。
只有一个叫桓谭的人坚信,扬雄著的书肯定能传世,扬雄一定会名扬天下。桓谭说:
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汉书·扬雄传》
凡人都看轻眼前的事物,看重久远的事物,他们亲眼看见扬雄的俸禄、职位、容貌都不能让人动心,所以就看轻他的书。可是,在我桓谭看来:
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汉书·扬雄传》
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面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过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桓谭的这番话说完,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班固在《汉书》里用了两卷篇幅来写《扬雄传》,在传的最后,班固讲:
自雄之没至今四十余年,其《法言》大行,而《玄》终不显,然篇籍具存。——《汉书·扬雄传》
到东汉初,扬雄仿《论语》著的《法言》已经火了,得到了士林普遍的赞扬,很多人都研读。不过,刘歆不看好的那部《太玄》,还真就没人看,但是,终归也流传下来了。
后来,司马光想研究《易经》,可是《易经》太深奥,读不懂。他听说《太玄》是扬雄仿照《易经》写的,比《易经》要浅显一些,可以作为一个入门书来看。于是,他求访了好几年,终于得到一本《太玄》。
可是,他乍一看感觉这书写得毫无头绪,一点也看不进去。他继续读,细细琢磨它。读一遍不通,再读一遍,读十遍不通,再读十遍。就这样,司马光闷在家里把这部《太玄》读了数十遍,终于读通了,终于窥见其中精妙,于是称赞扬雄是孔子之后的一代大儒。
司马光进一步收集前代学者对《太玄》的注解,开始撰写《太玄集注》。断断续续花了三十多年的工夫,在他去世前四年,完成了这部《太玄集注》。这部集注也成为后来数年间,研究《太玄》最权威的版本。
另外,大致也是在同一时期,他还为扬雄另一部著作作注,完成了《扬子法言集注》。扬雄在《法言》中提出好多条史论,比如,他分析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是因为刘邦能够群策群力,而项羽只是自屈其力,等等。司马光都将这些引用到了《资治通鉴》里。
再有,司马光还参与了当时两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集韵》和《类篇》的编写工作。这应当也反映了扬雄对他的影响,因为扬雄在文字学方面写出了《训纂篇》和《方言》。
司马光仿《太玄》写的《潜虚》,也是由小短杠组成的符号系统,司马光大致就是用这套符号系统来概括他整个的哲学思想,包括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思考。
整个《太玄》的思想建构很大程度上受了一个人的影响,谁呢?就是老子。《太玄》中的小杠分三种,不同于《易经》的一分为二,它是一分为三的,是三进制思维。
扬雄怎么会受到老子的影响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得从扬雄的老师说起。扬雄年轻时在成都有一位老师,叫严遵,字君平。严君平是一位世外高人,平日混迹于市井之间,靠给人占卜算命赚点钱养家糊口。他算命有讲究,每天只要挣够一百钱就立马收摊回家。而且他算命也不单纯为了挣钱糊口,他还顺便教育人。他认为,占卜算命这算是下九流,但它可以造福社会,还有益于人民。有来占卜算命的,算的这个事儿不大好,他就会借助算出的卦象、卦辞来引导这个人往好道上走,劝人向善。比如,你当儿子的,越是孝敬老人就会越有福气;你当弟弟的,越是尊重兄长,你的财运就越旺;你当臣子的,越是忠心,官运就越好。
他每天早早收摊,之后著书教学。《汉书》中说,严君平精通老子、庄子的学问,写成了十几万字的著作。他活到了九十多岁,一生未仕。中间因为扬雄在京师传扬他的声名,当时的益州牧李强曾想请他出来做官。可是,扬雄跟李强说:别,你带上些礼物去看看我老师就行了,他不可能到你手下做官的。当李强带着礼物来看严君平时,一见面,就被老爷子的气场镇住了,根本不好提做官、富贵之类的。
虽然严君平的著作没有传世,但他的这种所谓的“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的人生状态,最终使他青史留名。此可谓,立德不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