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域都护府第60回:李广利征服西域小国龟兹王之战

西域都护府第60回:李广利征服西域小国龟兹王之战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轮台本来是一个西域小国,李广利打大宛,第一次带的兵少,粮也少,汉武帝给他定的战略是要打下沿途的西域各国,就地征粮。之后李广利第二次打大宛,兵多粮足,多数西域小国都不敢抵抗,直接开城投降。所以,傅介子和霍光都是把龟兹王作为刺杀、惩治的首选目标。汉朝派出五路大军打匈奴,同时,任命常惠为校尉,手持节杖护卫乌孙军队与五路汉军共攻匈奴。他带了五百官兵,在赏赐完乌孙国后,返回时从龟兹国西边的西域小国

西域都护府第60回:李广利征服西域小国龟兹王之战

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因为这个壮举他被封为义阳侯。与他同时被封侯的还有一个人,叫范明友。这个人是霍光执政时期西汉帝国的一位名将,可惜在汉宣帝灭霍家的时候自杀了,因为他是霍光的女婿。

公元前78年冬天到次年春天,跟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时间差不多,范明友打乌桓。

这个乌桓国是什么来头呢?《资治通鉴》上是这样讲的:

初,冒顿破东胡,东胡余众散保乌桓及鲜卑山为二族,世役属匈奴。——《资治通鉴·汉纪十五》

匈奴大单于冒顿崛起的时候进犯东胡,当时打得东胡只剩下两个部落,差一点就被灭亡了。剩下的这两个部落一个在北面的鲜卑山区域,大致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区域,这部分东胡人慢慢就叫鲜卑了。另一个部落的东胡人在南边的乌桓山区域,就叫乌桓。

后来这两个部落慢慢又崛起了,实力大增,特别是鲜卑。这里先说乌桓,起初他们役属于匈奴,给匈奴交税上贡。这当然不好受。所以,汉武帝时期,乌桓一看匈奴挨打,便找机会投靠大汉了,因为他们紧靠汉朝边境。

当时汉朝设了一个官职,叫护乌桓校尉,监管乌桓不能再跟匈奴有来往。

到了公元前78年,乌桓进一步壮大,不愿意再受汉朝监管了,他们要完全独立。

于是,乌桓造反了。很快,朝廷得知了这个情况,立即商量怎么出兵镇压,忽然又得到一条情报说,乌桓跟匈奴也打上了。

霍光一皱眉:怎么办呢?是坐山观虎斗,还是出兵参战?

老将赵充国认为应当坐山观虎斗,先看看再说;时任中郎将的范明友则认为应当乘机打匈奴,大汉的劲敌始终都是匈奴,乌桓不足为患。

霍光很高兴,请求皇上让范明友带兵去打这一仗。于是,范明友被封为度辽将军,率领两万骑兵出兵参战。

临行之前,霍光把范明友叫到跟前:明友啊,有句话你知道吗?

兵不空出。——《汉书·匈奴传》

这是你第一次带领大军出战,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建功立业。虽然这次出兵的目的是打匈奴,但是如果匈奴一看汉军来了就撤走了,怎么办?

范明友说:大将军,您说怎么办?还请明示。

霍光说:打乌桓啊!

结果真让霍光说着了,匈奴眼看着汉军上来了,担心腹背受敌,立即撤走了。

范明友率军直扑乌桓。乌桓刚跟匈奴打了一通,已经被削弱了很多,对汉军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大败,被范明友斩首六千余级。

范明友一战成名。只可惜他站错队了,最终自杀。

上回说了,傅介子本来是跟霍光请示想去刺杀龟兹王。那么,龟兹是怎么得罪汉朝的呢?

这话说起来有点长,汉武帝晚年反省平生所为,认识到长年对外用兵让老百姓遭罪,很不应该,就下了一道《轮台罪己诏》。

之所以叫《轮台罪己诏》,是因为当时汉武帝下的这篇诏书也是对桑弘羊、车千秋等人建议在“轮台”驻军屯田的一个回复。诏书中否决了桑弘羊他们的建议,不过汉武帝的意思只是不搞大规模的驻军屯田。

小规模的驻军屯田其实一直都进行着,就在轮台,而且是不能撤掉的。轮台本来是一个西域小国,李广利打大宛,第一次带的兵少,粮也少,汉武帝给他定的战略是要打下沿途的西域各国,就地征粮。结果遭到轮台等国的坚决抵抗,当时轮台国就没有打下来。最终,第一次打大宛以失败告终。

之后李广利第二次打大宛,兵多粮足,多数西域小国都不敢抵抗,直接开城投降。因为轮台国坚决抵抗,李广利率领大军一连打了好多天才打下来,所以就屠城了,这个轮台小国就被灭掉了。

要想守住此地,必须驻军。同时这里又有屯田的条件,有现成的田地,而且都是好地。桑弘羊在那篇建议屯田的上书里讲轮台、渠犁:

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汉书·西域传》

地广,水草丰茂,溉田五千顷以上,如果都种上粮食,确实是很大的一笔收入和军需保障。

可惜汉武帝没批,只留了几百人驻军屯田。

轮台几百人,东边的渠犁也是几百人,加在一起,大致就相当于汉朝在西域的一个军事基地,它要维护汉朝的利益,要保护西域各国与汉朝来往的使者,要监视西域各国的动静,还要防备匈奴。

作为一个军事基地,当然得有长官。长官叫什么呢?《汉书》上是这样写的:

置使者校尉领护。——《汉书·西域传》

汉朝设置了一个皇帝的特使,还有一个校尉,一文一武,来统领管理这个基地。这个皇帝特使,就是后来的都护使,即都护。

这个校尉的军职比将军低一格,但也是很高的。

龟兹之所以得罪汉朝,竟然是他们杀过一个这样的校尉。因为轮台紧挨着龟兹,龟兹这边很不满。龟兹国杀掉校尉后曾主动向汉朝谢罪,解释过这件事,以推脱责任。

汉朝当时没有追究这件事,但也没放下。所以,傅介子和霍光都是把龟兹王作为刺杀、惩治的首选目标。只是龟兹离得太远,霍光怕没有把握,才说先杀近处的楼兰王。

到真把楼兰王刺杀了,再想刺杀龟兹王估计就没那么容易了。

龟兹那边听说楼兰王这么死的,不可能还让汉朝使者靠近。而且傅介子一战成名,封侯了,他也不可能冲在最前面当刺客了,于是刺杀龟兹王的事一直没办。

那么,那位汉军校尉就白死了吗?不行,这个仇必须得报,只是还要等时机,等一个适合办这件事的人。最终谁办的这件事呢?常惠。

常惠是苏武出使匈奴时的副手,当年也是宁死不降,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到汉昭帝时跟苏武一块被释放回来,被封为光禄大夫。

公元前72年,乌孙请求汉朝一起出兵打匈奴。因为匈奴总是欺负乌孙,甚至逼着乌孙把汉朝和亲来的公主给匈奴送过去。(www.zuozong.com)

霍光和刚刚即位不久的汉宣帝一商量:出兵,打!

汉朝派出五路大军打匈奴,同时,任命常惠为校尉,手持节杖护卫乌孙军队与五路汉军共攻匈奴。

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汉书·常惠传》

匈奴单于一听汉军出动这么大规模的兵力,就带着主力往大北方撤,躲得远远的。

汉军这五路大军都扑空了。倒是常惠,跟着乌孙这边从西方进入到右谷蠡庭,打了个大胜仗,回到长安后被封为长罗侯。

汉宣帝作为天子,对于乌孙的表现也要奖赏,派常惠带上黄金、钱币再次去乌孙。就在这个时候,常惠向汉宣帝提出:皇上,这次是不是顺道教训一下龟兹国啊?

汉宣帝没同意。不过,退了朝之后,霍光把常惠叫来:常惠啊,你说的这个事你还是灵活掌握吧!如果觉得有把握,那就出手搏一把。

常惠听谁的呢?当然是听霍光的。

这段记载还是很有史料价值的,就是说,汉宣帝即位之后亲自决策政事,但是他的决策经常会被霍光在退了朝之后再决策一回。

那么,常惠是怎样收拾龟兹国王的呢?

他带了五百官兵,在赏赐完乌孙国后,返回时从龟兹国西边的西域小国调集了两万人;又派副使绕过龟兹,从龟兹东边的小国调集了两万人;乌孙在龟兹北边,派出七千人,三面夹击龟兹国。

龟兹国王一看这架势,赶忙派人过来:常将军啊,我知道错了,那位汉朝校尉的事我根本不知道,是后来才知道的,是一个叫姑翼的权臣做的。

常惠也不想把事情搞太大:既然如此,你们就把那个姑翼交出来吧!

龟兹国王就把替死鬼姑翼绑了交给常惠。常惠将其杀死,把大汉朝的面子挣回来后便撤军了。各国友军也都撤了。

这里有个问题,常惠当时不过是汉朝的一个大使,为什么能从这些西域国家调集这么多兵力呢?细想一下,可能有很多理由,估计也有利益的许诺,打败了龟兹各国都能得一些好处。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的那些国家对汉朝已经臣服了。常惠拿着大汉天子之节,又有大将军霍光的授权,那些西域国家不敢不听。这是公元前71年的事,当时还是霍光主政。

六年后,公元前65年,又有一件类似的事。当时汉朝的一个使节叫冯奉世,护送大宛等国的宾客回国,走到半路出事了。

在西域的西南位置,有个小国叫莎车国,发生政变了,杀死了汉朝任命的莎车王和一个汉朝使者,新立了一个亲匈奴的狂热分子当国王,并且这个新立的莎车王造谣:北道的西域各国都已经叛汉投降匈奴了。

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汉书·冯奉世传》

所以,咱们南道的各国也赶紧联合起来对抗汉朝吧!

汉朝从长安到大宛主要是两条道:一条是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边,这是南道;另一条沿着大沙漠的北边,叫北道。汉朝在西域的驻军在轮台、渠犁,都是在北道上,出事的这个莎车国在南道上。

冯奉世走的正是南道,眼看着就要被截在路上了,而且北道的驻军也指望不上。冯奉世当机立断,立即凭他手里所持的使节,从南道几个西域国家调集了一万五千多兵力,一举攻破了莎车国,把这个狂热的亲匈奴国王杀了。

到公元前60年,大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把西域并入汉朝版图似乎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是这样吗?其实还不是,还差不少。

西域各国其实一直说的是天山以南的这些国家。除了乌孙,基本都是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这一片的。

当时汉朝控制的主要是南疆。也不是全部控制,在连通南北疆的这块,就是今天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这条交通线,这是天山山脉的一个豁口,这里有一个国叫车师。车师跨越南北疆,它的国都在南疆这边,叫交河城。因为它是南北疆交通的要塞,所以它自然就是匈奴和大汉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多数时间车师还是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北疆一直都是匈奴控制,南疆这边的交河城也主要是匈奴在控制,车师王也是匈奴拥立的,匈奴甚至也在车师驻军屯田,把这里变成了他们的一个军事基地。

轮台是汉朝的军事基地。所以,公元前68年,就是霍光死的那年,汉朝在轮台、渠犁的驻军在特使郑吉和校尉司马憙的率领下,进攻交河城,一下子就打了下来。

公元前64年,匈奴又派兵来争交河城,把这里包围了。郑吉一边坚守,一边向朝廷告急。汉宣帝派常惠率领张掖、酒泉的骑兵部队直接北上,绕到了天山以北的匈奴控制区。包围交河城的匈奴见势不妙,就撤了。

随后,汉朝感觉对交河城的控制比较吃力,也主动撤出了,于是匈奴再次控制交河城。公元前60年,突然出现了一个大转机,匈奴内部的纷争在这一年突然加剧。

控制西域的这支匈奴首领日逐王竟然主动派人跟郑吉接触,说:我要向你们大汉投降,咱们谈谈条件吧。

郑吉大喜:太好了,请转告日逐王,要什么条件都行,我保证皇上会满足您。您这边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也尽管说。

最终,郑吉调动手下屯田驻军和渠犁、龟兹等国的兵马,凑了五万来受降。

前面讲过,霍去病带兵接受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郑吉的整个工作做得非常周密,把日逐王率领的小王、将领十二人和一万两千匈奴人顺利接收。中间也有逃跑的匈奴人,都被郑吉派兵杀掉了。

于是,西域全境,天山南北全部纳入西汉帝国的控制,用当时的说法叫“都护”。从此,也就是公元前60年,郑吉一手操办,西汉帝国的西域都护府正式设立。

西域都护府的治所设在乌垒城,离着阳关两千七百三十八里,和渠犁的屯田官接近,土地肥沃,在西域的中央。

史书为什么把这个距离写得这么准确呢?因为很自豪,觉得非常了不起!

从公元前139年,刚刚即位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用了差不多八十年。

八十年,无数人的努力,终于使西域纳入大汉的版图。

总的来讲,这算是“汉武帝栽树,汉宣帝乘凉”。对汉宣帝来讲,整个过程波澜不惊。真正让他走心的,其实是另外一场对外战争

匈奴日逐王之所以会投降,很可能跟那场战争的胜利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