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宣帝杀掉的两位好官

汉宣帝杀掉的两位好官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汉景帝之前,整个长安京畿地区只设一个长官,叫内史。赵广汉的另一个特点是,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有一次,有个富人被两个劫匪绑架了。后期霍光死了,汉宣帝开始削夺霍家的权力。汉宣帝召见赵广汉,那种赞许之情溢于言表,君臣心照不宣。赵广汉立即派长安县的一个官员去调查苏贤,找了几个罪名把苏贤抓起来了。然后,苏家和荣畜家再次联手状告赵广汉。可是,魏相不为所动,反而加紧了对赵广汉的调查。

汉宣帝杀掉的两位好官

前面提到,颍川前后三任太守治理百姓都很有一套。先是赵广汉用法治,再是韩延寿和黄霸重教化,最终使颍川大治。他们也都得到了升迁,其中赵广汉被调到长安做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韩延寿也被调到长安做左冯翊,跟首都市长差不多。

这是什么意思呢?稍解释一下。在汉景帝之前,整个长安京畿地区只设一个长官,叫内史。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汉书·百官公卿表》

周朝秦朝汉朝,掌治京师的官都叫内史。

公元前155年,长安地区分成两大块,设两个长官:一个右内史,一个左内史。

汉武帝在公元前104年又做了一次调整,把长安京畿地区分为三块。右内史改叫京兆尹,左内史改叫左冯翊。另外,各自划出靠西的地区,设立右扶风。这样,长安地区就由京兆、左冯翊、右扶风这“三辅”组成。

这里面分量最重的还是京兆,京兆尹责任重大,而且不易干,因为辖区里的官员太多了。

赵广汉是从底层起来的,靠的就是不停地干工作,能干、会干、敢干,这样才有了政绩,才从底层崛起。

《汉书》中讲: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汉书·赵广汉传》

赵广汉为人刚强,有毅力,天性精于官吏职守。接见官吏百姓,可以通宵达旦。

赵广汉的另一个特点是,

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汉书·赵广汉传》

非常善于用“钩距”的方式来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什么叫钩距呢?大致就是推理。什么事,他只要抓住一点线索,就能结合相关的资料推理出整个的来龙去脉。而且他有很多线人耳目,他的“触角”无处不在。比如,有一伙人要打劫,正商量着,还没动手呢,赵广汉就派人过去给拿下了。

另外,赵广汉对手下官吏特别好。对谁都是和颜悦色的,谁要有点功劳,他都向上极力保举推荐。遇到上面有什么表彰,他就把这些受累的官吏往上推:这不是我的成绩,都是他们干的。

他还积极地给基层的巡捕、狱吏争取待遇,涨工资,所以,手下人都对他非常爱戴,拿他当知己,拼命报答他的这种知遇之恩。甚至,他抓的人对他也很爱戴。

有一次,有个富人被两个劫匪绑架了。赵广汉亲自带人到了现场,站在院里面,打发手下朝屋里喊话:屋里的贼人听着,咱们京兆尹赵大人亲自来了,你们绑的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富人,他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郎官,是皇上的宿卫之臣,关系重大。所以,赵大人请求你们给个面子,千万不要伤害人质。希望你们放下武器出来投降,我们一定会优待你们,以后没准儿遇上大赦还能重新做人……

这两个劫匪本来是想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因为绑架是死罪,如果跑不了干脆杀了人质,找个垫背的。

结果一听京兆尹赵广汉亲自来了,还“请求”放人,于是他们放了人质,出来谢罪投降。

赵广汉非常客气,拉住两人:两位壮士,谢谢你们给我这个面子,你们真要把这位郎官杀了,我也得“吃不了兜着走”。等你们到了牢里,我一定让人好好照顾,给酒、给肉。

这两人还没赶上大赦,就到冬天了——砍头的季节。临行刑前,赵广汉派人给他们家里送去了棺木、寿衣,这两人很感动。

皆曰:死无所恨!——《汉书·赵广汉传》

讲到这儿,似乎过于温情了。

而在“颍川之治”时的赵广汉,完全是酷吏的做派,打击豪强不择手段,作风彪悍,甚至匈奴那边都知道他的威名。

他做京兆尹大致也还是酷吏做派。前期的赵广汉依附霍光,霍光在后面给他支持。不过,霍光老成持重,他并不支持赵广汉太放开手脚。后期霍光死了,汉宣帝开始削夺霍家的权力。人们都还没有察觉这种政治趋向时,赵广汉便察觉了。他立即“调头”,跟霍家做切割,他做得很绝。

有一天,他亲自带着一帮人冲进担任大司马的霍光的儿子霍禹家,去搜查私自酿酒、卖酒的罪证,好几个房间进不去,他直接砸开,还砸了好几个大缸。

整个京城都震惊了,霍光的小女儿是皇后,跟汉宣帝大哭大闹:皇上啊,您得给我们霍家做主,得收拾这个赵广汉。

汉宣帝召见赵广汉,那种赞许之情溢于言表,君臣心照不宣。

赵广汉心中窃喜,自己顺利地跟霍家切割,现在皇上成了自己的后台了。从此,他更加放开手脚,对什么样的权贵进行执法都毫无顾忌,非常霸气。而且赵广汉爱用年轻人,就要那种年轻气盛的热血青年,什么案子都敢往上冲的,能打出气势来的。

这些年轻人的优点就是敢闯敢干,工作效率高,能出成绩。

几年下来,赵广汉领导着这个年轻的官吏团队,把整个京兆治理得非常好,豪强们都不敢挑事,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很多上年纪的老人都说,汉朝数十年来,赵广汉得说是干得最好的一任京兆尹。

治京兆者莫能及。——《汉书·赵广汉传》

可是,这个年轻班底的缺点是考虑事情不周全,急躁,最终,赵广汉就败在了这一点上。

当然也不只是这么简单,在赵广汉受吏民爱戴的官员形象背后,他还有另一面。赵广汉本来是依附霍光的,可是霍光死后,他立即带人到霍家搜查,这就算是他的另一面。

西汉时,酒都是官营的,私酿、私售是违法的,要打击。可是,赵广汉搜查了霍家,他自己有个朋友卖私酒,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结果,虽然他不管,可有人管。丞相府的几个官吏把他这个朋友的店给查了。

这个朋友就来找赵广汉,说:这事儿准是一个叫苏贤的军官捣的鬼,是他告到丞相府的。

赵广汉立即派长安县的一个官员去调查苏贤,找了几个罪名把苏贤抓起来了。

苏贤家这边也有背景,他们家反告赵广汉滥用职权,还真把赵广汉告倒了,还把长安县抓苏贤的官员定罪杀头了。赵广汉也差点被抓起来,正赶上大赦,从轻处理,只给了个处分。

之后,赵广汉开始反击。他查出苏家背后有一个叫荣畜的豪强支持。赵广汉罗织了几个罪名把荣畜抓了,后来给杀了。然后,苏家和荣畜家再次联手状告赵广汉。这次又是丞相府组织御史查办。

赵广汉又很被动。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对手根本不是什么苏家、荣家,而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谁呢?就是当时的丞相魏相。是魏相在盯他,抓住他不放。怎么办呢?赵广汉有很多耳目眼线,其中一个眼线就是在丞相府看门的。这个眼线向赵广汉汇报,说不久前丞相的一个贴身婢女自杀了,事情比较蹊跷。赵广汉怀疑这个婢女跟魏相怎么着了,丞相夫人吃这个婢女的醋,就把这个婢女逼死了。他越推理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赵广汉立即找了一个中间人,给魏相传过话去:魏丞相啊,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你的把柄也在我手里攥着呢!

可是,魏相不为所动,反而加紧了对赵广汉的调查。

赵广汉为难了,毕竟他手里没有实际的证据,只是推测。他想去提审丞相府的人,又没有这个权力。直接去跟皇帝告发吧,万一最后不是这么回事,诬告丞相那还了得啊!

赵广汉找了一位精通占星、望气的太史。这位太史算的结果是今年会有重臣被处死。赵广汉大喜,这重臣肯定是魏相啊!

于是,他立即向汉宣帝告发。汉宣帝授权他进丞相府查。

此时,留给赵广汉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立即带领巡捕官吏冲进丞相府。(www.zuozong.com)

当时魏相不在府中,他把丞相夫人叫到院子里,让其跪在地上接受质询,还抓了十多个奴婢回去审问。

魏相来找汉宣帝:皇上啊,那个婢女的死跟我妻子没关系。您可以换一个官员来调查这件事,别让赵广汉查了,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胁迫我,逼我不再调查他的犯罪情况。

于是,汉宣帝命廷尉接手调查丞相府婢女自杀案。最终查实确与丞相夫人无关,那个婢女是自杀的,谁也怪不着。而赵广汉则被查实有陷害人、胁迫丞相、枉法弄权等犯罪事实。

汉宣帝大怒,《汉书》里的原话是:

宣帝恶之。——《汉书·赵广汉传》

汉宣帝觉得赵广汉很可恶。于是就把赵广汉抓了,关入了死牢。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汉宣帝很惊讶,更加深了他这种“恶之”的感觉。什么事呢?赵广汉被打入死牢这件事惊动了全长安的老百姓,好几万人,干什么的都有,甚至也有京兆的官吏,都聚集到皇宫门前请愿。

很多人失声痛哭:皇上啊,我们愿意替赵京兆去死,留下这个好官吧,让他再给老百姓多服务几年,让老百姓多享几年福吧!

这让坐在皇宫深处的汉宣帝情何以堪!最终,赵广汉被腰斩于市。

直到东汉班固写《汉书》时,长安百姓依然对赵广汉充满感激和怀念。

那么,该怎样评价赵广汉呢?一个如此受吏民爱戴的官员,却被皇帝厌恶,而且他也确实有问题,有性格人品的问题,也有违法犯罪的问题。

韩延寿的情况与之差不多。韩延寿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做颍川太守使颍川大治,随后又做了东郡太守。

他做了三年的东郡太守,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法犯罪率降到最低水平。另外,他也对手下官吏非常好。总之,韩延寿绝对是一个深受吏民爱戴的好官。

但是,最后他在左冯翊的任上以死罪被杀。原来韩延寿也是跟一个汉宣帝最器重的大臣杠上了。

赵广汉是跟魏相杠,韩延寿则是跟萧望之杠。

韩延寿当左冯翊,他的前任就是萧望之。当时萧望之升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监察百官的。结果,萧望之刚上任就监察出事来了,下面有人向他汇报说韩延寿有问题。

在东郡时放散官钱千余万。——《汉书·韩延寿传》

他在东郡没有经过朝廷审批的支出有一千多万。

这个支出可能是做好事,散给老百姓或救济鳏寡孤独了,但那也不行,没有经过审批就是违法的。

萧望之向当时的丞相丙吉做了汇报。丙吉是特别宽大的作风,他认为这中间已经有过大赦,这些都是大赦之前的事,不必再追究了。

可是萧望之不行,他打心眼儿里不大服气丙吉。正好他手下的御史到东郡例行巡察,他就交代要专门调查这件事。

韩延寿怎么做的呢?他立即派手下调查此前萧望之在任时的违法行为,并且抓了一个可能涉事的官员,严刑拷打。这个官员屈打成招,招认自己此前受萧望之指使,也有放散官钱的违法行为,涉案金额上百万。

韩延寿立即向汉宣帝报告。他以为可以先下手为强,如果这时萧望之再向皇上报告他“放散官钱”的情况,好像就跟有意报复他似的。

可是他没想到,这一点儿也没难住萧望之,反而更让萧望之有理了:皇上,韩延寿这是恶人先告状。我正在调查他的情况,初步情况是这样的……韩延寿这是心虚了,所以诬陷我,想阻挠我对他的调查。

汉宣帝:这好办。来人,把这两位反映的情况都去查查。

结果这一查,萧望之“放散官钱”的事纯属子虚乌有。

韩延寿的则是事实,证据确凿,而且还查出韩延寿更大的问题来了。

相比这个“更大的问题”,“放散官钱”根本不叫事儿了。什么更大的问题呢?韩延寿僭越,他玩了皇帝才能玩的,摆了皇帝才能摆的谱,大逆不道。怎么回事呢?

前面讲过,韩延寿在民间推广儒家的教化,儒家讲究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其中射和御类似于军事训练,射是射箭,御是驾驶战车。

正好当时有个“都试”制度,就是要求各郡每年搞一次军事演习。别的地方都是走个形式,韩延寿则大张旗鼓,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兵,分多少个阵营,也设置将军、士兵、兵器、战车等,完全跟国家正规军一样,他乘的那个战车甚至仿照了皇帝御驾亲征时车的样子,等等。史书上写得很细致:

放效尚方事。——《汉书·韩延寿传》

就是说都跟皇上的差不多。

这是大忌讳,在那时绝对是死罪了。在汉宣帝和很多大臣的眼里,韩延寿表现得很可恶,不但犯下这些罪行,而且还恶人先告状,想通过诬陷查办他的大臣洗脱罪名。

他最后给汉宣帝留下的印象也跟赵广汉一样,被深深地厌恶。

韩延寿给老百姓留下的印象同样跟赵广汉一样,被深深地爱戴。

《汉书》上讲,行刑前,韩延寿坐在囚车里,好几千人给他送行,有老百姓,也有他手下的官吏,一直送到渭城。

送行的人们不是空着手来的,好多人都是带着酒、带着肉来的,拉住韩延寿的囚车:韩大人啊,干了这碗酒您再上路吧!

韩延寿接过来就干了:好酒!谢谢了!

紧接着旁边一位又捧上一碗酒来:韩大人啊,我给您送行来了,干了这碗酒您再上路吧!

韩延寿也接过来干了。然后,马上又有人递上酒来……

延寿不忍距逆,人人为饮,计饮酒石余。——《汉书·韩延寿传》

韩延寿来者不拒,一共喝了一石多酒。这应当是夸张了。

老百姓没有不掉泪的。

另外,韩延寿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们要引以为戒,以后再也不要做官了。儿子们很听话,都辞官回家。后来,他有个孙子又出来做官,一直做到了将军级,也是一个好官,“能拊众,得士死力”,可最终也是因为“奢僭”被处死。

人们常说“盖棺定论”,人死了,他的功过好坏才有定论。可是,又该给韩延寿和赵广汉他们怎样的定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