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霸:西汉循吏第一人,符合法规政策,顺应民情民心

黄霸:西汉循吏第一人,符合法规政策,顺应民情民心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霸是整个西汉循吏的第一人。——《汉书·循吏传》不论处理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既符合法规政策,又顺应民情民心。汉宣帝提了一件事,认为曾祖父汉武帝的“庙乐未称”,也就是他的庙中还没有与他的功绩相称的音乐。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汉书·夏侯胜传》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篇完整保存下来的对汉武帝的批判稿,毫不留情,应当是客观的。

黄霸:西汉循吏第一人,符合法规政策,顺应民情民心

黄霸是整个西汉循吏的第一人。

可是,仔细一看他的经历,还是挺让人大跌眼镜的。首先他的官是买来的。他本来是阳夏的人,在今天河南太康县,在这里出生长大。

他们家属于豪杰,有钱有势,后来被强制搬到了长安的云陵。云陵本是钩弋夫人的陵墓,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城邑。

黄霸“入钱赏官”,就是买了个官。

张释之、司马相如都是“以赀为郎”,出钱换个郎官,这叫“赀选制度”,是合法公开的官员选拔制度。汉文帝汉景帝时都颁布过“卖爵令”。武帝打匈奴,国库的钱都花光了,更是放开了卖爵位。

这种制度下产生的官员,也出了不少很厉害的,黄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黄霸买官还不是买了一次,他第一次买官后不长时间,他的一个兄弟犯罪,他被连累了,官也丢了。他不死心,再次给下面一个沈黎郡捐了一大批粮食,这次直接就换得了左冯翊一个两百石的小官。

黄霸花这么大的本钱买官,当上官之后会不会变本加厉地捞回来呢?没有!他比谁都清廉。

有的人当官就为了发财,黄霸不是这样的,当官对他来说是人生志向。《汉书》说他跟张汤有点像,从小就学法律法规,就想着长大后为官从政。

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汉书·循吏传》

他善于观察而且思维敏捷,又通晓法律条文,温和善良又能谦让,足智多谋,善于治理民众。

综合在一块,这个黄霸就是一个当官的料儿。第二次买官之后他便一路高升,做到了河南太守丞,相当于河南郡的副太守,而且官声甚佳。

当时大多数官吏都还是沿袭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做派,谁对老百姓更严酷,谁就更露脸。

黄霸不这样,他的治理比较宽厚温和,讲究的是:

当于法,合人心。——《汉书·循吏传》

不论处理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既符合法规政策,又顺应民情民心。

这样的作风使他比较突出,容易形成自己的声誉。连还在长安民间的小汉宣帝刘病已都听说他了。

汉宣帝即位之后,虽然大事还是霍光说了算,但他还是有一些权力的,他就把黄霸调回了朝廷,先在廷尉干,随后又任命为丞相长史。

就在这时出问题了,黄霸犯事了,他被一个叫夏侯胜的大臣连累了,关进了死牢。

这位夏侯胜是个大儒,他叔叔就是个大儒,很得汉武帝的欣赏。夏侯胜的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跟着这位大儒叔叔学,学儒家的经典,后来又转益多师,学问便更厉害了,尤其对于灾异很有研究。

夏侯胜就被征辟入朝,做了博士、光禄大夫。

夏侯胜刚到任不久,汉昭帝就死了,昌邑王刘贺继位。

有一次,刘贺坐车出宫,突然听到车队前面人声嘈杂。下面人赶紧过来说:皇上,前面有个白胡子老博士挡住了路,说有急事要跟您说。

刘贺说:好吧,让他过来。

这个老博士正是夏侯胜,他扑通跪倒:皇上,您不能出宫啊!

刘贺问:我为什么不能出宫啊?

夏侯胜说:皇上啊,因为有灾异。微臣是研究灾异现象的,现在有个情况我得告诉您。

刘贺问:噢,什么灾异?

夏侯胜说:皇上,您看看长安这天气,这么些天,天天阴沉着,可就是不下雨,这就是灾异。这个灾异预示着下面有大臣要谋害君上。您现在出宫,那个奸臣不正好动手吗?

刘贺立马生气了:这不扫我兴吗?来人,把这老头抓起来,交给霍大将军发落。

下面人便把夏侯胜押到了霍光面前。

霍光很紧张:我这刚有心要废刘贺就有说这个的了,难道有人泄露了消息不成?他派人去把车骑将军张安世请过来。

张安世来了后,霍光把身边人都支开,质问:你怎么泄露了这个事?我可只跟你一个人说过。

张安世又是诅咒又是发誓地解释了一通:大将军啊,您还不了解我吗,我怎么可能说出去啊?要不提审一下那个老博士,听听他怎么说。

于是,他俩把夏侯胜叫来问话。

夏侯胜说:我不是妖言惑众,我是有经典上的依据的。

《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汉书·夏侯胜传》

这话明明白白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天人感应,当今皇上是新帝即位,天久阴不雨,正是有下臣要谋害君上的预兆。

霍光、张安世暗暗惊叹:这老头真有学问啊,儒家的这些经典真了不起。看来这也是天意,我们顺从天意吧!

随后,他俩就废掉了刘贺,并且提拔夏侯胜做了上官太后的老师。

汉宣帝即位,虽然他还主不了大事,但有些务虚的事还是可以做的,霍光也支持,这样看上去颇有君臣之分。

汉宣帝提了一件事,认为曾祖父汉武帝的“庙乐未称”,也就是他的庙中还没有与他的功绩相称的音乐。于是,汉宣帝下了一道《议武帝庙乐诏》,并请大臣们来商量。

大臣们都随声附和:皇上圣明,确实武帝的“庙乐未称”。

唯独有一个人反对,就是夏侯胜,他说:皇上啊,我不赞同。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汉书·夏侯胜传》

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篇完整保存下来的对汉武帝的批判稿,毫不留情,应当是客观的。

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造成大批士兵和民众死亡,弄得民穷财尽,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以致国家财力耗尽,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再加上蝗虫等灾害,数千里地寸草不生,有的地方人吃人,整个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经过汉昭帝十几年的休养生息都不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汉武帝对老百姓一点恩德、福泽也没有,不应该给他制定庙乐。

这个批判太尖锐了,而且跟汉宣帝的诏书针锋相对。好多大臣劝夏侯胜,可他一梗脖子:(www.zuozong.com)

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汉书·夏侯胜传》

当臣子的职责就是直言不讳,而不是光顺着皇上、讨好皇上。我的观点已经说出口了,我绝对对此负责,死也不后悔!

汉宣帝气坏了。丞相等人立即给夏侯胜定了个诋毁先帝、大逆不道的罪名,并把他关进了死牢。

黄霸当时是丞相长史,事先知道夏侯胜的观点而没有举报,犯有包庇怂恿之罪。他也被牵连了,被关进了死牢,两人进了一间牢房。

开始的几天,他俩还很紧张、痛苦,不知哪天就得被行刑了。后来,他俩慢慢就适应了。

黄霸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天生是当官的料儿,在牢里每天什么事也没有,他就想找点事干,他说:夏侯老先生啊,这样吧,咱闲着也是闲着,干脆您教我学问吧。我从小学的都是律令方面的知识,您老人家教教我儒家的经典吧!

夏侯胜一撇嘴:没准过几天就被砍脑袋了,还学什么经典啊?

黄霸笑了:孔老夫子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夏侯胜听黄霸这么一说也很兴奋:好一个“朝闻道,夕死可矣”,咱们开学!

两年后,他们很“幸运”地赶上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地震的规模相当大,四十九个郡同时受灾,死了六千多人。那时地广人稀,又都是小平房,死六千多人是很严重的。那么,为什么还说幸运呢?这么大的地震就是大灾异。面对灾异,皇帝就得反省,于是汉宣帝下诏:灾异都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说明我做错事了,我有罪过。大赦天下吧,我积点仁义之德吧!

因为这次大赦,黄霸和夏侯胜出狱了。

夏侯胜威望太高了,很快便官复原职,深得汉宣帝的宠信。

黄霸在狱友兼老师的夏侯胜的帮助下,也很快重新崛起,先是做了三年扬州刺史,之后就被提拔做了太守。哪儿的太守呢?颍川太守。

继赵广汉、韩延寿之后,黄霸做了颍川太守,继续实行韩延寿的治理模式,以儒家教化为主,教化不了的再用法。

除了因循前面韩延寿那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汉书》里说,黄霸特别重视宣讲。宣讲什么呢?一共有两样,其中一个是皇帝的诏书。

当时汉宣帝已经亲政了,花了大量的心思研究地方治理,多次发布这方面的诏令,可是,各地官员接到诏书之后看几眼就扔一边了,都没有向下传达,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于是,黄霸在颍川专门派人宣讲皇帝的诏书:

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汉书·循吏传》

也就是抽调最好的官员成立宣讲队,深入各个地方宣讲诏书、法令,让老百姓及时了解,从而有利于贯彻和落实,也让老百姓能感受到皇帝对底层人民的关心。

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当然也会依据皇上颁布的诏书和法令来审视、评判郡县政府的工作,这样,整个行政过程就更加透明。

另一样宣讲的是什么呢?是条教。相当于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它们对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出规范性的指导,包括怎么防范盗贼、怎么耕种、怎么养蚕、怎么经营手工业、怎么种树、怎么养殖畜禽、怎么饲养马匹等。

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汉书·循吏传》

像数米粒、盐粒一样细密的条教,最初显得烦杂碎乱,然而黄霸却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行。

老百姓乍一听有点不好接受,感觉太琐碎了。可是,黄霸在宣讲后还扎扎实实地推进落实,老百姓逐渐接受了这些条教,照着做了,慢慢就发现好处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治安等方面也都越来越好。于是,颍川郡人口大量增加,治理水平天下第一。

这种治理成效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黄霸在吏治方面的能力。手下的官吏也让他调教得都非常得力

黄霸在吏治方面的另一个表现是他特别维护照顾老官吏。有一次,手下向他请示:太守啊,那个老陈太老了,耳朵背了,交代他事情扯着嗓子跟他喊他都听不清,干脆把他辞了吧。

黄霸一瞪眼:什么太老了,老陈干了这么多年,尽职尽责的,现在年纪确实大一点,但日常工作还能应付。咱们得关爱他,哪天他自己要说不干了那再说。

有人很不理解,说:太守,您用那些年轻的多顺手,干工作劲头多足啊!

黄霸说:都用了那么多年了,谁什么人品、什么水平我都心中有数。新人我还得挨个了解,得花多少时间啊!而且一旦让老的下去换上新的,新老官吏交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贪腐之类的问题。老子曾经说过:

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汉书·循吏传》

治理天下也好,治理一个郡也好,不能太过苛求,不要总想着追求什么目标、成效、成就,只要你把局面维护好不出问题,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黄霸做了八年颍川太守,汉宣帝非常欣赏,提拔他做了御史大夫,后又接替丙吉做了丞相,也被封侯。

当丞相后,黄霸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点让人失望。用《汉书》里的话讲就是:

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风采不及丙、魏、于定国,功名损于治郡。——《汉书·循吏传》

他做太守,做地方官,直接治理老百姓,是一把好手。可是,当丞相是治理天下,要驾驭整个帝国的官僚体系,要处理好与皇室的关系,处理的问题、接触的人物都不是一个层次的,整个的做法也不一样。

另外,黄霸在朝廷里也没有什么根基。他是底层豪杰出身,最早是买来的官,只是把一个郡治理得不错,这个政治资本还是差点分量的。所以他这个丞相干得就比较吃力,远不如德高望重的丙吉、魏相干得好,也不如后来的于定国。

《汉书》里讲了两段黄霸当丞相期间的糗事。

一个是他上任不久,正赶上各郡国来丞相府做年度汇报。这天正好飞来了一群鸟,好几百只,都落在丞相府的房檐上。

黄霸眼前一亮,心想:这是不是个祥瑞啊?于是,他让身边人看这是什么鸟。

丞相府里的官吏立马明白了黄霸的心思:丞相,我们还真没见过这种鸟,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神雀啊,这是祥瑞,得上报皇上。

黄霸这篇奏疏还没写好,京兆尹张敞就先向汉宣帝汇报了:皇上,黄丞相看见一群野麻雀就要当祥瑞向您汇报呢,现在人们都拿这个事当笑话啦!另外,现在各郡国来“上计”,黄丞相正要向各郡国推广他的颍川经验呢,他那个条教都是瞎搞。咱们大汉朝上百年来制定的这些政策法规,下面只要执行好了,都没什么问题,这个条教纯粹是地方官为了显摆自己而制造的一种噱头。依微臣看,再有这种地方官自立名目就该杀头,黄丞相这个得赶紧叫停。

汉宣帝赞同张敞的意见,直接把张敞这个报告批复给了各郡国来“上计”的官员们。

还有一个糗事是,黄霸推荐汉宣帝的表叔史高做太尉。他这是想跟皇室外戚套近乎还是出于公心,也不得而知。

结果,被汉宣帝臭骂一通:我说黄丞相啊,丞相、太尉这种三公级别的官员都应该是我这个当皇帝的亲自选拔任用,你有资格推荐吗?再说了,史高是我表叔,天天在我身边,我从小就跟他在一起,你了解他还是我了解他?我用得着你来推荐吗?

黄霸当时羞愧得差点没找一面墙撞上去。

最终黄霸也得以善终,而且当丞相的这些糗事也没太影响他的名声,人们评价他:

言治民吏,以霸为首。——《汉书·循吏传》

西汉第一循吏的宝座,黄霸稳坐了两千多年,远比赵广汉、韩延寿要幸运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