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4年的秋天,汉武帝跟卫子夫的曾孙刘病已被霍光拥立为帝,也就是汉宣帝。
宣帝,这是谥号。谥号不是随便起的,是依据谥法对皇帝一生功绩、功德的概括评价。
圣善周闻曰宣。——《汉书注》
意思就是,得非常聪明,非常有才能、智慧,做事周密的帝王将相才能用“宣”的谥号。可见,汉宣帝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代帝王。
那么,他是怎样展示出那种“圣善周闻”的感觉的呢?
首先是他处理与霍光及霍家的关系很有一套。
汉宣帝即位时只有十七岁,此前他一直过着底层平民的生活,忽然就当了皇帝,一步登天,但他表现得非常沉稳,没有半点喜形于色,为什么呢?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霍光既然可以废掉刘贺,当然也能废掉他。所以,他得做个乖孩子,霍大将军说什么,他就听什么。
不过有一个问题,汉宣帝可是打定主意了,什么事儿呢?就是立皇后的事儿。
汉宣帝已经娶了许广汉的女儿,两人非常恩爱,而且刚生了儿子,但是许广汉只是一个掖庭里的宦官,这身份太低贱了,让这样一个宦官的女儿来当皇后是不是有损国家形象啊?
谁合适呢?不仅公卿大臣们,就连下面的老百姓都在聊这个话题。有小道消息说是霍大将军的闺女。
很快,这个霍大将军的闺女要当皇后的消息就传到了汉宣帝耳朵里。汉宣帝怎么办呢?他早想好了:来人,我要下一道诏书。
求微时故剑。——《汉书·外戚传》
我在身份微贱时佩戴过一把宝剑,我每天都戴在腰间,形影不离,非常爱惜。可惜我进宫的时候不知道丢到哪儿了,你们跟霍大将军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办。
霍光一听这个,立马明白了:好聪明的小皇帝啊,做事情不着痕迹。于是他找人上书,提议立许家女儿做皇后。
于是,许广汉的女儿真就成了皇后。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段爱情佳话,而且精妙之处还在于汉宣帝对与霍光之间君臣关系的把握,他们两方面的表现都很值得称道。霍光并没有以势凌上,而汉宣帝则用一种最不对抗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把问题化解于无形。
转过年来,霍光要稽首归政:皇上,经过这几个月,各方面的情况您也都熟悉了,以后您就亲政吧。
小汉宣帝谦让:霍大将军啊,我还太年轻,您还受累继续主持朝政吧。
霍光立马就坡下驴:好吧,谢谢皇上的信任,那老臣就再盯盯吧。
其实霍光只是做这么个姿态,并非真心归还朝政。所以,在接下来的五六年中,大将军霍光仍然把整个大汉帝国牢牢抓在手里。
汉宣帝则一直老老实实地等着,熬着……一直熬到公元前68年。这一年,辅佐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的三朝元老,执掌大汉帝国二十年的一代权臣霍光终于病逝了。他的葬礼要多隆重有多隆重,跟皇上的差不太多。
二十三岁的汉宣帝终于熬出了头,亲政了,但是,他依然保持一种隐忍克制的状态,一切都很平静。
又过了两年多,汉宣帝突然亮剑,杀了霍光全家。霍光的老婆、儿孙、女婿全部被汉宣帝杀光!
这是怎么了?霍光对大汉有多大的功劳啊!
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汉书·霍光传》
汉武帝把只有几岁大的小弗陵托付给霍光,把整个大汉江山托付给霍光。这是多大的信任,多重的担子啊!
霍光没有辜负这种信任,稳稳当当挑起这副重担。中间他也克服了很多困难,包括挫败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的夺权企图,还有及时废掉可能是昏君的刘贺,最终,把大汉江山稳稳当当地交到汉宣帝的手里。即便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这两位名臣,他们的功勋也比不过霍光。
可是,这么了不起的霍光为何落得这样的结局呢?
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汉书·霍光传》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有三个,是霍光的三大问题:一是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二是阴妻邪谋,立女为后;三是湛溺盈溢之欲。
先说“不学亡术,暗于大理”,这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来讲,就是说霍光他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可能很精明、能干、严谨,所以能得到汉武帝的器重,也能处理一些执政的难题,但是他对于自古以来的生死兴衰、人生福祸这些“大理”及其中的规律则缺乏认识。这个“大理”用司马光的话讲就是: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霍光的摄政之权抓得太久了,那个权力本来是属于皇帝的,你一个大臣抓住不放,你的威权比皇帝都大,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
如果他早一点“稽首归政”,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把朝政交还给汉昭帝或汉宣帝,功成身退,应当就不是这个结局了。对此,民间还有一种说法:
霍氏之祸萌于骖乘。——《汉书·霍光传》
汉宣帝即位之后,得到宗庙去拜列祖列宗的牌位。在去宗庙的路上,霍光跟汉宣帝乘一辆车。
在这个车上,汉宣帝在前面,霍光在后面。汉宣帝当时总感觉霍光一直在后面盯着自己,从这一刻,霍光的结局可能就已经注定了。
不过,造成这个结局的更直接的原因是第二条:“阴妻邪谋,立女为后。”
霍光曾有心把自己的小女儿立为汉宣帝的皇后,所以民间才有传闻。但是,汉宣帝跟结发妻子许氏感情很深,最终立了许氏。
霍光多多少少有点失望,不过也没太往心里去,但是有个人可往心里去了,就是他夫人。他夫人叫霍显,一听说汉宣帝不立她女儿当皇后,她立马疯了:凭什么不让我女儿当皇后,不行!可许皇后已经立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不可能废掉。怎么才能换我女儿当皇后呢?除非许皇后死了!
转过年来,机会来了。许皇后要生孩子了,病了,给她看病的是个女医生,叫淳于衍。
这个淳于衍也经常给霍家人看病,所以跟霍显很熟。这天,淳于衍到霍家串门,想托霍显给她丈夫调换个职位。
霍显眼珠一转,把身边人都打发出去,拉着淳于衍的手:淳大夫啊,这事包在我身上,你放心,我保准给你办好。不过呢,我也有点事得麻烦你。
淳于衍受宠若惊:夫人啊,看您说的,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霍显就把底牌亮出来了:女人生孩子就是闯关,都是九死一生的。我想让你趁这个机会给许皇后下点药,把她药死,这样我小女儿就能扶正当皇后了。事成之后,荣华富贵咱一块享。你看如何呀?
淳于衍吓得一哆嗦:霍夫人,这宫里用的药都是好几个医生一起配的,为的就是互相监督,而且皇后服药之前都得有人先尝一下,就是防备人投毒的。这事恐怕做不成。
霍显看着淳于衍微微一笑:事在人为。有我家大将军在这儿,你怕什么呀?你要是不敢,那就当我没说,出了这个门,你可要小心一点……(www.zuozong.com)
霍显的脸色就沉下来了。
淳于衍直冒汗:我要不答应,还出得了这个门吗?这个……好吧,霍夫人,我尽力而为。
淳于衍找了一大把附子,附子是有毒性的一味中药,她把附子捣成粉末偷偷带进宫中。等到许皇后生完孩子,按当时常规要给产妇吃点补气血的中药。这时,淳于衍便偷偷地把附子粉掺了进去,端到许皇后面前。
许皇后想都没想就喝了。很快地,许皇后大出血,死了。后宫顿时乱作一团,淳于衍趁乱出宫,立即跑去见霍显。
霍显这会儿也害怕了:好了,我知道了,你先回去歇着吧,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我这儿有二两金子你先拿着,其他的以后再说。
这么大的事宫里面当然要追查,虽然当时没人确认这是一起谋杀,但起码是个医疗事故。
汉宣帝痛不欲生:把他们全部抓起来给我的皇后偿命!
霍显之前根本没考虑这个,现在慌了:皇宫这么严厉追查,肯定得把淳于衍抓了啊,淳于衍要把这个事供出去,这可怎么办呢?
她这才跟霍光说出真相,霍光当时就傻眼了,但最终,霍光把这个事情压下去了。霍显如愿以偿,小女儿霍成君成功上位,被册封为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
不过,四年后,霍显又想让她小女儿生的皇子当上太子,将来再当皇帝,可是这个希望落空了。
当时霍光已经死了,汉宣帝把他跟许皇后生的儿子刘奭立为太子。
霍显让女儿毒死那个小太子,所幸的是,小太子身边的人都非常谨慎,小太子不论吃什么喝什么都经过层层检验,这样霍皇后才没有得手。
从这娘俩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霍光身后的霍家多么骄狂,欲望太大了,也就是《汉书》说的霍光的第三个问题:“湛溺盈溢之欲。”整个霍家的权势太盛、太满了,而且在霍光死后也丝毫未减。当时,霍光的外孙女还是皇太后,小女儿是皇后,儿子霍禹是右将军,几乎是接霍光的班,比大将军稍低一点,掌握军权。
霍光的侄孙,也就是霍去病的孙子霍山领尚书事。按以往的规矩,下面上报皇帝的所有机要文件都一式两份,其中一份都得先给尚书看。尚书要是看哪个文件不适合让皇帝知道,就会直接扣下。
另外,霍光的几个女婿,包括名将范明友,也都掌握着重要兵权。可以说,在霍光死后,霍家仍然掌握着大汉帝国的半壁江山。
上面有霍显带头,骄侈淫逸,挥霍无度,所以下面这帮霍家子弟出门也都横着走。
有一次,霍家的一个家奴跟御史大夫魏相家的一个家奴在路上打起来了。霍家的家奴追着魏相的家奴打,竟然一直追到魏相的府上。那个被追打的魏家家奴插上门躲在屋里面,霍家家奴站在院里喊:你小子快出来……
魏相正好在家,急忙跑出来,一看是霍家的家奴,立马拱身施礼:老兄啊,得罪了,给我个面子吧,随后我教训他。
这样霍家家奴才走。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是监察百官的,只比丞相差一点,这样的高官都得央求霍家的奴才。
霍光在时没人敢说什么,霍光不在了,可就说什么的都有了。渐渐地,关于许皇后是被霍家毒死的说法就传到了汉宣帝的耳朵里。
汉宣帝呢,还是不动声色,继续宠着霍家,今天给封个侯,明天给一堆赏赐。一开始霍家还很开心,可慢慢就发现不对劲儿了。
明面上汉宣帝是给升官,实际上都是虚职,兵权都被汉宣帝一点点收走了。而且下面人的上书也不一式两份让尚书把关了,可以直接密奏皇帝。
霍家人有点茫然。
霍山就问霍显:太夫人啊,到这时候也别藏着掖着了,我怎么听外面传言说许皇后是咱家人毒死的呢,到底有没有这事啊?
霍显不能再瞒了:唉,是真事……
霍禹、霍山等听罢大惊失色,他们意识到没有退路了。公元前66年的五六月间,霍家开始谋划要发动政变。
七月,汉宣帝果断出手,一举将霍家灭掉,牵连上万人被杀。这个事体现出汉宣帝跟汉武帝一个相同的特点:极其冷血无情。
霍光和霍去病这兄弟俩给大汉帝国立下多大的功勋啊,而且汉宣帝跟他们还是亲戚。汉宣帝不管这些,一个血脉都没给他们留下。霍皇后没被杀,只是被废掉了,十多年后她自杀了。对此,司马光有点看不下去,他认为:
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jiào)类,孝宣亦少恩哉!——《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后期霍家确实有罪,家里一个能嚼东西的活人都没给留,以后都没子孙给霍光供牌位、烧香了。这事做得太绝了,汉宣帝真是寡情少恩!
杀完了霍家之后,汉宣帝对此前告发霍家谋反的一些人进行了封赏,封侯的、封官的、发赏金的都有。
这时,茂陵有个书生徐生上书汉宣帝,说:皇上,您不能光封赏他们,也得封赏我,因为此前我已经三次上书提醒您: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汉书·霍光传》
霍家本来就太盛了,天下人都盯着他们家,您应当早点抑制他家。霍光去世之后,就该早些把他的子弟都安排到不那么显要的官位上去,而不能再让霍禹、霍山他们继续掌握那么大的权力,这样才能避免他们犯上作乱,才不至于覆亡。
我三次上书都提醒您这个,您都有批示,说明您都看了,可是您一点也不采纳,继续宠着他家,结果他家果然就谋反了,从而导致这个结局,霍家彻底完了,国家也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损失也很大。您要早听我的,这个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这就像有一家的灶火挨着柴火垛,有人提醒他家:你们这样太危险了,灶火里要是蹦出火苗来就得把柴火垛引着了,就得把你家房子烧了。赶紧把这个柴火垛挪远点吧。
可是这家人不听,不当回事。结果,有一天真着火了,邻居街坊都来帮着救火,费了半天劲,终于把火灭了。
这家人感激不尽,宰了牛办酒席,感谢这些帮着救火的人。被烧伤的街坊都坐上座,这家人好一通敬谢。
这时,有人提醒这家主人:您要是早听那个人的,把柴火垛挪开,哪有这场灾啊?您得把人家请来。这家主人才醒悟,赶紧去谢那个提醒的人。
皇上啊,我这个提醒的人您不得好好赏赐吗?
汉宣帝看完上书,微微一笑:来人,赏这个徐生帛十匹,另外,给他个郎官做吧。
汉宣帝的这一笑,大有深意。用司马光的话讲,霍家最终走向这个结局,固然有霍光方面的很多原因,而更主要的,可以说是因为:
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汉宣帝是故意不把柴火垛挪走,等着它着火,这样才好下手!
这么有心机、冷酷无情的汉宣帝还有怎样的故事呢?另外,灭霍家这么大的事汉宣帝肯定得有得力的帮手,都是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