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死后,顾命大臣间发生权力斗争,最终,公元前80年,霍光胜出。其间,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也差点被杀,谁呢?就是苏武。
苏武不是被扣在匈奴那边牧羊了吗?什么时候回来的?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下了。苏武宁死不降,被匈奴押到北海牧羊,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匈奴大单于还放出狠话,什么时候公羊生出小羊羔,才放苏武回国。
贝加尔湖畔冬季平均气温零下三四十度,而且荒无人烟。更糟的是,苏武刚到北海时,匈奴给他的口粮还没送到,羊也没送来。苏武又冷又饿,饥寒交迫,只能挖野鼠,把鼠洞里存的野鼠过冬的草籽弄出来煮煮吃了。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苏武苦苦支撑。中间有三四年过得还可以,因为有一年匈奴大单于的弟弟——一个小王爷到北海边打猎,遇上了苏武,他对苏武很钦佩,送给苏武很多吃的、穿的、用的,以及马匹、帐篷。
可惜的是,这个匈奴小王爷死了,他舒服的农场生活早就被人盯上了——一个游牧部落,叫丁令。有一天,丁令人突然闯进苏武的农场,将农场洗劫一空,苏武又穷困了。
又有一天,门外忽然来了一众人马,苏武心里一紧,出门一看,领头的这位竟然认识,是个汉人,谁啊?
正是李陵。公元前99年,李陵带着五千敢死队深入匈奴腹地,跟大单于主力作战。战斗之激烈史上少有,可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汉武帝大怒,不过还是心存一丝希望,希望李陵是诈降。随后又派李广利、公孙敖等带兵再次出征匈奴,希望能把李陵接回来。结果公孙敖打了败仗,根本没机会接应李陵,而且公孙敖从一个俘虏的匈奴兵那里听说有个汉朝投降匈奴的李将军正帮着匈奴练兵呢。公孙敖回来就跟汉武帝说:李陵是彻底投降了。
汉武帝这才死了心,把李陵全家杀光。李陵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死心了,这才正式投降。
随后,汉朝有出使匈奴的使者,李陵就问这个使者:我李陵带着五千人跟匈奴苦战到最后,也没有救兵接应,实在是绝境了,我这才投降的,也不算辜负大汉朝啊!皇上为何要杀我全家呢?
这个使者便把情况说了一遍,因为皇上听说您投降匈奴,还帮着匈奴练兵打汉朝。
李陵听闻此言,差点吐了血:这真冤死我了!那个帮匈奴练兵的所谓李将军,是原来汉朝的塞外都尉李绪,根本不是我李陵!
随后,李陵找了个人把李绪刺杀了。为此,匈奴的太后大阏氏差点杀了李陵,幸亏大单于特别爱惜李陵才将他保住,还把女儿嫁给他,给他封了王。
那么,被匈奴封了王的李陵会不会带领匈奴军队回来打汉朝呢?这是个问题,只有带兵打汉朝才算真正跟汉朝恩断义绝。所以,李陵确实带兵跟汉朝作战了。
公元前90年,汉武帝最后一次派李广利带兵北伐匈奴。当时是兵分三路,李广利带着主力七万多人,另外一路两三万人,由一个叫商丘成的大将率领。当时阻击商丘成这一路的匈奴军队正是李陵和一个匈奴将军带领的。两军打了九天,最终匈奴军败走。
这个事《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不少人认为这次李陵带兵跟汉军作战,说明李陵一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凭李陵的军事才能,带领匈奴军队的优势兵力,不可能打不过那支汉军。
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汉书·匈奴传》
打了九日,李陵率领的匈奴军败得很惨。
除这一次李陵带兵与汉军作战有历史记载外,再没有别的记载了。
从情感上来讲,我还是愿意相信李陵从来都没有真心投效匈奴。但是,他毕竟已委身于人,面儿上还是要过得去,所以,大单于派他到北海劝降苏武时,他不可能拒绝。其实,他从投降匈奴的那天起就想找苏武,因为之前他俩分别是汉武帝身边的侍中、郎官,而且都是名将之后,所以私交甚好。可是,当时李陵根本无颜来见苏武。
不过时间长了,这种感觉就淡一点了。李陵带着很多礼物,还有好酒、好菜、美女、乐队来看苏武。
苏武呢,肯定早已知道李陵投降的情况,所以看到李陵来了也不觉得意外:哦,这不是李王爷吗?
李陵的脸腾一下就红了,什么话也没说,两人开始喝酒。
喝了一会儿,李陵就开始说了:子卿兄(苏武字子卿),这几年你家里的事你未必清楚,但我知道。你大哥苏嘉,有一次跟皇上出行,一不小心碰断了皇上的车辕,就被定了个大不敬的罪,无奈自杀!你弟弟苏贤,被皇上派去追查一个案子,迟迟不能破案,皇上催得紧,最后受不了压力自杀了!你妻子早就改嫁多年了。令尊、令堂在你出使之前就已经不在了。现在你可能只剩下两个妹妹,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具体什么情况也都很难说。你还有什么可牵挂的呢?你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了这么多年的罪,还为国守节,好像很了不起。可是,你想想,谁看得到啊?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汉书·苏武传》
人活一世,就像早晨草叶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没了,太短暂了。何必这么苦着自己呢?
子卿啊,你的心情我太理解了。我最早投降匈奴的时候差点疯掉,太痛苦了,我对不起李家父祖先灵啊!可是后来我一想,皇上已经是老糊涂了,法令无常,动辄杀人,好几十个大臣根本没什么罪过,说杀就杀了,满门抄斩。这样一个暴君,他真值得我们效忠吗?
李陵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大通。苏武不为所动:你别说了,皇上对我们苏家父子恩重如山,我愿意为皇上肝脑涂地,杀身自效。我一直坚信: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汉书·苏武传》
君臣如父子,别管父亲做了什么,当儿子的也不在乎,也得照样尽忠,死也乐意。
苏武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句话。
苏武继续说:李陵,你就别再说了。要喝酒,可以继续;要不喝,你走人!
李陵没办法:好,那就喝酒吧。
一连几天,李陵都跟苏武喝酒。最后,李陵还想劝苏武。
苏武烦了:李王爷啊,你别再说了。你要是再逼我,喝完这杯酒,我的命,你拿走!(www.zuozong.com)
说完,苏武就要自杀,李陵一把拉住。
李陵的酒杯端在手里,沉默了半天,哭了:子卿兄啊,你做得对!你是大丈夫,是忠臣孝子,是义士!我后悔啊,我怎么就不能像你这样呢?我的罪过上通于天啊!
李陵走了,还派人给苏武送来好几十只牛羊,对苏武很关照。
后来,也是李陵通知了苏武一个消息,就是汉武帝驾崩了。苏武冲着南方家国的方向痛哭不已,撕心裂肺,哭着哭着,一口血就吐出来了。苏武就这样哭了数月之久。
人的情感和信念的力量是很难估量的。作为史上最著名的忠臣,苏武对汉武帝的感情是我们很难想象的。
汉武帝死后,匈奴这边发生了分裂,实力大减,主动跟汉朝和亲。双方又有了使者往来。
汉朝使者要求匈奴释放十几年前扣押的大汉使节苏武。匈奴大单于撒谎:真对不起啊,贵国大使苏武早就死了,我们深表歉意。
随后,又有汉朝使者来匈奴这边,再次要求释放苏武。
大单于把脸一沉:上次不是跟你们表示过歉意了吗?苏武已经死了。
这位汉朝使者也严肃起来:不对,苏武没死。不久前,我们大汉皇帝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腿上绑着一封帛书,上面的字体非常古朴,是上古的字,应当是一封天书。经过学者仔细辨认,明明白白写着苏大使被你们流放到北海苦寒之地,以牧羊为生。再不将苏武交还,下次可能就不是一封天书这么简单了……
此言一出,匈奴的大单于和满朝文武都吓坏了,因为他们也是非常迷信的。
大单于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到底怎么回事?
旁边一个大臣赶紧解释:回大单于,苏武确实还没死,在北海牧羊呢。都怪我们,这个情况一直没跟您说清楚。
大单于说:赶紧去把苏武请回来,送回大汉。
那么,真有天书这一说吗?实际上,当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带了两个副使,一个叫张胜,一个叫常惠,张胜投降匈奴了,而常惠没投降,他一直被扣在匈奴王庭,被软禁起来了。时间长了,常惠跟看守他的匈奴人关系处得不错,所以他也有了一些自由度。他偷偷找到汉使讲了苏武的实情,而且教给了使者这套让匈奴不敢抵赖的说辞。
最终,苏武终于从遥远的北海回来了。
李陵为他置酒饯行:子卿兄啊,祝贺你!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汉书·苏武传》
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古代史书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都无法超过你。
随后,两人洒泪而别。
其实此前霍光、上官桀曾经派人来找过李陵,想劝他回汉朝,回去之后照享荣华富贵。因为他们当年都在汉武帝身边工作,都是好朋友,都觉得李陵冤,只是没人敢像司马迁那样出头为李陵说话。可是李陵拒绝了:谢谢大将军他们的好意!我是真投降匈奴了,再回去算什么呀?
最终,李陵老死于匈奴。
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距他出使匈奴已经十九年了。他去时还是壮年,回来时已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朝廷当然是大加封赏,封为中两千石的高官。两千石也是分级别的,有真两千石、比两千石,最高的就是中两千石,还赐了大量的田宅、钱财。
不过,公元前80年,就出了上官桀这个事件。苏武的儿子被卷入其中,他跟上官桀是一伙的,死罪。办案人员要把苏武一起抓了查办,霍光没同意,只是罢了他的官,让他安心养老。苏武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才去世。
之后,汉宣帝开始表彰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们,选出十一个人分别画像,供到麒麟阁,这之中就有苏武。这个荣誉一方面是因为苏武的忠义节操,另一方面还因为他参与了汉昭帝之后拥立汉宣帝的工作。
苏武的儿子在上官桀事件中被处死后,晚年的苏武膝下凄凉。汉宣帝很同情,有一次他问身边人:苏武在匈奴那边待了那么多年,他就没有另娶吗?
身边人回答:皇上,这个还真不清楚,要不我问问吧。
随后,这人笑着回来:启禀皇上,他还真找了一个匈奴女人,而且生了一个儿子,叫苏通国,这些年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怎么保持联系的,估计苏武没说。据说是李陵一直在匈奴那边帮他照顾着那对母子。《古文观止》里收录了一篇李陵写给苏武的信,信的最后讲: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李陵《答苏武书》
你儿子在这边挺好的,不用挂念。
汉宣帝很高兴:太好了,赶紧派使者去把那对母子接来,让他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吧!
于是,苏武的人生最终有了一个很圆满的结局,既以忠义节操流芳百世,又享高寿,还子孙绵延,那十九年的苦难值了!
这似乎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害怕苦难消磨了太多的岁月,只要你坚持,上天就有可能把这些被苦难消磨掉的岁月再补贴到你后来的生命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