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们-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们-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叫顾命大臣?汉武帝首选的顾命大臣是霍光,并封他为大将军。到汉武帝时,他的秘书,特别是尚书,就更厉害了,因为汉武帝大权独揽。正因为有这层关系,当然也包括皇后卫子夫的关系,霍光逐渐成为汉武帝晚年最器重、最信任的人。除了大将军霍光,在汉武帝床前接受遗嘱的还有其他几位顾命大臣,分别是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有一次,汉武帝带着好多后宫的妃子来看马。

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们-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公元前87年,具有雄才大略的武帝驾崩。至此,我们已经把《史记》讲完了。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还是“二十四史”之首。接下来要讲的人物、故事,主要都是《汉书》里的了。《汉书》对后世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史记》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不过,这主要是精英阶层对它的重视。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汉书》比《史记》差远了。《汉书》的编著者班固,远不如被施了宫刑的太史公司马迁有名。相应地,《汉书》里讲的这些帝王将相及各种人物,除了跟《史记》重复的那些,也就是除了汉武帝以前的那些人物,名气都要差一截。

好了,书归正传。

汉武帝死后,传位给钩弋夫人生的小儿子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

当时汉昭帝只有七岁,却当了皇帝,他怎么执掌天下呢?就得靠汉武帝给他选定的那几位顾命大臣。

什么叫顾命大臣?“顾命”这个词出自《尚书·顾命》篇,讲的是周成王临去世时,把几个主要的大臣叫到跟前,留下遗嘱:你们将来要好好辅佐我儿子。

顾命大臣就是接受嘱托的大臣,都是老帝王最信任的人,辅佐新帝王,一般都是比较年幼的帝王。

汉武帝首选的顾命大臣是霍光,并封他为大将军。大将军是什么官职呢?有三个人做过汉朝的大将军,头一个是韩信,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官小了留不住这个人,最后封了个大将军;第二个是窦婴,汉景帝在“七国之乱”时拜周亚夫太尉,窦婴为大将军;第三个是卫青

大致来讲,大将军就相当于三军总司令,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和太尉差不多,不过太尉大致是常设的,而大将军并不常设。这里说的“大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这些官职官制都是经常调整变动的,另一个是制度方面的问题。

霍光这个大将军的权力,要比前面那三位大得多,为什么呢?因为他同时还“领尚书事”。

“领尚书事”是什么意思呢?秦朝官制中设有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给皇帝做这六方面的服务。

汉因秦制,皇帝身边也有六尚,说白了就是六种秘书,简单分就是两种秘书,尚书是文秘,管文字材料的,其他的是生活秘书。秘书的职位并不高,但是权势很大。

到汉武帝时,他的秘书,特别是尚书,就更厉害了,因为汉武帝大权独揽。他之前的皇帝,大多数政务都交给丞相去做。就像陈平说的,国家方方面面的事务,差不多都是丞相领导着丞相府及公卿大夫各级各部门去干。

可是汉武帝不一样,什么事都要自己抓。于是,他身边这个以尚书为主的秘书班底管理的具体事务就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丞相能做主的事则越来越少,慢慢就没多少决策权了,只管执行,于是,逐渐就有了所谓“中朝”和“外朝”之分。《汉书注》里讲,霍光作为大将军,领尚书事,他是“中朝”的最高领导,所以他的权力仅在皇帝之下,而在丞相之上。

不过,名义上丞相仍然是最高的官职。所以,如果要发布文件,霍光的排位还是在丞相之后。

霍光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政绩,这么受汉武帝的器重呢?

此前霍光已经在汉武帝手下干了二十多年了,都干过什么出彩的事?史书里几乎只字未提,只是说:

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汉书·霍光传》

他就是汉武帝的贴身秘书,还是光禄大夫,汉武帝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他这个秘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点儿问题没出过,做事滴水不漏。他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小心到什么程度呢?《汉书》上讲,他每次进出宫门上下台阶的脚印几乎都是重合的,二十多年一点儿都不差。

可以说做秘书,霍光是做到头了,他太谨慎了,而且他的气质形象也是典型的秘书:

白晳,疏眉目,美须髯。——《汉书·霍光传》

皮肤洁白细致,眉清目秀,胡子又多又好看。

霍光的性格更好,特别沉静,往那儿一站,你不跟他说话,他一般不跟你说话。他嘴上不说,但心里紧盘算,察言观色,方方面面都考虑得特别细致。

总之,不论外在的身材、长相,还是内在的性格、心智,霍光都是做秘书的材料。

那么,他是什么出身、什么来头呢?他其实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果没有这层关系,他再怎么是做秘书的材料,估计也到不了汉武帝跟前。

霍去病是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跟人私通生的。跟谁私通的呢?这人叫霍中孺,当时是个小官吏,在平阳侯家帮忙,卫少儿跟卫青一样也是平阳侯家的奴仆。两人相爱了,未婚先孕,而且把孩子生下来了,就是霍去病。

霍中孺在平阳侯家帮忙的工作结束后就回家另娶了,卫少儿随后也嫁人了,两人再也没有联系。

二十年后,霍去病长大成人,已经建功立业名满天下,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的事。于是有一次出塞打匈奴,正好从霍中孺家附近经过,霍去病便派人把他接来见面。

当时一见面,霍中孺就给霍去病跪下了:老臣霍中孺拜见将军。

霍去病也赶紧跪下:父亲大人啊,我是最近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我是您的亲骨肉。然后,

中孺扶服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汉书·霍光传》

霍中孺匍匐在地上,给霍去病磕头:老臣不敢当,将军得生世间,那是上天的造化。

这里,父亲给儿子下跪还是很震撼人心的,从中可以看出霍中孺心怀深深的愧疚。

父子相认之后,霍去病给霍中孺买了良田豪宅,还买了好多奴婢,之后他继续出塞作战。

打完仗回来的时候,霍去病就把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霍光带回了长安,安排在汉武帝身边工作。正因为有这层关系,当然也包括皇后卫子夫的关系,霍光逐渐成为汉武帝晚年最器重、最信任的人。

除了大将军霍光,在汉武帝床前接受遗嘱的还有其他几位顾命大臣,分别是车骑将军金日jinri、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这都是有故事的人。

先说金日jinri

当年霍去病扫荡河西走廊时,河西走廊有两大匈奴王爷,一个休屠王,一个浑邪王。他俩一看败得这么惨,担心大单于一生气把他们杀了,于是投降大汉。结果休屠王又反悔了,浑邪王则“一不做,二不休”,把休屠王杀了,两大部落合并在一起,投降了大汉,然后浑邪王被封侯。休屠王的老婆、孩子都没身为奴,包括当时只有十四岁的太子,也被带到宫中养马。

有一次,汉武帝带着好多后宫的妃子来看马。负责养马的这些人一人牵一匹,都是自己养得比较得意的。这些养马人平时没见过这样的场面,都偷偷瞄两眼,可是,唯独有一个人全程低着头,目不斜视,而且长得高大威猛,表情严肃。他牵的这匹马也最为肥壮,养得最好。

汉武帝一眼就看上了,叫到跟前一问,原来此人是休屠王的太子,而且言谈举止不俗。汉武帝很高兴:好,封官,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金日jinri说:回皇上,我的匈奴名字叫日 。

汉武帝说:这样吧,赐给你个汉姓,你就姓金吧,当年霍去病从你们休屠国缴获了几个祭天的金人,我挺喜欢的,你就叫金日jinri。先封你做马监,督责整个皇家马匹的饲养管理。

随后,汉武帝又提拔金日jinri为光禄大夫,跟霍光差不多,也是秘书长这个级别的,总在汉武帝左右。

金日jinri是匈奴人,汉武帝怎么能这么信任他呢?难道不怕他报亡国之仇吗?况且,金日jinri还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很喜欢金日jinri的小儿子,也就四五岁的样子,有时金日jinri进宫,小儿子跟着一起来,就在汉武帝身边玩耍。有一次,小家伙竟然骑到了汉武帝脖子上。金日jinri就不停地在旁边给孩子使眼色,让孩子下来,一下子把小家伙吓哭了。

汉武帝呢?他竟然对金日jinri说了一句:你瞪我儿子干什么?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话,不过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金日jinri父子的喜爱。

过了几年,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竟然跟一个宫女混到了一起。有一次正好被金日jinri撞见,回家之后他就把这个儿子杀了。

汉武帝听说大怒:金日jinri,你怎么能杀咱儿子啊?

金日jinri跪地上,痛哭流涕:皇上恕罪,内情您有所不知,是这么回事,都怪我管教不严,有负圣恩啊!

汉武帝也哭了:唉,不至于呀,不至于呀……

这个事就过去了。汉武帝也并没觉得金日jinri心狠手辣,反而更对金日jinri刮目相看了。另外,他早就听说金日jinri的母亲家法严厉,所以金日jinri才这么成器。这位老太太去世之后,他还专门下令画了老太太的像,题上“休屠王阏氏”的封号,挂到甘泉宫供人瞻仰。这个荣誉不得了。

这也可以看作是汉武帝收服金日jinri的一种手段吧——以心换心,我让霍去病去打河西走廊,也不是针对你们休屠国的,你爹休屠王被杀也不是我干的,你没理由恨我。我给你富贵,给你信任,给你尊重,你看着办吧。

虽然金日jinri曾是匈奴的王子,但他对汉武帝一直保持着绝对的忠诚,而且关键时刻还救了汉武帝的命。就在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有个叫莽何罗的侍卫官想刺杀汉武帝,因为他跟江充的关系很好,而且他弟弟参与了平定太子之乱,表现非常突出。之后汉武帝后悔了,把江充全家都给灭了。这个莽何罗怕自己家也被灭,就想先发制人。

金日jinri很有心,他提前发觉莽何罗有问题,不过没有什么证据,而且这话也不能乱讲,就暗中盯着莽何罗。莽何罗便迟迟动不了手。

有一天金日jinri生病了,就在宫里休息,但没在汉武帝身边。莽何罗就动手了,连夜做了很多准备,联络帮手、找兵器等,一切就绪之后,看着天快亮了,赶紧揣着匕首进了汉武帝的寝殿。莽何罗是皇帝的侍卫,所以也没人拦着。

可是,他刚进里屋,一抬头大吃一惊,金日jinri正在这儿等着他呢。金日不是在养病吗?

可以说金日jinri太忠心了,他虽然病了,但心里一直惦记着汉武帝的安全,实在不放心才在汉武帝卧室外面守着。结果,真让他撞到了。

莽何罗一看没退路了,就向寝殿里冲。金日jinri一把抱住他:莽何罗造反啦!快来人啊!

汉武帝惊醒。等侍卫们都冲上来时,金日jinri已经把莽何罗制服了。这个功劳太大了!而且金日jinri跟霍光一样,也是非常小心谨慎。

目不忤视者数十年。——《汉书·金日传》

在汉武帝身边干了几十年,都没让汉武帝瞪过一眼、皱一下眉头,什么都能做到汉武帝的心里去。(www.zuozong.com)

汉武帝曾把“不中用”的宫女赐给他,他碰也不碰,回家供起来。

汉武帝想让他的女儿进宫当妃子,让他当国丈,他也不肯:谢谢皇上,微臣可不敢当。

所以,在宫中、朝中,在文武百官的心中,后期对金日jinri的评价都特别高,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连霍光也很服他。霍光被汉武帝选中做首辅顾命大臣的时候,他就推脱,说:皇上啊,微臣觉得这个首辅之任还是金日jinri更适合。

汉武帝犹豫,金日jinri在旁边赶紧说:

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汉书·金日jinri传》

要是让我这个外族人做了首辅,那不是说大汉朝没人了吗?会让匈奴看不起的。

于是,汉武帝才定了霍光。

汉武帝去世的第二年,金日jinri也死了。所以他没有卷入稍后的顾命大臣间的权力争夺,他的子孙也都得以善终,有句诗叫“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家和张家都是汉朝最显赫的家族,是代代安享荣华富贵的。

从金日jinri的故事中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来,也可看出汉武帝用人的非常之处。

金日jinri没有卷入顾命大臣间的权力争夺。那么,与霍光争权的这个人是谁呢?他也是汉武帝选中的顾命大臣,即左将军上官桀。

上官桀在史书里没有专门的传记。《资治通鉴》主要记载了他的两段故事,一个是他早年做未央厩令,跟当年金日jinri干的马监差不多,负责喂养管理皇宫里的马。

汉武帝是爱马之人,为了马万里征伐大宛国。有一次,他大病初愈,立即来看他的这些马,结果发现马都瘦了,比他生病前来看时瘦了不少,一下子就气坏了:上官桀,是不是以为我这一病就起不来了,再也不会看到这些马了?

上官桀扑通跪下,一边磕头,一边掉泪:皇上恕罪啊,这段时间您生病,微臣几乎也是大病一场,我光惦记您了,吃不下睡不着,我这个心确实没在这些马身上……

汉武帝本来要处罚他,一下子被感动了:这真是忠臣啊,给上官桀升官!

另一段故事是,第二次打大宛的时候,上官桀在李广利手下当搜粟都尉。他带领一支兵马攻下了上一次重创汉军的郁成国。郁成王逃到了康居国,他一直追到康居,俘虏了郁成王,一下子他被封为少府,位列九卿。

有学者认为,这两个故事中的上官桀不是一个人。当顾命大臣的上官桀根本没有这段战功,他只是从马倌干起来的,一直在宫中任职。

这个说法我不赞同。汉武帝选的顾命大臣不可能都是秘书,也需要有军事才能的。也正因为上官桀有这样的军事方面的背景,他才敢于挑战霍光的权威。当然,这也有个过程,本来他俩的关系是很好的。

大将军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jinri、左将军上官桀副焉。——《汉书·昭帝纪》

霍光、金日jinri、上官桀,这三驾马车,一正两副,正好平衡。

其实也是彼此制衡,这应当是汉武帝的良苦用心,只是没想到金日jinri很快就死了,变成了霍光和上官桀一正一副。两人搭档得还是不错,而且他们还是儿女亲家,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所以,霍光对上官桀很信任,赶上自己“休沐”时,便让上官桀进宫来代理他的首辅工作,领尚书事。

是怎么出的问题呢?霍光的女儿,也就是上官桀的儿媳妇,给上官家生了个小女儿。上官家想把这个孩子送进宫里,想着将来当皇后。

结果,霍光反对,说孩子还太小,这事不行。上官家不死心,又想办法托了汉武帝的大女儿盖长公主,绕过霍光,直接找汉昭帝。大姐跟弟弟一说,这个事就成了,真就立了皇后。

霍光生气了,他心里可能琢磨着将来立他霍家的人当皇后。上官桀父子肯定也以为霍光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对霍光非常不满意。

另外,还有一个顾命大臣对霍光也非常不满意,就是桑弘羊。桑弘羊这个人是大才,他可以说是史上最著名的财政部部长。

因为汉武帝常年进行战争,大量的军费开支使得国库空虚,面对巨大的财政赤字怎么办呢?就印大面值的钱,真是印钱,不是铸钱了。过去一般都是以铜为材料来铸钱,铜的成本较高,所以干脆不用铜了。汉武帝怎么办的呢?用鹿皮,上林苑中养着一种白鹿,是稀有动物,外面很难找到。

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h uì),为皮币,直四十万。——《汉书·食货志

一尺见方,上面有花纹,就成了钱,叫“白鹿皮币”。这一张白鹿皮币顶四十万个铜钱

那么,谁用得起这种白鹿皮币呢?汉武帝强制推行,他要求下面各诸侯国在给朝廷上交钱项的时候必须用这个。可以说,这种皮币就是纸币的雏形。

简单来说,就是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压力很大,发行白鹿皮币,还有银锡合金币,使得通货膨胀更加严重,民间盗铸成风,整个国家金融体系混乱了。

这时候,汉武帝及时地任用了一批专家来管理财政工作,这里面最重要、最著名的就是桑弘羊。

他十三岁便在汉武帝身边做了侍中,后来做到大农丞、大农令、大司农,还有搜粟都尉,是国家最高财政长官。他非常专业,组织领导能力也非常强。

首先,他把货币稳定住了。他把原来的钱币废止,钱币制造统一归朝廷管理,发行了一种“三官钱”,又叫“五铢钱”,这种钱的制造工艺和材质都很优良,民间难以仿制,解决了“盗铸”这个顽疾。这种“五铢钱”直到东汉末年还在用,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钱币。

他还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法就是以往各郡国往朝廷上交的各种特产贡品,现在不用运到长安了,转运到别的郡国卖掉,直接要现金,而且朝廷参与各郡国间大宗商品的转运倒卖,从中赚钱。平准法就是增加各种大宗商品的国家储备。他一方面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调控,稳定物价;另一方面也从中赚钱,增加财政收入。

桑弘羊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大力推行盐、铁、酒官营,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他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改革,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而且还没有给老百姓加税。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史记·平准书》

老百姓的负担一点也没增加,结果国家却富裕了。

这可能吗?其实当时就有很多人对桑弘羊的政策不以为然。表面上他没有增加税收,实际上他的国营、官营做法是在与民争利,老百姓的负担确实加重了。

所以,汉武帝死后,霍光就想废止这些国营、官营的做法,重新放开。桑弘羊当然不乐意。中间,霍光召集了很多贤良之士与桑弘羊进行了一次大辩论。整个辩论的情况后来被人集结成一本书,就是《盐铁论》,这是经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辩论没能废止桑弘羊的政策,但是桑弘羊跟霍光的矛盾就公开化了,他站到了上官桀一边。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汉武帝的三儿子燕王刘旦也在上官桀这一边。太子刘据刚一出事,刘旦就派使者到长安见汉武帝,申请“入宿卫”,想回来争太子之位,气得汉武帝把使者斩了。随后刘旦还是不死心,就等着哪天汉武帝把皇位传给他。

结果,等啊等,就等来了皇帝的玺书。可惜不是汉武帝发来的,而是继位的新皇帝给他的,说:父皇驾崩了,你就别来长安了,就地搭灵棚举行个发丧的仪式吧。

刘旦一下子气坏了,一滴眼泪也没掉:不可能,父皇不可能驾崩,这个玺书肯定是假的,京师准是发生政变了。

然后,他折腾了一大通,又是派人到长安刺探情况,又是联络宗室人员造反。结果被人告发,涉案的其他人都被杀了,只有他自己没事。因为汉武帝刚去世,刘旦是武帝的亲生骨肉,霍光还不敢直接动刘旦。刘旦当然就恨上霍光了。

另外,盖长公主也站在上官桀父子一边。这样,这帮人一起来对付霍光,可以说是很有优势的。

在霍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小皇帝拉了他一把。那是在公元前80年,小皇帝刘弗陵即位七年后。有一天,霍光“休沐”,像往常一样,上官桀代理他的首辅工作。

这时,燕王刘旦的使者来了,上书弹劾霍光,给霍光列了一堆罪状。上官桀立马跟进:皇上啊,此事关系重大,微臣认为应当立即解除霍光的首辅之职,如果调查真没问题,再重新履职。这事不能迟疑,万一燕王所奏属实,霍光随时可能发难。您快下令吧!

小皇帝没说话,他把这篇上书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上官将军,这个事朕再想想吧。

上官桀心里一紧,可也不能说什么:皇上,您可要抓紧决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小皇帝很平静:好吧,朕知道了。

第二天一大早,霍光就赶到宫里来了,他已经听说了,正紧张得要命。他知道这肯定是上官桀、刘旦等人要联手害他,他猜不透小皇帝的心思,万一小皇帝听信这帮人的话,今天这次进宫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霍光来到小皇帝待的宫殿门外,进去还是不进去呢?

这时,小皇帝在宫殿里面也着急了:大将军怎么还没来呢?

上官桀在旁边说:回皇上,霍光已经来了,只是他做贼心虚不敢进来。

小皇帝一招手:快让他进来!

霍光这才进来,摘了帽子跪在地上磕头,眼里含着泪,以往的威严劲儿全没了。

小皇帝则是表情严肃:大将军啊,快快起身,戴上帽子,朕知道燕王上书的那些都是假的,你没罪!

霍光闻听此言,又喜又惊:皇上啊,谢主隆恩,您怎么看出那是假的呢?

小皇帝说了一通,身边人都大惊:哎呀,皇上只有十四岁啊,就这么精明,这么有洞察力,分析得太到位了,一点儿也糊弄不了。

小皇帝继续说:大将军霍光是先帝选出来辅佐我的,他绝对是忠臣,谁也别想陷害他!

这一下,霍光的地位便动摇不了了。很快,霍光反击。最终,顾命大臣上官桀、桑弘羊被满门抄斩,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自杀。其间,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因为这个事也差点被杀,谁呢?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