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汲黯曾跟汉武帝抱怨后面来的新人都被提拔到他上面去了。
他的抱怨主要是针对两个人:一个是张汤,汉武帝最欣赏的酷吏,做到了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另一个做了丞相,就是公孙弘。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手下曾经有过十三任丞相。真正做了些事情,靠政绩青史留名的,就数公孙弘了,他的故事可以说是最具励志色彩的。
他怎样励志呢?有两点:一是他的起点最低,只是一个放猪倌出身,看着本来是最没希望成功的,结果最后他最成功;二是他成功最晚,他的奋斗周期最漫长,在一条看不到光的路上一直坚持向前。
公孙弘本是一个小诸侯国下面一个小县城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县城里当狱吏,有稳定收入,可是因为犯了点罪,被开除公职了。家里本来也不富裕,要养家糊口,他就在海边放猪,当猪倌,而且一干好多年。
挣钱的方式有很多,公孙弘选择了放猪,很可能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次创业。
公孙弘靠着放猪,慢慢过上了体面悠闲的生活,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富了口袋,接下来还要怎样?要富脑袋。
所以,公孙弘四十多岁时开始读书,做学问。他悟性高,没几年便在当地小有名气了,而且他为人处世也很受尊敬。他非常孝敬老母亲,还是他的继母,这很难得。
所以,当汉武帝即位,要求各郡国举荐文学贤良之士的时候,他就被当地举荐上来了。
当时公孙弘跟董仲舒是一起的,董仲舒对策讲的是“天人三策”,汉武帝十分欣赏。公孙弘的对策也很受认可,就被留在朝中,成了一名博士。这一年,他正好六十岁。那么,接下来公孙弘的人生是不是就顺风顺水,一路做到丞相了呢?当然不是。
公孙弘当了博士之后,有一次,他接了一个任务,要出使匈奴。回来后他整理了汇报材料,呈给汉武帝:皇上啊,是这么个情况。
汉武帝一看,立马怒了:这是什么,这个水平怎么还成博士了呢?
公孙弘吓傻了。他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胆小谨慎的人,此前来长安的时候,他跟大儒辕固生一块儿来的。辕固生那时已经九十多岁了,一身正气,非常威严。公孙弘看辕固生有点犯怵,眼神都有点怯生生的。辕老爷子就很看不起他:公孙啊,我提醒你一句话: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史记·儒林列传》
你作为一个学者,要坚持说真话,而不能昧着心,扭曲了学问,去迎合世俗,去讨好权贵。你在我面前都这么畏畏缩缩,将来怎么在朝中立身啊?
公孙弘让汉武帝这么一骂,想起辕固生的这句话来了:辕老爷子说得对,这个朝里真是不好立身啊!干脆辞官回家吧。
六十多岁的公孙弘便想着在山东老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没想到,几年之后,朝廷又开始征文学贤良之士了,当地的官员又推荐他,七十岁的公孙弘再次来到长安,还是老程序,要先对策、考试。皇上出题,提出策问,这些文学贤良之士们引经据典地给出对策。
公孙弘当时是跟一百多个儒生一块考的,考完之后,主考官做了个初评,在所有通过初评的人里面公孙弘的成绩垫底。没想到的是,到了汉武帝做最终评定时,竟然把公孙弘提成第一名了!
公孙弘写的什么呢?其实跟董仲舒的差不多,也是强调仁义礼智、尊卑有序,除此之外,让汉武帝眼前一亮的是,公孙弘还强调了一种理念,他说:
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汉书·公孙弘传》
皇上和,百姓和,心也和,气也和,形也和,声也和,天地和。一团和气,这是治理国家应当追求的。
公孙弘讲到点子上了。汉武帝很高兴,马上召见,结果,公孙弘来到跟前,汉武帝更是眼前一亮——“状貌甚丽”。
接下来,公孙弘顺风顺水,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做到了左内史——两千石;又过了三年,做到了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做了两年多,便做到了丞相,并被封为平津侯。以前被封侯的,要么是有军功的,要么是外戚,作为底层起来的文官被封侯的,公孙弘是西汉头一位!
他这一次怎么这么顺呢?
首先得益于他给汉武帝的第一印象,另外公孙弘也确实表现不俗,他能把自己的学问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他表现出了一个大儒在个人修为和政务能力方面的精深造诣。
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他的言谈举止都很实在,很有思路,对于政事、制度、法规都很熟悉,开展各项工作都很有章法,还能用儒家观点加以文饰。
另外,他听取了当年辕固生对他的批评,比较敢说话,对于汉武帝发动战争和各种劳民伤财的政策,他都提出过反对意见。他从来不会当着别人的面反对汉武帝,不像汲黯似的,一点脸面也不给汉武帝留。有时候大臣们约好,有的事要一块向汉武帝汇报,到了汉武帝面前,他总是最后一个说。如果看汉武帝对这个建议比较认同,他就再加把火;如果看汉武帝对这个建议比较反感,他就立马转向,放弃已经约定好的说法,顺着汉武帝说。
有一次,汲黯怒了,当着汉武帝的面骂公孙弘:刚才都已经说好了,你也赞成,怎么到皇上面前又改口了呢?你也太奸诈了,不忠!
汉武帝一听这个,把脸一沉:公孙弘,是这么回事吗?(www.zuozong.com)
公孙弘扑通跪下:皇上,汲大人骂得对,确实是这么回事,不过呢,微臣以为: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意思是说,谁要是能体谅微臣这样做的良苦用心,谁就知道微臣之忠;如果他不理解,就会认为臣不忠。
汉武帝琢磨了一下:好,别说了,朕明白了,都下去吧。
后来越是有人批评公孙弘,不说他的好话,汉武帝就越喜欢他。
还有一次,汲黯又向汉武帝揭发公孙弘:皇上,我又发现一条证据,能证明公孙弘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奸诈之徒。
汉武帝:是吗,怎么回事?
汲黯:皇上,这公孙弘都当御史大夫了,位列三公,这么大的官,工资那么高,他不可能缺钱,对吧?可是呢,那天我到他卧室里看了看,他竟然只盖了一床穷人家里才盖的那种粗布被子,还补丁摞补丁的,您说他这不是摆明了装样子吗?
汉武帝:公孙弘啊,是这么回事吗?
公孙弘的反应和上次一样,扑通跪下:皇上啊,汲大人骂得对,确实是这么回事,这真说到我的病根上了。
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我位列三公,为什么却盖这么破的布被子呢?我扪心自问,还真是想标榜自己俭朴。汲大人能当着您的面指出我的这个毛病,可以说,对您,他是忠臣;对我,他是诤友。我一定深刻反省,好好改正。
公孙弘这一番话说得非常诚恳,汲黯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汉武帝则更加对公孙弘刮目相看,不久之后,就给公孙弘拜相封侯了。
那么,公孙弘如此俭朴到底是不是沽名钓誉呢?人的内心世界很难讲。不过,公孙弘的俭朴是自始至终的,一辈子都是“食不重肉”,吃饭时,桌上最多只有一盘肉,而且都是吃粗粮。
那么,他那么高的俸禄都用到哪里了?都拿出去接济穷亲戚、穷朋友了。
那么,公孙弘的人格是不是很完美呢?这倒不是。《史记》里说他是,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里阴狠刻毒。
他对汲黯就是这样,汲黯好几次批评他,他表面上都很接受,心里则十分恨汲黯。
他向汉武帝极力推荐汲黯:皇上,汲黯太有才能了,太适合做右内史了,这个职位别人干不了。
汉武帝一听:有道理,让汲黯去做右内史。
酷吏义纵做过右内史,辖区就是皇城所在地,住的都是皇亲国戚,非常难管理。汲黯又是特别硬的作风,他去做右内史,肯定得跟这些权贵产生很激烈的矛盾,一不留神就可能丢命。这就是公孙弘想要的效果——杀人不沾血。
他对董仲舒也是用这一手。因为董仲舒的学问太好了,公孙弘羡慕、嫉妒,就推荐他去做胶西国国相。胶西王特别暴虐,不少人送过命。董仲舒知难而退,辞官回家,才保住了性命。
不过,这只是儒家阵营内部的斗争。虽然个人之间有这种斗争,但他们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推行儒家的治国思想。尤其是发展教育,提高儒生的入仕参政机会,这方面公孙弘也是不遗余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在整个西汉官僚体系里,温文尔雅的儒生越来越多了。
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史记·儒林列传》
可以说,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起了个头,做了理论方面的工作,而实践方面的工作是公孙弘完成的。这就造就了公孙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另外,公孙弘做丞相时,他给自己组织了一个顾问团,对于各种政务,大家一起参谋。
汉武帝自己也有一套班底,有时候两边意见不一,就展开辩论。
公元前121年,公孙弘最终以八十高龄在宰相之位逝世,得以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