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带兵出击河西走廊,都大获全胜,杀了两个匈奴部落首领折兰王和卢侯王,还俘虏了两个王,即单桓王和酋涂王。还有两个王跑了,一个叫浑邪王,另一个叫休屠王。
这两王挺难受的,两头受气,这头被霍去病打,那头还被匈奴大单于骂:你们这两个包,败这么惨,我要杀了你们!
他俩很害怕,大单于君无戏言,不是随便开玩笑的,真有可能杀了他俩。他俩一盘算,干脆投降汉军吧。于是,他们就想办法跟汉军这边秘密接触。
汉武帝很高兴,派霍去病去办理此事。霍去病第三次带兵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接受两个王投降。
谁知,休屠王后悔了,又不想投降了。因为,据说大单于没想杀他,只想杀浑邪王。他这一犹豫,浑邪王便动手了。浑邪王杀了休屠王,把休屠王手下的兵马全部收编。这么一折腾,军心大乱,好多匈奴远远看着汉军来了,都跑了。
眼看着就要失控,浑邪王已经驾驭不了局面。怎么办呢?就在这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快马飞驰,进入匈奴大营,与浑邪王相见。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霍去病不可能是带着成千上万人冲过来的,那就乱套了。最多带着百十来个人,甚至更少,带着几个随从快马驰入匈奴大营。这叫什么?这叫单刀赴会。“单刀赴会”这个词是《三国志》里说关羽的。如果霍去病不这样做,不冒这个险,等着走正常的受降程序,还说不定会出什么乱子呢!战场上的情况都是瞬息万变的,没什么规律可循,也没有定法。
此前,汉武帝要给霍去病找两个老师,教教他兵法,但霍去病谢绝了。
霍去病说,打仗靠的是谋略智慧,靠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这都是从古代兵书上学不来的。
总之,这个单刀赴会的举动,展示出了霍去病的英雄气概。用司马迁的话讲:
有气敢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有勇气,敢想、敢干、敢闯,非常了不起。
估计,浑邪王一下子也被折服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把不愿意投降的、想跑的匈奴杀了八千人。他率四万人投降,至此,原来由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地区,完全被汉朝拿下。
汉武帝大悦,给投降的浑邪王封万户侯,对他手下的人也都给了很好的安置。
汉武帝给霍去病增加了一千七百户封地,还送给他一处豪宅,作为他的侯府,让他搬过去安个家。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说,匈奴不灭,就决不安家!
霍去病平时非常内敛,很少说话。不过,不说是不说,一旦说出句话来,便很有分量,可以说有天生的将才气质。
接下来,汉武帝休整了一年多。因为发生水灾,还想着练兵打西南,所以,一年多没打匈奴。
也因为匈奴没来侵扰。整个匈奴主力都跑到了漠北,大漠的北边。为什么跑到漠北呢?公元前123年,卫青带兵打匈奴那次,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带领的几千人遭遇单于主力,苦战一整天,全军覆灭。苏建只身逃回。赵信以前是匈奴降将,本来就是匈奴人,再次投降匈奴。之后,他很得大单于伊稚斜的器重。
伊稚斜是军臣单于的弟弟,公元前127年军臣单于死后,他夺得了单于之位。
赵信给伊稚斜单于献计:
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史记·匈奴列传》
我们往北往后撤,跟汉朝拉开距离,汉军再想来打,就得在大漠里长途跋涉,累就把他们累死了,然后我们再打他就很容易了。
单于觉得有道理,于是,全部撤到漠北,就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汉武帝不罢休。公元前119年,他又发动十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出征漠北。李广很兴奋,终于又等来一次封侯的机会。
等汉武帝把出兵的草案拿出来一看:大将军卫青带五万骑兵,骠骑将军霍去病带五万精锐骑兵。另外,公孙贺等几个将领负责什么,草案上都写清楚了。
李广一看,没有自己,于是去找汉武帝。
汉武帝笑着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出去受累呀,在家好好养老,让他们年轻的去打吧!
李广:皇上,我知道您心疼我,可是,我不老啊!不信您把卫青、霍去病喊来,我跟他们比一下。
最后,磨得汉武帝没办法了,只好让他在后面管粮草物资,但李广不同意,非要做前将军,打前锋。汉武帝最终同意了。可他刚走,汉武帝就把卫青叫来了:卫青,你这次带兵去漠北,我有个事要嘱咐你,就是关于李广的。
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李将军列传》(www.zuozong.com)
李广年纪这么大,而且,历来运气都不好,你尽量不要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直接打单于的仗不要让他上,我怕他会误事。
所以,卫青率领大军出塞,在得到关于单于的准确位置的情报后,他对兵力做了部署,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侧翼包抄,走一个曲线。他自己带着公孙敖走直线,正面攻单于。
李广便说:卫将军,我从年轻时便带兵跟匈奴打,打了一辈子仗了,也没碰上过一回单于,这次,我好不容易跟皇上争取了这个机会,你就让我打前锋吧,战死在单于阵前,我也愿意。
卫青不说行,也不说不行,而是让老将军先回去,他再想想。
李广走后,卫青就命令手下长史,相当于司令部参谋:你现在马上过去,到李广那儿,通知他们马上执行这个作战计划。让他们侧翼包抄,马上出发!
卫青跟李广面对面的时候,客客气气,给李广留足面子。转过身来,他就下军令,军令如山,半点也不能含糊。
李广气得够呛。他带病就出发了,可能走得太着急了,向导、线路等都没准备好,所以迷路了。
卫青与公孙敖这一路正面上去,跟单于的仗都打完了,李广他们还没赶到。
卫青跟单于的这场仗打得非常惨烈,杀声震天,风沙蔽日,两边都拼了命了,伤亡差不多。不过,汉军兵力上优势明显。最终,伊稚斜单于只带着几百个骑兵杀出汉军的包围,夺路而逃。汉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出了二百多里地,差点就抓了活的。
卫青这一路打到了匈奴的寘颜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南端分支)赵信城,先后斩了一万九千多人,然后凯旋。
回来的路上,到了漠南,他才遇到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李广先来拜见卫青:对不起,大将军,我们迷路了,贻误了军机,听候你的处置。
卫青什么也没说,他还是给李广留着面子。李广垂头丧气,回去了。
卫青立即叫来人:你们去给李将军送点点心、酒什么的,给他压压惊,他现在肯定压力很大,先安抚一下。然后,让他把迷路的情况,详细说一下,你们写个报告,回头我给皇上报上去。
果然,李广的情绪非常低落,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肯定非常复杂,又气又恼,气的是,卫青不让他走直线打前锋;恼的是自己迷路,这又是一个死罪,可能又得费老大劲求人花钱赎为庶人。
所以,面对来问他迷路情况的人,他一言不发。他们回去跟卫青复命:这个李将军什么都不说。
卫青的火一下子就起来了:李广不说,你们不会找其他人吗?一个一个约谈,全部追究责任!
卫青还是给李广留着面子,不想直接去责难李广。可是,李广不能装糊涂啊,看着部下被约谈,他终于说话了:不用找他们,都是我的责任,我跟你们回去交代情况。
于是,他带着几个部下,再次来到卫青这儿。这边就安排人询问情况,做笔录。此时,李广的情绪低到了极点,他跟手下讲:弟兄们啊,我李广从年轻打到现在,跟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一次也没碰上过匈奴单于,这次终于有机会了,还弄成这样,这都是命啊!既然我命该如此,我都六十多岁了,终不能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说完,他自刭而亡。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一代名将,就这样自杀了。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为他哭泣。
其实李广如果再迟疑几天,先不急着自杀,他就会听到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呢?就是,他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封侯,虽然自己没实现,但是,他的小儿子李敢帮他实现了。
就在这次漠北之战中,李敢是霍去病手下的军锋。霍去病和卫青各带五万骑兵,霍去病这边都是精兵,是预备打单于的。结果,情报没弄准,汉武帝以为单于会坐镇王庭,也就是今天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所以,汉武帝让霍去病带兵出代郡,直奔乌兰巴托。可在这里坐镇的不是单于,而是匈奴左贤王。
爱谁谁,打吧!双方大战,李敢一马当先:
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史记·李将军列传》
夺了左贤王鼓旗,且斩首众多,被赐爵关内侯。
匈奴左贤王大败而往北逃了。霍去病率领精锐骑兵,在后面追,一直追到了瀚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整个战役,抓了匈奴的三个王,八十多个高官,杀死及俘虏匈奴七万多人。
然后,霍去病代行天子之礼,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仪式。其中的意义,可能就是对天地鬼神的一次宣示,对先烈,包括整个战争中牺牲的人们的一次告慰。
这次漠北之战给了匈奴几乎致命的打击,大漠以南他们是不敢来了。而大汉朝同样付出了巨大的、沉痛的代价,单就这次漠北之战,损失如下: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出塞的时候,战马总共是十四万匹,回来的时候,不到三万匹,死了十万多匹战马。
李广因为没有听到儿子的好消息,上演了一出悲剧,但他肯定想不到,他的悲剧竟然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悲剧衍生出新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