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图像的私人性与文化实践

数字图像的私人性与文化实践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图像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是以二维数字组形式表示的图像。数字图像属于波德里亚所说的“拟像”,它的主要特点是仿真,即通过高科技制造的电子幻象(仿象)营造一种超真实的审美幻境。人们在电脑这一私人空间中观看甚或生产制作数字图像,通过数字图像引发的内爆重新塑造着对世界和自我的观念及其认识。

数字图像的私人性与文化实践

数字图像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是以二维数字组形式表示的图像。数字图像可以借由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输入设备和技术设备生成,也可以利用数学函数或三维几何模型从任意的非图像数据中合成,但最终都需经过计算机图形技术进行处理。显然,数字图像是一种虚拟图像,它无需依赖于任何原始范本,通过计算机技术就可以任意加以篡改、修饰和复制,从而引发了视觉观念和视觉经验的深刻转变。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视觉图像的组合生成、变异创新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人们不再受限于物质世界中有形的视觉经验,而是得以进入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使视觉想象力和视觉体验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数字图像属于波德里亚所说的“拟像”(也称作类象),它的主要特点是仿真(simulation),即通过高科技制造的电子幻象(仿象)营造一种超真实的审美幻境。波德里亚指出,拟像“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78]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贝斯特(Steven Best)和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对波德里亚关于“拟像”的理论作了进一步分析,他们说:“波德里亚将拟像描述成用‘虚构的’或模仿的事物代替‘真实’的过程,也就是将电子或数字化的影像、符号或景观替代‘真实生活’和在真实世界中的客体的过程。拟像模型形成幻象,作为真实世界的替代它无所不在以至于因此无法分辨真实和幻象。”[79]后来,波德里亚又借用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的内爆(implosion)概念,指出由于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因此不仅改变了以往人们对真实的体验感,而且也改变了构成真实的原有基础。也就是说,对数字图像的观看为人们提供了毫无痕迹地穿梭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新体验,它打破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诸多界限与规则。人们在电脑这一私人空间中观看甚或生产制作数字图像,通过数字图像引发的内爆重新塑造着对世界和自我的观念及其认识。(www.zuozong.com)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众借由数字工具介入到数字图像的生产与传播之中,数字图像不仅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向,而且也形成了个人化、去中心化的表达特征。由于数字图像的生产、制造、传播全部依赖于技术手段,人们对数字图像的观看与解读天然地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成为隐藏在图像背后的一种话语霸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