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中医的学医途径以祖传、师承、自学为主。行医方式有自设诊所、中药店坐堂或游医乡间。清嘉庆十年(1805),南上庄村周生儒创办回生堂中药店,行医卖药。民国年间,西郊村赵让应用中药提炼出多种功能的药膏,治疗各种疑难疮病,疗效独特。南上庄村刘元璋中医治病,被称“和平医生”;周聚堂精于针灸,擅医小儿惊风;周良善祖传中医;王万忠、王壬、周寿堂、周喜堂等开方行医;乱流村石书田、周巍、王九洲等以中医药治病。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得到光大发扬。各村设立保健站的同时,配备有中药柜,药品100至300种。并应用贯仲、板蓝根等中草药预防脑膜炎、流感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境内部分赤脚医生或外出进修,或经培训,中医药知识普遍提高,运用中药治疗常见的妇科病、老年病、慢性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改革开放后,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渠道逐步拓宽,境内农村医疗走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道路,在发挥中医药特长治疗中风后遗症、慢性胃病、颈肩腰痛等方面有了新进展。尤其是中医电磁针灸的应运,在治疗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慢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病症疗效显著。
西医 1956年,各村相继设立保健站后,西医逐渐在境内推广应用。初期,由于药品短缺,技术落后,仅限于应用简单的止痛片、消炎药等和外伤包扎。公社医院成立后,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添置,医技人员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市、县医疗专家的技术支持,使得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至2019年,乡卫生院西医主要开展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科诊疗,能较准确地诊疗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泌尿系统疾病,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等诊疗水平相应提高。(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