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郊晋商:清代西郊村商人在天津聚集,成为晋商劲旅

西郊晋商:清代西郊村商人在天津聚集,成为晋商劲旅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北京、天津等地成了西郊村商人的首选之地,西郊人云集,乡音满街市。特别是天津,更是西郊商贾的聚集之地。其时,西郊村在天津的商户已达30余家,家属居民100余人,加上在商行内做工的西郊村人,足有400人之多。西郊村外出经商的遍布于晋、冀、鲁、京、津等地。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西郊村人到外省、市经商达100余户,成为晋商劲旅。到清光绪初年,白满嘴已成为西郊村在京城的富商。

西郊晋商:清代西郊村商人在天津聚集,成为晋商劲旅

明清时期,西郊村民凭借优越的交通环境和信息来源,冲破了“以农为业”的传统理念和“学而优则仕”的封建定格,以祖传的坚韧毅力,下河北,走山东,开染坊,做贸易,在京津冀鲁等地扎根发展。经营上艰苦创业,诚信为本,工精于艺,兼营别业,形成了“庄稼搅买卖”的链式格局。

晋商分布 明清时期,西郊村均有人到外省经商。经商范围近到河北省获鹿县,远到山东泰安、北京、天津以至新疆乌鲁木齐。经营品种有煤炭、铁器、砂货、粮食、颜料、布匹、皮革、日杂百货等等。清代,北京、天津等地成了西郊村商人的首选之地,西郊人云集,乡音满街市。特别是天津,更是西郊商贾的聚集之地。民国初年,天津河东区土地庙沿河大街一带,成为“平定帮”聚居经商之处。其时,西郊村在天津的商户已达30余家,家属居民100余人,加上在商行内做工的西郊村人,足有400人之多。西郊村外出经商的遍布于晋、冀、鲁、京、津等地。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西郊村人到外省、市经商达100余户,成为晋商劲旅。

名店名人 西郊晋商在外艰苦创业,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或成为誉满一方的商界骄子,或成为名重当地的社会名流。

山左贸易 西郊村旗杆院李氏家族,世居平定城东南大石门村。其七世祖李能迁居西郊后,勤奋生产,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时,家道兴隆,已有数亩良田。李能生三子,长常青,次常荣,三常霖。常青、常霖少年时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学成后无意仕宦,倾心于陶朱事业。清乾隆年间,相携到山东青州安邱县经商开染坊,并获得成功。常青、常霖在青州经商,劳身焦思,奋斗不辍,自从开设染坊业后,利润便逐年增长。常荣则于乡里料理家政。三兄弟内外兼顾各司其职。十数载后,家业更趋隆盛。常青经商达数十年后老而归里,将山左贸易之事悉委以常霖掌理。在经商期间,常霖不遗余力地培养常青之子世芳。逾数载,常霖将商行交给世芳管理,自己亦抽身告老归田。李氏三兄弟,在村里兄友弟恭,益相亲睦,遂共出资在村中驿街开设典当铺一座。后李氏曾祖银芳与郁公亦相继经营,和衷共济,恪尽其力,使典当铺生意日益昌隆。继而后世渐营宅地,购置田园。树芳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家祠,措置祭田,并设学堂于祠内,令子弟辈课读其中,文武兼习,求取功名。后李氏子弟及第举官者接踵不断,李氏家族成为州东世家。在西郊之李氏常荣及其子孙,既务农经商,开发经济,创建了西郊著名商号世成当典铺,又急公好义,积极措办村社公务,开学授徒,培养人才。他们对村人素相厚善,或捐资济贫、扶弱恤孤,或行医治病、普济生灵。合族祖辈子孙,克绍箕裘,矢志勤勉,赢得乡党赞誉。李氏祖辈开业,子孙继之,长期恪守“诚信和悦”的经商行为准则,使其染坊业兴盛二百余年。直至解放后公私合营,李氏家族在青州之大染坊才告结束。

天津胜房 西郊村百忍堂郝殿和,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赴天津胜房做染坊、颜料生意,后兼营布店、绸缎庄、花店等。经几代奋斗,至民国初年共开设了义德生、义德魁、义德隆、义合成、义合德等8座大商号,成了天津胜房商界的巨头。

新疆边贸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西郊村人赵永祥和其子赵鹏到新疆乌鲁木齐做边贸生意。清道光末年(1850),赵鹏雇佣一个镖局50余人押运财物回村,前头的骆驼队到了家门口,后头的骆驼还在村西的五里坡,可见资本雄厚。其后裔赵光璧继承前人事业,把内地的食盐、南方的茶叶、百货等贩到新疆,把新疆的皮革、牲畜贩回内地。赚钱后在村南建起赵家三进大院。清同治七年(1868),赵光璧为其父撰写的墓碑载:“家业创自公父,其父既殁,公当曰,吾父跋涉千里之外经营数十载,创业非易”。

北京和义成绸缎店 清咸丰年间(1851—1861),西郊村人白满嘴到北京一家绸缎商行学徒。出师后,在前门外大街租下一个铺面,经营绸缎绣花生意,取名“和义成绸缎绣花店”。白满嘴苦心经营,盈利不断增加,后又出资买下店面房子,绸缎绣花的买卖越做越大。到清光绪初年(1875),白满嘴已成为西郊村在京城的富商。白满嘴年老后,将北京和义成绸缎绣花店交给儿子白向科经营,自己回村掌管东店房的生意。白向科年老后,在民国10年(1921)将和义成绸缎绣花店交给从小随自己搞经营的白桂经营。聘请里社村人刘振义当店铺掌柜,聘用本村郝万宝任二掌柜兼会计,其他雇员大多是本村或邻村人氏。白桂经营绸缎绣花店,与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有业务往来,盈利日增。但由于白桂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后由于管理不当,生意每况愈下,到民国25年(1936)底,和义成债台高筑,濒临破产倒闭。

山东泰安商业街 西郊村郝志江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赴山东泰安县开染坊发迹后,进入商业行列,经营布店、绸缎庄、颜料庄、百货等商业。其铺面占据了泰安县城的一条街,故人称其“泰安家”。(www.zuozong.com)

北京茂胜昌皮货店 民国初年(1912),西郊村人郝万茂到北京前门外西湖营一家皮货商店当店员。他为人勤快忠厚,并善于交际,精于业务,受到商行掌柜(山东人)的赏识和器重。掌柜膝下无子,临去世前,将皮货行交与郝万茂经营管理。他接管皮货行后,遂更名为“茂胜昌皮货店”,其弟郝万昌当会计,雇佣本村人白世吉、郝纯富等为伙计。因其善于运筹,该皮货店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

天津杨柳青颜料庄 西郊村人郝广德为百忍堂成员之一。民国初年,在天津杨柳青等地开设染坊兼颜料庄。其商号掌柜是该村人郝梦梅,会计为郝宝,雇员及伙计有该村郝长宝等人。

代州、获鹿炭店 西郊炭店,是槐树院郝氏家族郝安贵所开。其上辈种地兼开豆腐坊。经多年辛勤劳作,资财日积,遂于民国元年(1912)在村街东开设商号一座,专营煤炭贩运业务。郝安贵兄弟3人同为炭店东家。他们同心协力,炭店生意日渐兴旺。炭店喂有4匹骡子、2匹马、2头驴,专事长途贩运和零售批发。他们分别在山西代州、河北获鹿等地建立煤炭批发站。兄弟3人各管一处,雇佣跑脚伙计10余人。他们从本地运炭到代州、获鹿分店销售,回程时再从两地收购铁器、农具、民用灶具、小麦面粉、食油和日杂百货等运回村里,在本村和平定城、阳泉等地出售,赢利颇丰。村人称“炭店家”。

天津德源诚染坊 西郊村赵忠贵出生于清光绪年间,少年贫寒,为养家糊口,于民国初年到天津在宋家庄某人开设的徳源诚染坊打工。期间赵忠贵处事诚朴忠厚,干活敏捷,勤奋钻研染布技术,匠心独运,尤在鉴别颜料质量、估算出染率方面有“一眼中”的绝活;经其亲手染出的布料,布面色重、光滑、不落色,且拉开布茬呈白色。他对硫酸火碱兑比有绝招,技术胜过老掌柜。在对外经营、商务管理方面,他也善于思考,敏锐干练,深得老掌柜器重。后来,老掌柜决意将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赵忠贵做二房。在老掌柜的3个女婿当中,他被东家偏爱有加。老掌柜在年老病危之时,将全家老小叫到榻前安排后事。他当着全家的面,将德源诚染坊交给三女婿赵忠贵掌管经营。从此,赵忠贵成了德源诚商行的大东家。因赵忠贵排行第一,德源诚商号的资产实力也居第一,所以商界人士称其为“赵大”。赵大接管染坊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将由人工染布作业改为用进口机械设备作业,使德源诚一跃成为天津设备精良,技术一流,管理规范的著名染厂。在内部管理方面,为了便于掌控,他进行了必要的人事调整,他事必躬亲。到民国30年(1941)时,德源诚染行工人已经发展到60余人。赵大一边经营染坊,一边做起颜料生意。生意一顺百顺,越做越大,成为当时天津实力雄厚的巨商之一。尽管赵大跻身于天津大资本家之列,手中操有亿万资产,但贫苦人出身的赵大却处事恭谨、谦和待人,虽置身青云,而无忘贫贱,饮食服饰,朴素节俭,从不浮华;虽处繁华大都市而历久弥坚,不改其常。赵大思维超前,看事长远。他将大儿子赵成元、大女儿赵成凤送往台湾谋求发展。他们在台湾另辟蹊径,办起了糖业贸易公司,成为赵大商号的另一支脉。新中国成立后,德源诚大染坊作价入股,成为公私合营染厂。

民国年间,西郊村在外经商的还有:白武在北京开设和义成皮货行兼绸缎纱花店;郝云生从小随父在山东恩县经商,生意顺达,后迁至天津沿河大街开办利顺彩染坊;郝承先与郝万义在天津土地庙一带开设德义成染坊;王佩在天津开设公玉德染坊;李九章与王吉成合资在天津沿河二大街开设小染坊。新中国成立初,郝永生与王居元、王居彩在天津开设德胜号机械染厂。

据《西郊村志》载,西郊村李氏在天津经商者还有李鸿儒、李庆芳、李瑞臣、李炳章、李绅书、李玉书、李琴书、李积恭、李云章、李松龄、李同书、李积恩、李玉堂、李汝昌;在北京经商者有李翰臣、李积义、李崇寿、李积智、李鹤龄;在河北省经商者有李国榜、李奉先、李承先、李沃渊、李执要、李桂五、李蔚章、李跃龙、李贤臣、李开先、李执钧、李麟书、李安臣、李裴章、李桂馨、李积福、李积仓、李延龄、李积闻、李农书、李献章、李汝旺、李谆谦、李廷秀;在山西夏县经商者李作梁;在辽宁省经商者李谆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