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门口乡志-蓄水池建设及容积统计

石门口乡志-蓄水池建设及容积统计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蓄水池建设始于清初。池边砌有打水台阶两处,池呈圆形,直径约40米,深10米,水源为夏季雨季来时柏井河发河时灌入。民国时期,南上庄村河西湾和北阁口分别建有长方形水池各1个。石门口村死水咕洞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境内新修水池不断增加。1994年,西郊村在卧牛山兴建封闭式蓄水池1个,容积500立方米。据2009年5月饮水情况调查统计,全乡有饮水用蓄水池25个,容积54600立方米。

石门口乡志-蓄水池建设及容积统计

水池建设始于清初。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载:“石门口村地乏水泉,清雍正年间(1723—1736),(知州事青阿立同)前牧李濂捐俸修蓄水池,公踵成之,遗泽至今。”时所建的“死水咕洞”被后人称为石门口的“三宝”之一。清初,西郊村中阁西南就建有一个池塘,四周曾长着茂密的山皂角、荆条等灌木。小桥铺古水池位于东街柏井河南侧,修建于清代,池北有高墙和河相隔,东、西、南为高塄土墙,土墙之上为耕地。池边砌有打水台阶两处,池呈圆形,直径约40米,深10米,水源为夏季雨季来时柏井河发河时灌入。民国时期,南上庄村河西湾和北阁口分别建有长方形水池各1个。民国34年(1945),曾组织村民对老池进行整修。

石门口村死水咕洞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境内新修水池不断增加。1958年,乱流村在小木瓜口青石砌筑水池1个,总容量550立方米。农业学大寨时期,境内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池数量不断增加。1970年,南上庄大队在村南修筑水池1个,总容量8575立方米,主要灌溉南窑地300亩农田。1972年,西郊大队在河神庙处修建一个直径50米,深5米,容积为1万立方米的水池,以解决全村的人畜用水问题。后又在村东麻地角、店坡底、下井滩、卧牛山顶总共建起6个水池,总蓄水量为2.5万余立方米。同年,南上庄大队投资5.4万元,在村北阁处重建水池,占地2.5亩,水池呈长方形,土石结构,池深6米,长90米,宽18米,总容量9720立方米,有效容积7290立方米,池底和四边全用红土拌白灰夯实,再用水泥砂浆泥砌石,四边墙厚70厘米。小桥铺村在二沟掌、垴上、小北岭、南岭、青龙山等处共建有水池6个,总容量1万立方米。至1976年,石门口公社有蓄水池21个,总容量54100立方米。(www.zuozong.com)

南上庄北阁口水池

1985年,南上庄在长城大理石厂院内修筑总容量850立方米水池1个,直径19米,深3米。1986年,大石门在村二十四亩堰修筑万方水池1个,直径45米,深7.5米。1992年,南上庄村在东寨垴修筑棚顶蓄水池1个,总容量760立方米,长19.2米,宽9米,深4.4米。1994年,西郊村在卧牛山兴建封闭式蓄水池1个,容积500立方米。2008年,以娘子关提水管线小桥铺放水口为水源,新建蓄水池2个,总容量2300立方米,维修蓄水池2处,总容量3000立方米,可解决石门口、小桥铺、前徐峪沟、里徐峪沟4个村3090口人、18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据2009年5月饮水情况调查统计,全乡有饮水用蓄水池25个,容积54600立方米。2011年,在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小桥铺、里徐峪沟先后维修改造水池2个,总容量1200立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