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黄清玩:香山黄皮田黄石的创作灵感与薄意空间处理

田黄清玩:香山黄皮田黄石的创作灵感与薄意空间处理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黄清玩: 香山九老寿山橘皮黄田黄石63克 心清闻妙香寿山田黄石60克 春风得意直上青云寿山黄皮田黄石126克 松下听风寿山田黄石103克 秋林行吟寿山田黄石50克 郑世斌作薄意之所以薄,与田黄石是分不开的。这是薄意空间处理的关键之一。寒沽寿山月尾紫石方章郑世斌作明月寒潭相映,最是高古清乐。云游寿山都成坑石扁章郑世斌作朱竹(拓

田黄清玩:香山黄皮田黄石的创作灵感与薄意空间处理

高山流水(拓片)

文玩六雅(六件套)
1.明心见性(砚台) 楚石
2.抚琴图 寿山田黄石 39克
3.观自在 寿山田黄石 50克
4.水盂 寿山老性芙蓉
5.山型笔架 楚石
6.荷塘野趣(笔筒)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文玩六件套通过不同石种的色差,以圆雕、薄雕、镂雕的表现形式,展现文玩的文、静、雅、趣的意味,是不可复制的一组雕件。

田黄清玩(由左到右):
香山九老 寿山橘皮黄田黄石 63克
心清闻妙香 寿山田黄石 60克
春风得意 直上青云 寿山黄皮田黄石 126克
松下听风 寿山田黄石 103克
秋林行吟 寿山田黄石 50克
郑世斌作

薄意之所以薄,与田黄石是分不开的。首先是由于田黄石的金贵,不容深刻。其次,由于田黄石特殊的石皮与内里的色差,易于表现薄意的画面。

从学薄意开始,我便有幸接触了田黄石,也因为雕刻田黄石,我养成了精细的雕刻风格与惜石爱石的习惯。

田黄石的雕刻题材也需与田黄石本身固有的贵气相呼应,使之形成由内而外的高雅气韵。

云鹤清且贵,可以舞丹阳 寿山田黄石 60克 郑世斌作

蝶恋花 五彩田黄石 45克 郑世斌作

清风朗月 寿山田黄石 28克 郑世斌作

溪亭秋色 寿山田黄石 668克 郑世斌作

《溪亭秋色》最大的特点在于石材之大,共668克,于田黄石属硕大之材。

小而见出大空间,大而见出小细节。须小而不促,大而不空。这是薄意空间处理的关键之一。

人物,是空间之成为意境的点睛所在。即古代画论中所言的“可居可行”,便是意境。

溪亭秋色(拓片)

溪山秀色 寿山田黄石(正面) 180克 郑世斌作

田黄薄意雕的重点在于石皮的处理,若处理得自然,则块面通透、色彩鲜活。如山石的刻画,需极其细微的渐进式铲底,方能形成自然的过渡。

刻与塑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减法,一个是加法。而减法是不可更改的,因而更需要对雕刻效果时时进行预判。

溪山秀色 寿山田黄石(反面) 180克 郑世斌作

赤壁夜游 寿山田黄冻石 97克 郑世斌作

赤壁夜游(拓片)

赤壁夜游 寿山田黄冻石 97克 郑世斌作

《赤壁夜游》是我喜欢的雕刻题材之一。它是一种寄情于天地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自由情怀,是一种人生的自如。

此件作品的妙处在于镂空底座的设计,以翻卷的水纹托起田黄主体,仿佛不同空间的相互激荡与碰撞。

由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田黄石皮所雕刻的大大小小的刻件,所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如银裹金的高贵、乌鸦皮的水墨效果、浅色皮的通灵,不一而足。

五福临门 寿山银裹金田黄石 31克 郑世斌作

节节高 寿山田黄石 郑世斌作

螭虎 寿山田黄石挂件 郑世斌作

三阳开泰 寿山田黄石 郑世斌作

江中渔者 寿山田黄石 139克 郑世斌作

抚琴图 乌鸦皮田黄石(正、反面) 61克 郑世斌作

蟋蟀图 寿山田黄石 24克 郑世斌作

双蟋蟀图(拓片)

梅 寿山田黄石 41克 郑世斌作

梅(拓片)

听泉 寿山田黄扁章(正、侧面) 75克 郑世斌作

萱草图 寿山田黄石(正、反面) 16克 郑世斌作

白衣观音 寿山银裹金田黄石 25克 郑世斌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寿山以外的印石,同样有着意趣。

雕刻者一定有自己喜欢的石种、擅长的题材。但作为薄意雕刻者,一定要不断跳出自己的习惯,接受新鲜的事物,其中,也包括不断出现的“他山之石”。

闲雅六方(由左到右):丹东石、老挝石、寿山月尾紫石、老挝石、寿山汶洋石、寿山汶洋石郑世斌作

海棠双燕 寿山三色荔枝石 郑世斌作

从《海棠双燕》的拓片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没有完全铲底的刻法。借助外轮廓的斜面,形成物体与背景的视觉落差,从拓片上看,似有一种发光的效果。

海棠双燕(拓片)

云中白鹤 寿山汶洋石对章 郑世斌作

萱草图 寿山老性善伯石 郑世斌作

云中白鹤(拓片)

萱草图(拓片)

泛舟图(拓片)

泛舟图 寿山高山石 郑世斌作

琴阮图(拓片)

琴阮图 寿山月尾紫石 沈乐平篆刻 郑世斌作

薄意雕刻,不仅适用于独石,同样也适用于章料;不仅适用于方章,同时也适用于牌石,乃至挂件。高低胖瘦,皆是文章。赤橙黄绿,浑然天成。

其妙处在于相石。

其成就在于巧思。

清风幽园 寿山灰芙蓉石对章 郑世斌作

清风幽园(拓片)

萱草图 寿山荔枝冻石方章 郑世斌作

竹禽图 寿山坑头牛角冻石 郑世斌作

萱草图(拓片)

竹禽图(拓片)

新放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新放(拓片)

映日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映日(拓片)

海棠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海棠(拓片)

福贵图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福贵图(拓片)

青梅竹马 寿山芙蓉石对章 郑世斌作

野逸 寿山坑头牛角环冻石方章 郑世斌作

松风 寿山荔枝冻石对章 郑世斌作

云松(拓片)

松风 寿山荔枝冻石对章 郑世斌作

《云松》对章妙处在于对称的布局、极简的画面,以及大量的留白,仿佛空中伸出的云龙一样的虬枝,仿佛自如来去的云烟。空灵而如有所待,执着而不留痕迹。

如鸟飞空,意趣高古。

坐听松风吟,弥清尘外心 寿山月尾紫石 郑世斌作

看山养气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坐听松风吟,弥清尘外心(拓片)

看山养气(拓片)

濯足 寿山善伯石 郑世斌作

濯足(拓片)

濯足 寿山善伯石 郑世斌作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人与社会,犹如人与自然,总有适合自己的方式而自在,如有求,如无求,便是顺应。

就像这块石头的立意,留一层石皮,利用它的天然肌理作云石,有何不可?

芙蓉出水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芙蓉出水(拓片)

芙蓉出水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古人写诗,多见托物言志,雕刻亦如是。运刀如笔,婉转之间,志趣情怀,皆寄情于方寸之上。

“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每年夏秋之交,看溪边芙蓉树,花枝绰约,兴起时都会折一枝插了瓶花。

刻石间隙,对花酌酒,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寒沽 寿山月尾紫石方章 郑世斌作

明月寒潭相映,最是高古清乐。说是冷寂孤雁,焉知志趣高远。有时候寂寞也是一种美丽,仿佛孤独的姿态,也是天地间的一份独白。

寒沽(拓片)

松风 寿山芙蓉石方章 郑世斌作

松溪渔隐 寿山芙蓉石方章 郑世斌作

松风(拓片)

松溪渔隐(拓片)

云游(拓片)

云松溪山,花鸟草虫,无不是心之所系。面对每一方石头,不知道是先有心情才有石上的薄意,还是先有石相才有寄寓的心情。

一花一世界。

一石一乾坤。

云游 寿山都成坑石扁章 郑世斌作

朱竹(拓片)

朱竹 寿山善伯石 郑世斌作

虎耳草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云龙 寿山水洞高山石 郑世斌作

虎耳草(拓片)

云龙(拓片)

风雨归舟 寿山荔枝石 郑世斌作

月季 寿山结晶性芙蓉石 郑世斌作

螭虎 寿山月尾紫石 郑世斌作

双鱼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云鹤游天 寿山醉芙蓉石 郑世斌作

探梅 寿山汶洋石 吴子建篆刻 郑世斌作

双雀图 寿山结晶性芙蓉石 郑世斌作

探梅(拓片)

双雀图(拓片)

秋菊(拓片)

秋菊 寿山黄芙蓉石 郑世斌作

饱满的构图是古代装饰图纹的必要手段。通过画面,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手握石章时满纹的手感,细腻而又鲜活,仿佛抚摸精致的绸缎。

野渡无人舟自横(拓片)

与普通的章料形式不同,作为石牌横向雕刻画面感似乎更强。《野渡无人舟自横》利用巧色营造远山的一抹黛色,浑然天成。

《洁白如君》则是凸显材质的温润如玉、纯洁无瑕,整个画面显得特别温馨。

野渡无人舟自横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洁白如君(拓片)

洁白如君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菊 寿山黄芙蓉石对章 郑世斌作

菊 寿山红芙蓉石对章 郑世斌

菊(拓片)

菊(拓片)

这一组花鸟薄意,或对章,或独章,或方,或圆,其拓片展开,无不是一幅完整的花鸟画

花鸟画成为独立的画种当归功于宋代,从先前的装饰而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其中包含着一代代文人的心血。因而,我们在欣赏花鸟画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其中浓浓文人气,以及艺术家对人世间的美好的寄寓。

国色天香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菊 寿山高山石(正面) 郑世斌作

菊(侧面)

国色天香(拓片)

菊(拓片)

秋菊 寿山黄芙蓉石 郑世斌作

菊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秋菊(拓片)

菊(拓片)

烟山渔影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月季 寿山月尾紫石 郑世斌作

烟山渔影(拓片)

月季(拓片)

绣球花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花中精灵 寿山高山晶石 郑世斌作

牡丹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祥云 寿山芙蓉石(上)、青田菜花黄石(下) 郑世斌作

蝶趣 寿山汶洋石(正面) 郑世斌作(www.zuozong.com)

蝶趣(背面)

人镜芙蓉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月季 寿山芙蓉石 郑世斌作

人镜芙蓉(拓片)

月季(拓片)

一树梅花一放翁(拓片)

一树梅花一放翁 寿山桃花冻芙蓉石 郑世斌作

这件作品的拓片,除了有完整的寒江独钓的画面之外,最为独特的是由四帧画面构成的顶部云纹的流动感。这,恰恰是当你转动手中的石头时,四面薄意所演绎出的感觉,且这流动感前后相扣,形成一种循环,这是平面的绘画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傲然挺立 寿山山秀园石 郑世斌作

傲然挺立(拓片)

观瀑图 寿山花坑石 郑世斌作

观瀑图(拓片)

听泉 寿山掘性花坑石(正面) 郑世斌作

听泉 寿山掘性花坑石(背面) 郑世斌作

秋江泛舟 寿山都成坑石 郑世斌作

清风朗月 寿山煨红石 郑世斌作

行吟图 寿山黄巢冻石 郑世斌作

秋塘野趣 寿山荔枝石 郑世斌作

行吟图(拓片)

秋塘野趣(拓片)

味象 寿山高山鱼鳞冻石 郑世斌作

野渡 寿山善伯石 郑世斌作

味象(拓片)

薄意的用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裂格与巧色的应用,包括不同材质所形成的天然纹理;一是对异形的取巧。

这组薄意或借色,或借形,如《观瀑》《听泉》《味象》《野渡》,当如石头本来之意,化解人工雕琢之感。

野渡(拓片)

花卉 羊脂白老挝石对章 郑世斌作

花卉(拓片)

三笑图 老挝石 郑世斌作

《三笑图》是以晋代释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人论道庐山、大笑而别的一段趣事为题材所作的一幅古画。古画已逝,但趣闻以及因此所作的诗作却流传至今。

天子临浔阳,远公不出山。

胡为遇陶陆,过溪开笑颜。

匡庐高九叠,峻绝不可攀。

画图写遗像,清风满尘寰。

这是元末明初古春兰公的诗,诗中的“远公”便是释慧远。

所谓的高风,便是不事权贵,慧远是这样,陶渊明是这样,陆修静也是这样,他们因此而被历代文人所景仰。

老挝石《三笑图》,取古朴、隐忍之石质,于方寸之间,借云烟缠绕,表现庐山高远之境。

三笑图(拓片)

三笑图 老挝石 郑世斌作

茶花 老挝石 郑世斌作

云游 雅安新绿石 郑世斌作

茶花(拓片)

云游(拓片)

探梅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岩悬花倒开 老挝石 郑世斌作

探梅(拓片)

岩悬花倒开(拓片)

月季 老挝石 郑世斌作

青梅竹马 老挝石对章 郑世斌作

月季(拓片)

青梅竹马(拓片)

雍容华贵 老挝石对章 郑世斌作

好石者必好“色”。如果一个雕刻者面对石色无动于衷,便不会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所以,喜欢雕刻的,常常是从好“色”开始的。

这一组的石色,无论赤橙黄绿,都令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这大概就是相石所需要的最初的感动吧。

雍容华贵(拓片)

向阳而生 龙蛋石 郑世斌作

秋荷 青田菜花黄石 郑世斌作

向阳而生(拓片)

秋荷(拓片)

烟波钓徒(拓片)

薄意的题材除了现实的山水、人物、花鸟,还可以是神话传说故事,只要充满情趣,无不可为题。

《大司命》取材于先楚传说,其乃司命之神,关于他的传说大气而神秘,仿佛楚辞

烟波钓徒 老挝石 陈惊雷篆刻 郑世斌作

大司命(拓片)

大司命 老挝石 郑世斌作

荷塘过雨 老挝石对章 郑世斌作

巧色的应用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比如《荷塘过雨》,从拓片来看只能感受到烟雨迷蒙的氛围,却看不到荷塘,但是,若从石材上看,你便会发觉一圈圈仿佛墨色莲叶的石纹飘满画面。

这不是巧夺天工,而是造化。

巧夺天工者可以通过努力做到,而造化便是独一无二的上天的恩惠。

荷塘过雨(拓片)

芦雁(拓片)

芦雁 老挝石方章 郑世斌作

虎耳草(拓片)

虎耳草 老挝石方章 郑世斌作

花鸟清趣(拓片)

花鸟清趣 老挝石镇纸 郑世斌作

花鸟清趣(拓片)

云鹤 老挝石 郑世斌作

人物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天保九如 雅安绿石 郑世斌作

莲花 老挝石 郑世斌作

清供(拓片)

清供 老挝石 郑世斌作

梅妻鹤子(拓片)

梅妻鹤子 丹东石 郑世斌作

章分四面,可以环绕雕刻,将四面乃至顶部雕刻成一个整体画面,石牌则不然。石牌多是单独雕刻表里两面,且独立成画。

如《花鸟清趣》《鹤》。因为是独立画面,为使画面完整,常常会有落款题释,以表明主题、升华印石薄意的趣味。

鹤(拓片)

鹤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山水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山水(拓片)

藏龙(拓片)

藏龙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印章常以钮头封顶,薄意封顶亦可,甚至能使印章更加高雅、完善。

封顶薄意当以纹饰为主,如《藏龙》,其主体便是装饰性极强的云纹,其中藏龙,更添古趣。

一块印章,无论如何雕刻,都不能失去其作为印章的功用属性,也就是说,它都必须作为印石,为篆刻所用。

这里,薄意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作为令印章尽善尽美的一种手段。

因而,我们在雕刻薄意的时候,必须为其作为印章的功能留出空间,比如印面的平整、为边款的留白等。如这件《竹石霜柯》。

竹石霜柯(印面)

竹石霜柯 青田封门青石 沈乐平篆刻 郑世斌作

花卉 青田菜花黄石 郑世斌作

喜上眉梢 青田灯光冻石 郑世斌作

繁花似锦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喜上眉梢(拓片)

繁花似锦(拓片)

寒亭疏音谁能解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寒亭疏音谁能解(拓片)

垂钓图 丹东石 郑世斌作

鱼乐图 青田封门青石 郑世斌作

垂钓图(拓片)

鱼乐图(拓片)

自然界中的云、水、风、光亦是薄意雕刻中的常见元素。通常情况下,风以事物的姿态衬托,光以事物的向背呈现,云水则是绘画中空间营造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高远、平远,还是深远。

因而,我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云水,且根据不同的意境,采用不同的云水刻法。

观云(拓片)

观云 老挝石 郑世斌作

溪水潺潺 老挝石 郑世斌作 郑皓骞篆刻

溪水潺潺(拓片)

儒释道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儒释道(拓片)

天马行空 老挝石 郑世斌作

云龙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天马行空(拓片)

云龙(拓片)

梅 龙蛋石 郑世斌作

仿八大山人花鸟薄意 老挝石 郑世斌作

梅(拓片)

仿八大山人花鸟薄意(拓片)

霓裳羽衣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幽涧图 老挝石 郑世斌作

霓裳羽衣(拓片)

幽涧图(拓片)

清静 青田菜花黄石 吴子建篆刻 郑世斌作

清静(拓片)

清静 青田菜花黄石 吴子建篆刻 郑世斌作

佛教题材也是薄意雕刻所常用的,因为它古雅与纯粹的精神追求。尤其是禅宗的虚寂与空灵,可以让人澄怀味象,见心见性,不求顿悟,只为超然。

福佑 丹东石 郑世斌作 郑皓骞篆刻

梅 老挝石对章 郑世斌作

福佑(拓片)

梅(拓片)

荷塘夜色(局部)

荷塘夜色(拓片)

荷塘夜色 老挝石 郑世斌作

要成就薄意的画面感与笔意,需要对刀感有着全面的了解。

《荷塘夜色》的妙处在于荷叶的部分保留了刀痕,形成泼墨的笔触效果,且不加以磨光,与磨光的部分形成天然的色差,呈现出别致的笔墨趣味。

听泉 老挝石 郑世斌作

乔木回雁 老挝石 郑世斌作

薄意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拓片。

我有一个习惯,每件薄意作品完成后总要亲手拓制留存。也许将来作品并不留在我身边,但留存的拓片会带来些许的慰藉。这或许是一个薄意雕刻者对自己作品的爱吧。

听泉(拓片)

乔木回雁(拓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