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的传说历史悠久,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出自印度佛教的“十六罗汉”,加上唐末以后添加的两罗汉,统称十八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语的意思有三层,一是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即杀贼;二是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即应供;三是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无生。
十八罗汉分别是:坐鹿罗汉、欢喜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从这些罗汉的中文名称便可以看出,这是汉文化中的罗汉,尽管他们有着各自梵文的名字,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远没有中文名来得形象。从他们的中文名中我们能直观地领会这些罗汉的生活态度以及形象特征。在此,我们不谈信仰,只说形象。
佛教题材的造像在中国的人物雕刻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将传统石雕的纪念性转向警世性,通过生动的造型与趣味的线条和表现方式,让人从中获得对现实的全新的认知与态度,让人觉悟。
无论是欢喜还是静坐,抑或是开心、沉思、采耳,其实都是人们正确面对烦恼的状态。由此而生成去烦恼的结果,如坐鹿、骑象、笑狮、降龙、伏虎等。这些超出人力所能把控的神兽依旧可以轻松驾驭,不正是大力量去除烦恼的象征吗?如何能够让烦恼不生呢?这便需要举钵、托塔、过江、布袋、芭蕉、长眉、看门诸位罗汉,所谓看门,便是看住烦恼。现实中的烦恼看似很小,然而,去烦恼却需要大毅力、大智慧。一个人如果能够去烦恼,不就是骑着神兽、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红尘里吗?
所以,十八罗汉的形象,是劝世,更是警世。用通俗的话来说,是劝慰人们要开心每一刻。
佛家有“五蕴”之说,说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里的“色”便是物质,是刺激感官的事物。就像繁杂的石种与现实中五颜六色的色彩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亦像音乐,可以去烦恼。
因了这些感悟,于是我创作了这组五彩缤纷的“十八罗汉薄意方章”。
十八罗汉薄意方章 品种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 寿山月尾紫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薄意重在造境,简单来说,就是在印石的几个有限的立面中,勾勒出一个有趣的画面,营造出一个让人开心的氛围。
你可以将画面中岩石上的佛塔当作心中所追求的一种情境,当你即将实现的时候,那心情或许就像这几位罗汉一样,憧憬、向往、快乐。
尊者十八嵚 丹东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烦恼的根源往往在于种种的不如意与不自由,而天地间最为自由的,莫过于龙凤了,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仙佛画像中常用的意象。
此罗汉便代表着俯瞰芸芸众生的大自在。
尊者十八嵚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烟云流水,是沉思者所喜欢的,也是薄意雕所必须掌握的表现题材之一,为什么?
因为变化,烟云流水仿佛无形,又仿佛有形。这便是“五蕴”的一种体现,便是思想的反映。
尊者十八嵚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尊者十八嵚 丹东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这方作品,由于石材纯净,我大胆地运用了云水与毛发开丝结合的表现手法。
水有近水远水,远水如云,近水如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眉罗汉。据说长眉罗汉第一世修炼没有成功,原因是快成功的时候,他将这长眉剪掉。第二世出生时又有两条长眉,作为老者,有长眉会显得慈祥,但对于一个幼儿或是少年而言,这长眉无疑便是他与生俱来的烦恼了,但是,这一世他并没有再去剪断长眉,而是接受了它,因此最终得证罗汉果。
所以,有时候去烦恼的方式不是剪断烦恼,而是正视它、包容它,使存在变得合理,便无烦恼。
任身边风起云涌,不过长眉。
尊者十八嵚 云南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此作用色调十分柔美的石头刻了一位老禅师,这是一种不敢想的想,不自觉的觉。(www.zuozong.com)
所有的戏剧都是围绕冲突展开的,所有的画面都因为冲突而生动,这亦是一种大无畏。
尊者十八嵚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人是山水花鸟中的云烟。
云烟是山水花鸟的一场梦。
这很像《金刚经》中所写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作这样的一种构图全然是因为巧色,画面造型随着巧色而展开、而变化,最终达到巧思合一。
尊者十八嵚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石材中的“糕”与“地”之间常常会有一圈过渡色,形成一种天然的类似光晕的效果,因此常常被用于虚实对比处理。这种虚实对比对仙佛题材的刻画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助力,既生动,又神奇。
面对不同石头的不同形状或巧色时,既不能被石头牵着鼻子走,也不能按自己的思维定式强扭石头的特质,必须将思与形巧妙结合。
尊者十八嵚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与这样巧色的石头相比,纯色的石头或许价值更高,但用于创作薄意,纯色的石头一定没有这样的巧色石头来得生动自然。
这些山石、花草、云烟,都仿佛从石头中天然生成的,包括远山静岚,仿佛不言之言,连拓片都无以表达其境。
尊者十八嵚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伏虎罗汉何以称伏虎罗汉而不是打虎罗汉?据说伏虎罗汉看到他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一猛虎因肚子饿而长啸,便天天饲虎,最后感化老虎,成了他的坐骑。
可见,佛教是对世间万物是无差别对待的,即众生有情。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也皆可成佛;且越是刚强的众生,越需要大慈悲力感之、化之、引之、度之。这也是伏虎罗汉给我们的启示吧。
尊者十八嵚 老挝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伏虎罗汉与降龙罗汉皆是唐末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的。
人们普遍认为,罗汉的数量由十六增至十八,可能与中国文化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层地狱、十八相送等等。这或许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维定式。
增加的这两位罗汉,一个降龙,一个伏虎,显然远没有探手、举钵、采耳来得亲切生动。
尊者十八嵚 寿山山秀园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探手罗汉习惯在打坐完毕后举起双手,长呼一口气,因此得名。采耳罗汉曾是一位论师,因其论述《耳根》而为人所知,因此亦称为挖耳罗汉,象征耳根清净。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便是其中之一。
不管是探手罗汉还是采耳罗汉,他们所表现出的都是一派安然自在、怡神通窍、自得其乐的心态。无论是怎样的现实、怎样的烦恼,皆怡然自得。刻薄意的心态亦该如此,平凡,但执着,才会出彩。
尊者十八嵚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尊者十八嵚(拓片)
这是一方双色的石头,其巧色在顶部。虽然还是以薄意的手法刻制,但因顶部的巧色具有视觉延伸效果,故令这薄意的头像具有圆雕的视觉效果,这效果从拓片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这件作品无论对雕刻还是对拓制,都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制作拓片,圆拓比平整的光面拓要难得多,拓制时还需处理透视的问题。
之所以单独介绍十八罗汉组雕,是因为它们可以集中地展现薄意创作从选材到相石、到构思、再到雕刻,乃至制拓片的完整流程,可作为一种示范。当然,也因为这一系列作品是本人近期较为满意的一组作品。
枯木双鸠 寿山牛蛋石 郑世斌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