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石刻,必从南北朝时期的魏晋石刻说起。所谓的“魏晋南北朝”,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从“魏晋南北朝”一词说起。“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当时可以称为“魏朝”。“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的西晋王朝与占据南方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称这个时期的说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时间与魏晋南北朝基本相当,其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说了这么多,只为了弄清一个概念,我们将要说的北魏石雕,指的是南北朝时期拓跋氏政权时的石雕,而不是曹魏政权的。
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从西晋灭亡开始,北方就进入了五胡乱华时期,汉人衣冠南渡,开始了似乎永无宁日的苦难岁月,直到东晋灭亡。南方政权也是走马灯似地换。在这四百年里,汉人从呱呱坠地到死去,一代又一代,总也见不到统一的天下,世事变迁之巨史无前例,是真正的乱世。这时候,玄学、道家、儒家,再加上外来的佛学兴起,精神的取舍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艺术家的首要大事。
北魏佛立像
无常,谁能够抚慰?纠结,谁可以解开?佛教。
西来的佛教不仅带来了他们的教义,而且带来了一整套的视觉表现,碑文、石像、石窟、浮雕,品类繁多,虔诚之心加上西来的造型和工艺,出现了一批极具震撼力的艺术品。
拓跋氏掌权的北魏崇尚佛教,依西来石窟的做法,兴起了石窟的建造。石窟的建造,实际上是综合的艺术创造,有圆雕,有浮雕,有摩崖,甚至有绘画,几乎是一座综合的佛教艺术长廊。因为统治者的提倡,无论是设计者还是工匠,恐怕都是当时民间的佼佼者,兼之有西来艺术的参照,无论是风格还是表现形式,都与秦汉大相径庭。可以说,这是一次宗教艺术的精神洗礼。(www.zuozong.com)
此时,所有人都在乱世中煎熬着,朝不保夕。忽然看到这样一尊平和又美丽的佛像,便会感到心绪不再纠结,什么都可以放下了。实际上,佛教的根本,便是让人放弃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把自己想象成坐在河边,看着眼前的沙粒,然后告诉你,你的世界就是你眼前的一粒沙。当你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奥秘,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这便是上图北魏佛立像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眼神,雕刻的专业术语称之为“柳叶眼”。这是魏晋时期佛像的特点之一。
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诸相非相,即见菩萨。虚幻的东西,不知所从来,也不知所从往。表现在艺术中,便是消磨特征。所有的线条仿佛从虚空中来,回到虚空中去,甚至佛陀的性征。所以观世音可以是长胡子的,也可以是慈悲的女子。你认为佛是怎样的,佛便是怎样的。
北魏佛坐像
上页的北魏佛坐像形象饱满、舒展,着物层次分明,线条流丽,下垂的褶皱与丰满上升的形体形成一个统一体,仿佛要超然于三界之外,伏魔手印自然地下垂。正所谓韵在像外,意在言外。佛教的境界,通过石刻艺术完美地表现出来,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虽然此前我们也谈道家、谈儒家,但大家都没有留意到:如何以艺术的形式完美地再现教义。佛教的进入,为中国的儒教和道教提供了样板。
魏晋浮雕
魏晋摩崖
左图浮雕从技法上沿用先秦的传统,将佛教的内容直接中国化,构图与道教的仙境图相似,其刻画的深浅以及刀法,更可谓当代薄意的鼻祖,如果忽略材质的硬度与大小的话。
摩崖应该算是最自然、也最古老的雕刻方式之一。其材料因地制宜,或直接书写刻制,或双钩刻制,特别在历代书法作品的保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像龙门石刻摩崖、泰山金刚经,都是因为摩崖的缘故方得以流传。
北魏时期,除了碑刻繁多,摩崖作品也很丰富,特别是大量开凿石窟的同时,作为传统的石刻手段——摩崖石刻也同步跟进,其中展现出来的意味,与碑刻大相径庭,更自由,更活泼,构图不拘一格,整体效果自然活泼。像泰山金刚经那样大面积的石刻,震撼的整体效果扑面而来,仿佛不是为了世人,而是为了天人所刻制的,真正达到了浑然天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