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共甘肃工委领导下的固原地区党组织及其革命活动

中共甘肃工委领导下的固原地区党组织及其革命活动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固原县委及其所属区乡抗敌后援会的革命活动1937年7月,中共陇东特委决定将固原工委改为固原县委。中共草庙区下辖6个党支部。在这期间,中共固原县委领导区、乡各级党组织和抗敌后援会,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和抗日宣传活动。固原地区尚未暴露的6个党支部,交由新成立的中共平东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工委向所辖各地区派特派员负责该地区党的工作。

中共甘肃工委领导下的固原地区党组织及其革命活动

中共固北县委及其所属区乡抗敌后援会的革命活动

1937年10月,为适应国共合作的需要,根据庆环分区党委指示,固北县改县、区、乡苏维埃政府为抗日民主政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阎志尊被选为固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慕志斌、党志善、李志明分别被选为毛井区、庙儿掌区、车道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兰馨美、白明草分别被选为草庙、二龙山区抗敌后援会主任。县委、区委各组织系统依旧。县委书记为高锡堂。王仲检、连锡五、雷光辉、兰馨美、白明草分任中共毛井区、车道区、庙儿掌区、草庙区、二龙山区区委书记。

1938年4月,庆环分区党委决定撤销固北县委和县政府。固北县辖区分别与环县、固原县合并。固北县委撤销后,所辖毛井、车道、庙儿掌3个巩固区区委并入环县,在苦水掌成立了1个中心区委,由中共环县县委领导;所辖草庙、二龙山2个统战区区委交由中共固原县委领导。

中共固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在其存在的1年零9个月中,领导所属区、乡抗敌后援会和人民群众,开展了如下革命活动:

1.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固北县处于陕甘宁边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交界地带。革命政权建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扩大根据地,特别是对统战区的巩固工作。县委和县政府,在所辖区、乡行政村中,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了党的组织和革命政权。县、区、乡都成立了锄奸委员会,打击土豪劣绅和汉奸的破坏捣乱。在统战区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政权组织一律改称抗敌后援会。在5个区21个乡都建立了革命政权机构和党的组织。

2.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固北县委、县政府,领导区、乡抗敌后援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使经济落后、消息闭塞的固原人民,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动员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战争。固北县还组织了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人联合会和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号召人民团结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日前线募捐钱物,筹集粮草,动员兵员,建立保安队、自卫队、警卫队,直接支援前线抗日。

3.加紧生产,征集粮草支援红军

1937年组织了大规模的开荒和大生产活动,隔年粮食丰收,征收公粮362石(每石折合500市斤),超额完成了原订计划。对一些囤积粮食,不愿捐草献粮的劣绅、富户,政府通令强行没收他们的存粮,然后把征集到的粮草统一交给红军部队,有力地支援了红军。

中共固原县委及其所属区乡抗敌后援会的革命活动

1937年7月,中共陇东特委决定将固原工委改为固原县委。李庭序任县委书记,刘文山任县委副书记。县委工作机构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军事部和秘书室。下辖三岔区(下属3个乡,称巩固区)和麻子沟圈区(下属8个乡,称统战区)。各区乡均设有抗日救国委员会。10月,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发展的需要,便于开展统战区的工作,区乡抗日救国委员会一律改称抗敌后援会。中共三岔区委书记岳占军,三岔区抗敌后援主任吴庭玺。三岔区委下辖3个党支部(后移交曲子县委领导)。中共麻子沟圈区区委书记兼抗敌后援会主任为王稼祥,麻子沟圈区下辖2个党支部。

1938年4月,固北县建制撤销,将其所属的二龙山、草庙2个统战区下属的8个乡级抗敌后援会移交中共固原县委领导。1938年年底,又将二龙山区和草庙区合并为草庙区。中共草庙区委书记兼抗敌后援会主任为谢三锡。中共草庙区下辖6个党支部。1937年10月至1939年7月,又在麻子沟圈区组建了陈坪、峁家堡子、红河党支部,在草庙区组建了堡子崾岘党支部。

在这期间,中共固原县委领导区、乡各级党组织和抗敌后援会,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和抗日宣传活动。从1938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固原县军政当局制造了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致使二龙山区委和草庙区委所属的6个党支部遭到破坏,许多共产党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区乡抗敌后援会组织全部解体。中共固原县委面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行径,领导统战区人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将已暴露身份的10多名党员干部撤入边区;将红河、麻子沟圈、陈坪、石家沟口、峁家堡子、堡子崾岘6个未暴露的地下党支部和68名党员隐蔽起来,交由平东工委领导。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斗争,经受住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1940年春,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设置五道防线,企图彻底封闭边区,限制共产党的一切活动。胡宗南部预七师开进固原严加防守,修筑了许多碉堡,日夜轮流监视边区的一切活动。由于国民党的干扰、破坏,中共固原县委无法继续开展工作,1940年5月,中共庆环分区党委决定撤销固原县委。

中共平东工委的建立及其革命活动

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严重干扰下,我党在统战区的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将公开、半公开的党组织全部转入地下。1940年5月,中共固原县委被迫撤销。固原地区尚未暴露的6个党支部,交由新成立的中共平东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

平东工委初成立时,由原固原县委、新区工委、回民工委以及镇原县管辖的南三镇、开边等党的地下组织组成。新区工委主要负责华亭、平凉、泾川、张家川一带的工作,吴铁鸣任书记。回民工委负责西海固、同心等民族地区的工作,李庭序任书记。中共平东工委书记吴思鸿,组织部长杨志超,宣传部长马兆祥。工委驻地先在马渠,1942年迁回三岔,以一个小商店——“天发祥”为掩护开展工作。这个商店既是工委的联络站,又是工委的工作机关。党派胡天龄以伙计的身份从事联络工作。工委向所辖各地区派特派员负责该地区党的工作。艾青山为固原特派员,李义祥为安口窑特派员,李有弘为泾川特派员,沈遐熙为张家川特派员,廖寿禄为平凉特派员,韩××为南三镇特派员。另外,还从本地区未暴露的地下党员中选择了一批特派员,如固原城内一个姓黄的商人,固原、同心一带的回民李生荣,隆德的乔培仁等……工委特派员到各地后,与原来的党员发生联系,并在群众中广交朋友,了解熟悉当地情况,争取群众对党的支持。

固原特派员艾青山在平东工委成立之前的1940年3月,已由回民工委派往固原,负责领导固原地区石家沟口、堡子崾岘、峁家堡子3个地下党支部的工作。艾青山化名马德富,以卖布为名开展地下工作,人称“马布客”。后来,又结识了河南籍商人韩广喜、李唐杰,以乡亲关系开杂货铺和烧瓦罐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海固第三次回民起义时,1941年5月,马思义[1]曾派一阿訇携带信件与共产党组织联系,请求红军派人攻打固原。石家沟口党支部书记马义仁把送信人介绍给艾青山。艾立即带信前往边区汇报,边区领导答复: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八路军不能出兵攻打固原。起义的农民如能坚持,就在那里坚持斗争;若不能坚持,就到边区来,我们表示欢迎,并保证其安全。艾青山回到石家沟口时,马思义已率起义失败的余部投奔边区。(www.zuozong.com)

平东工委在固原地区还设立了几个接待站,负责边区地下工作人员往来的食宿和安全。

平东工委还以三岔为基础,开展了民族统战工作。在三岔地区居住着50多户,300多口回民,他们绝大部分是不堪忍受国民党的暴政,从西吉、海原、固原、同心等地逃往边区的难民。他们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极为不满。平东工委对这些离乡背井的少数民族群众深表同情,极为关怀。在经济上,由于国民党对边区实行严密封锁,边区政府经济薄弱,边区人民生活极度困难,但边区政府和人民还是拿出一部分钱粮,帮助难民安家立业,解决衣、食、住的困难,拨给土地、耕畜,使其安居乐业。在政治上为了体现民族自主权,在三岔成立了回民自治乡人民政府。为了驳斥国民党诬蔑共产党“消灭宗教”、“共产共妻”的无耻谰言,平东工委筹措4石(约2000斤)小米,为回民修建了一座清真寺,给居住在这里的回民进行宗教活动提供方便。在三岔还开办了一所回民小学,派回族教师李明俭(苏采云)任教,动员回族少年、儿童入学读书

党的民族政策深深打动了回民的心,他们对共产党和八路军衷心爱戴,十分拥护。他们利用回老家、串亲戚之机,宣传党的政策,有的人主动承担平东工委的义务情报员,替平东工委收集敌占区的各种情报。党组织经过充分了解和考验后,在回民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如李庭荣、杨满鸿、杨宗寿、沈霞熙等人,又把他们派往回民地区工作。他们通过民族、宗教关系,利用人、地两熟的优势,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结识了许多朋友,在党的民族统战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平东工委的工作方针是:荫蔽精干,蓄积力量,长期埋伏,等待时机。工作原则是单线联系,易地领导,重点在集镇发展一些能发挥作用的党员,在农村一般不发展党员。隶属关系上谁发展归谁领导。

1942年夏,平东工委书记吴思鸿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严克伦接任书记。1943年1月,严克伦调延安参加整风,李步瀛接任书记,李义祥、李子英为委员,这届工委一直工作到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红河党支部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到全国解放

红河村位于固原地区东南部,今彭阳县红河乡境内。红河地下党支部是1936年6月红军西征中在红河乡建立的抗敌后援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7年2月,中共庆环特委派李有福,三岔抗敌后援会派朱孟才到红河地区开展工作,对抗敌后援会进行了整顿,确定王兆鸿接任红河抗敌后援会主任,组织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并秘密发展了党员。1937年,党在红河乡先后发展了常仁义、刘荣、王兆鸿、王进堡等4名共产党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敌后援会的工作一下活跃起来。截至1939年7月,在红河抗敌后援会范围内,已发展党员15人。中共固原县委决定成立红河地下党支部,并派三位同志前来整顿。在这次成立大会上,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明确了党的主要任务;制定了铁的纪律;选举产生了党支部领导成员。会议规定党在当前的任务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明确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了解敌情,掌握敌人动态。会议提出,为了确保地下党组织的安全,必须加强组织纪律性,规定了四个不准:不准喝酒;不准通财;不准说假话;不准暴露党的机密。若有犯,必受党纪处分。会议选举王兆鸿为支部书记,王进堡任支部副书记,成立了3个党小组。

红河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在白色恐怖下,始终坚持秘密工作,隐蔽斗争,不但没被敌人破坏,相反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时11年。共产党员由成立时的3个党小组15名党员,发展到解放前夕的5个党小组52名党员,遍及红河乡的所有村庄,为革命保存了中坚力量,培养了党员干部,壮大了革命队伍。

红河党支部在11年的隐蔽斗争中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始终和上级党委保持密切联系,主动争取接受上级党委的领导。11年中,王兆鸿、王进堡等支部领导成员,坚持每月到边区一次,汇报情况,传送情报,请示工作,接受上级党委分配的任务,与边区党委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2)认真学习,提高觉悟,坚定信心。王兆鸿同志到边区总是带回一些文件和材料,把党员集中到山洞里学习,边学边议,研究敌人的动态,传达上级的指示,谈论喜人的形势。通过学习,认清了形势,受到了鼓舞,坚定了信心。

(3)发展党的组织。在白色恐怖中,对一些积极分子,经过深入了解,并交给一定任务进行考验后,积极、稳妥地吸收他们入党。红河党支部建立11年中,党员由15人发展到52人。

(4)搜集情报,散发传单。党支部及时、准确了解敌情,掌握敌人动态,及时向边区党委汇报。为了搜集情报,甚至打入敌人内部。如城阳六保保丁惠安民,出身贫苦,又是国民党下层人员,备受欺压,支部通过他的亲戚做工作,后来发展他入党。惠安民入党后继续当保丁,把城阳乡公所及各保情况向组织汇报,甚至得到了抓捕地下党员的秘密信件,及时送往边区,使许多地下党员脱险。党支部派地下党员王启祖打入敌自卫队,及时提供了自卫队的动向,防止了敌人的破坏活动。支部成员经常从边区带回传单,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进行张贴,甚至把传单贴在作恶多端的乡保长家的大门上,贴在彭阳、固原、平凉的街道上,使敌人感到惊恐,使群众受到鼓舞。

(5)掩护和护送党员和八路军干部。红河党支部多次接待和护送组织上派到敌占区工作的同志,为他们安排吃住,护送他们顺利完成任务。1942年,党从元城子派2名同志去青海工作,沿途白区的关卡哨站很多,极不安全。他们走青海必须到平凉乘车,须经过敌人关卡哨所林立的一段很危险的道路。党支部派2名党员护送,乘夜赶往平凉并送上到青海的车后才返回红河。

(6)组织群众抗捐、抗粮、抗丁。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穷凶极恶,到处派款、派粮、派壮丁,搞得群众鸡犬不宁。党支部决定把大家组织起来,对抗国民党抢粮、款、拉丁。提出了“不让敌人抓去一个人,抢去一粒粮,拿走一分钱”的口号。党支部把60多名青壮年组成一支游击队,以镰刀、铁锹、锄头、棍棒做武器,白天隐藏,晚上出来活动。城阳乡公所到南沟里抓走袁士武,并抢去一些钱,党支部委员王永清带领游击队员抄近路拦截,将人和钱夺回。游击队的活动搞得乡保长魂飞胆丧。敌人在红河地区不但没有抓到壮丁,抢到粮款,相反,游击队还筹到一批钱粮,准备支援解放军。

(7)打击作恶多端的乡保长。国民党野王保保长高士杰、副保长王榜荣横行乡里,甚至上下炕都要群众为他们脱鞋、穿鞋。王兆鸿到环县向县委汇报后,县委派马照祥、杨志超于夜深人静时赶到野王保,把正在熟睡的高士杰、王榜荣从被窝里拉出来,打得皮开肉绽,呼爹叫娘。高士杰吓得离开野王保,王榜荣杀猪宰羊向乡亲谢罪,并辞去副保长职务。伪固原县代表雷凤山欺压群众,环县负责人李义祥率部队到华亭开会时,把雷抓起来,严厉训斥,指出再有不轨绝不饶恕。雷发誓再不敢胡作非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