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日救亡团体建立及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

抗日救亡团体建立及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是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成立及活动八路青年抗战团的成立虽然比较晚一些,但就其规模和影响来看,在甘肃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中是最大的一个。

抗日救亡团体建立及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甘肃分会的成立及活动

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前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高潮,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下,全国各阶级、阶层,工、农、商、学、妇女、青年各界群众纷纷成立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在此基础上,1936年3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高涨的抗日救亡浪潮,对于一向比较闭塞的甘肃产生了影响。一些学生仿效平津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到驻兰东北军兰州的水夫、车夫等工人群众、农民群众中宣传抗日救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1937年上半年,青年学生还发动了一次抵制日货活动,宣传抵制日货、拒绝购买日货、带头使用国货,在兰州群众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坚强的组织领导,许多活动未能继续坚持下去。甘肃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是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甘肃分会(简称甘肃妇女慰劳会),起初是甘肃妇女抗日后援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最早成立的抗日救亡组织。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革命派的杰出代表、著名妇女运动领袖何香凝发起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动员全国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号召国民政府各省政府主席及党政高级官员的夫人带头行动,组织各省分会。谢觉哉和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在开展贺耀祖工作的基础上,建议和帮助贺耀祖夫人倪斐君,响应何香凝的号召,1937年八、九月间发起成立了甘肃妇女慰劳会,倪斐君任会长,邓宝珊夫人崔锦琴任副会长,参加人员还有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书记赵清正夫人陆志微、电信局局长夫人等甘肃国民党党政军高级官员的夫人及兰州中、小学校女教师、中等以上学校的女学生等100多人。甘肃妇女慰劳会的宣言指出:“……日人的行动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他不仅要奴役我们的一男一女,而且要整个灭亡我们的国家,消灭我们的民族。现在和平已经绝望了,已经到我们国家民族绝续的关头。我们心还跳,血还在流,我们一息尚存,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起来抗战,要起来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而抗战。”[1]

为加强领导,有效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党组织共产党员,青年学生邢华(邢芝芳)、陈睿、彭微之、原振华等参加慰劳会,邢华担任秘书长(总干事长)兼宣传股股长,进步青年王九菊、杭淑娟、石庆、沈滋兰、原煌、原圻、马竹轩等十多名女子师范学校成为该会的骨干力量。由于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积极努力工作,加上倪斐君、崔锦琴等有一定名望的女士的影响,妇女慰劳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们组织歌咏队和演出队,学唱抗日救亡歌曲、演出街头剧,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时事座谈会、出墙报、召开演讲会、举办漫画展览,利用纪念五四、一二·九运动、妇女节、儿童节的机会,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组织妇女参加识字班、救护训练班学习,开办托儿所,创办抗属工厂,提高妇女素质,积极帮助妇女从家庭琐事中解放出来,参加社会活动;组织义卖、募捐活动,召开大规模劝募会,并深入街道家庭开展募集工作,慰劳前方抗战将士。1937年11月中旬,妇女慰劳会创办《妇女旬刊》杂志。这个刊物内容广泛,形式活泼,宣传抗日救亡,抨击时弊,登载抗战前线最新消息,呼吁妇女解放,提倡放足,反对束胸,主张婚姻自由和实行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等,深受爱国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成立及活动

八路青年抗战团(简称青抗团)的成立虽然比较晚一些,但就其规模和影响来看,在甘肃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中是最大的一个。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成立后,许多进步青年和学生积极主动与办事处联系,经常听取谢觉哉的教诲,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抗日救亡积极性十分高涨。1937年11月,由甘肃学院中学生罗伟,清华学生谷苞,京陵农大学生郭普、万良才等人发起,成立了甘肃青年抗战团。青抗团的时间虽然比较晚,但是,它是全省青年的组织,包括各行各界青年,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其影响范围较之其他组织要广泛得多。因此,国民党当局极力想将其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主动提出同意将青抗团总部设在国民党省党部机关,提供办公设备和条件,使其带有官办色彩。加之该组织的领导人缺乏经验,因而,青抗团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明确的方向,在组织发展方面也很保守,相当长时间内团员不足百人,工作开展得也不多。

为了使青抗团摆脱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影响,充分发挥青抗团在团结青年抗日救亡中的作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派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青抗团,以改变青抗团的组织领导。青抗团改组后,罗伟任团长,万良才任秘书长,工委青年委员刘日修和学委书记商克义先后任组织部长,学委委员樊大畏、罗扬实任宣传部长和总务部长,共产党员姚国价、贺进民、安鼎铭、原振华和大批进步青年成为骨干力量。在此期间,谢觉哉先后与青抗团领导人多次谈话,进行指导,并写了书面指示,对青抗团的性质、宗旨、组织发展、训练工作以及如何处理与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谢觉哉指出,青抗团是团结广大青年,担负抗战工作的,因此,“抗战第一”、“抗战高于一切”、“要处处不离抗战。”在组织发展方面,要放开手脚,尽量吸收青年参加。对于要求参加青抗团的青年,“只要他赞成抗战就够”,不要求每个团员都是积极分子。“青抗团员有更高信仰当然很好,但不必拿到青抗中来,因青抗目的只在抗战、在救亡,世界大同不是这个团体的目的。”不要犯关门主义的错误,尽量扩大,青年学生、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士兵及其他青年等,只要愿意加入就行,要敞开门,任一切青年进来。“应建立下层基础,渐次成立县的、区的、乡村的、街道的青抗团,以及学校的、工厂的、店员的、妇女的……(以职业分)青抗团”,[2]并建立正确的上下级关系。谢觉哉还指出,要处理好与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的关系,不拒绝省党部派人,只要抗战就好,对于有碍青抗工作的,应进行说理,不必搞对立。这些指示为青抗团的发展和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使青抗团的工作得以迅速地发展。

在党组织指导下,在兰州的甘肃学院、兰州中学、兰州师范、兰州农校、兰州工校、乡村师范、护士学校等学校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青抗团,并分别建立了分团。青抗团还派专人到各县进行联络,利用寒假学生返乡探亲的机会,广泛宣传,发展组织,很快就在武威榆中靖远临洮等县建立分团。经过3个月的努力,青抗团组织已分布于25个县市,建立分团72个,团员达3000余人,成为甘肃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中规模最大,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组织。青抗团组织团员开展多种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举办读书会、演讲会,出墙报;组织歌咏队、演出队、募捐队、防空救护队等,用音乐美术、文字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募集了大量捐款、衣物、各种慰劳品,支援慰劳前方的抗日将士。他们还定期出版《抗战通讯》,及时介绍前方战况,散发油印的《西北青年》旬刊、《甘院学生》等刊物,十分活跃,影响广泛。可以说,甘肃青年抗战团在甘肃抗日救亡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它的成立、发展及活动,推动着甘肃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其他抗日救亡团体的建立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除了甘肃妇女慰劳会、甘肃青年抗战团外,影响比较大的还有甘肃省外留学生抗战团、伊斯兰学会和回民教育促进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以及抗日民族先锋队、学生抗战队等。(www.zuozong.com)

甘肃省外留学生抗战团。甘肃省外留学生抗战团于1937年9月上旬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祸造成华北等地许多学校无法正常上课,滞留兰州的100余名在省外读书的青年学生,在聂青田、邢华、原烨等人发起组织下,在兰州成立了甘肃省外留学生抗战团(简称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聂青田、邢华、原烨、马兆男、谷苞、秦崇模、李瑞徵等被推举为常委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宋尔恭、宋雅、宋之瑜、徐茀荪、张令琦、肖祖华、郭普、王永炎等七八十人参加。省外留学生抗战团成立后,一面积极发展团员,扩大组织规模,一面努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成立了几个力量较强的宣传队,深入市内各公共场所,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抗日救亡的重大意义,同时办快报,出墙报,在此基础上,创办《热血》周刊。他们还组织街头剧团、歌咏队,上街演出抗日救亡节目。国民党当局力图控制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先是拉拢他们,要团员全体参加国民党,由于团内大多数人不同意,未能得逞,后又故意制造矛盾,挑起团内分裂,企图破坏、搞垮这个组织。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及时引导和鼓励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内部团结,巧妙应对国民党当局破坏该团的企图,使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在抗日救亡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伊斯兰学会和回民教育促进会。抗日救亡运动在甘肃蓬勃兴起后,许多进步的回族青年积极要求建立自己的抗日救亡组织,由杨静仁(杨希珍)、鲜维峻等发起筹备成立回民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但是,国民党省党部却不予批准。1935年,当时还在兰州中学读书的马明德、杨静仁、鲜维峻等,联络一批回族同学,组织了一个叫做“伊斯兰学会”的学术团体,在青年学生中产生相当影响。后来,组织者陆续毕业离校,学会便有名无实了。成立回民青年抗日组织遭到国民党阻挠后,杨静仁、鲜维峻等人决定恢复伊斯兰学会,并改造成为回族青年抗日救亡的进步组织。此事得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支持和帮助,在重建学会的过程中,经过考察,中共甘肃工委发展杨静仁、鲜维峻、马明德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简称回民特支),后来又发展了一些党员。在回民特支的领导下,1937年底,经过努力,他们在兰州大、中学校的回族学生和知识青年中发展会员70多人,恢复了伊斯兰学会,改选了领导机构,产生了新的理事会,由马明德、杨静仁、鲜维峻、安文蔚、马玉田、马秉义等7人组成理事会,马明德任理事长(后由鲜维峻负责)。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兴办夜校、建立图书馆、举办座谈会、出壁报、散发传单等。当时兰州回民有十四坊,学会多次到回民集聚的各坊宣传演讲,还编辑出版刊物《回声》(只出了一期就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广泛联系回族青年和回族各阶层群众,受到广大回民群众的欢迎。

在改造回教教育促进会的斗争中,伊斯兰学会在回民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回教教育促进会全称是甘肃全省回教教育促进会,是1913年5月,由回族知识分子、四川人蔡大愚和湖南人马邻翼发起成立的,也称兰州回教教育劝学会,意在发展甘肃回民教育。后来,这个组织被一些与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把持。1937年年末,兰州警察局不顾回民群众的强烈反对,要强行在清真寺附近的城墙上开门,引起回族群众和警察局的冲突。伊斯兰学会强烈指责警察局的错误行为,批评警察局妨碍民族团结,不利于共同抗日,支持回民群众的合理要求;而原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的领导人却支持警察局,并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群众和伊斯兰学会的关系,引起大家不满。彻底改造回教教育促进会的意见,得到十四坊回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次事件在群众参与下,终于取得斗争的胜利,为改造回教教育促进会创造了条件。

改造回教教育促进会的工作得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支持和指导。1938年春,经过两次斗争,重新组建了促进会的领导机构,杨静仁、鲜维峻、马明德、吴鸿业等当选为委员,杨德亮任主任,杨静仁被选为委员会书记(相当秘书长),组织名称改为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由于杨德亮忙于军务,只挂虚职,实际领导权掌握在进步力量手中。改组后的伊斯兰学会和回民教育促进会十分活跃,在整顿原有回族各坊学校的同时,还在兰州、榆中等地恢复和新建了14所回民小学,在兰州白塔山办了一个中学补习班,后来发展为知行中学,有初中两个班、高中一个班,100多名学生。回民教育促进会的领导和成员杨静仁、吴鸿宾、吴鸿业、鲜维峻等都在学校担任义务教员。在榆中县还成立了回民教育促进会榆中分会,张杰、金少伯为分会负责人。教育促进会还邀请著名学者和进步人士讲学、作报告,曾请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作《如何可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报告,张仲实讲民族问题作家茅盾到兰州时,也被促进会邀请做了《抗战与文艺》的报告。这些活动在当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38年,中共甘肃工委派鲜维峻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后又和杨静仁一同前往武汉向周恩来董必武请示如何开展民族工作,学习其他抗日团体的经验。此次武汉之行,他们受益匪浅,回兰后,立即成立了中国回民抗日救国会甘肃分会,国民党当局强行取消了伊斯兰学会后,由回民抗日救国会带领甘肃回民群众继续坚持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9月,杨静仁以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的名义前往平凉,调查日本飞机轰炸平凉时回民群众的损失情况,呼吁拨款、筹款予以赈济。他还被邀请在伊斯兰师范学校给师生作报告,宣讲民族团结、共同抗日、民主生活等问题,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在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的影响下,平凉、静宁、固原、海原、泾川等20余县也相继成立了回民教育促进会分会。每个分会办了一所独立于国民党教育部门的回民小学,这对发展回族文化教育事业起了一定作用。

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成立于1937年10月,由共产党员蔺克义、樊大畏发起组织,兰州各学校师生都有人参加,会员绝大多数是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李尚忠(郭生)、贺思忠(贺进民)、薛迪畅、张恕、薛志超等都是读书会会员。到1937年底,已有70余人。谢觉哉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说,“他们工作很好,经常讨论政治问题,看社会科学书,讨论抗日问题。已讨论了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情绪极高。”[3]读书会会员自己出钱出版了刊物《西北青年》。刘日修任主编,樊大畏、罗扬实、刘南生为编委,谢觉哉经常为《西北青年》写稿。后来,这个刊物成为中共甘肃工委的刊物,公开向社会发行。读书会的多数会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兰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学生抗战队。兰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由外地来兰的民先队员组成的,队员40多人。由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全国影响很大,他们的成立和活动,使国民党当局十分不安,千方百计地破坏这个组织。1938年秋,为了保护革命力量,党中央决定解散民先队,民先队队员分散参加到其他群众组织中去,继续发挥先锋作用。

学生抗战队。学生抗战队是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影响下,由兰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组成的组织。学生抗战队成立后,组织了巡回演出队,到兰州周边的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该组织成立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止,组织成立后,又遭到监视。学生们与国民党顽固派巧妙周旋,索性搬到国民党省党部去办公,在省党部大礼堂公开组织抗日救亡活动。这样一来,反而得到省党部的认可,不但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进而争取到在《甘肃民国日报》上出了副刊——抗战生活。

除了省会兰州,在甘肃其他地方抗日救亡组织和活动也得到发展。在平凉,各种抗日救亡群众团体纷纷成立。当时,除了国民党成立的陇东和各县的抗敌后援会外,青年学生和进步青年还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学生联合会、青年民族先锋队等组织。这些团体组织平凉各学校教师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演出和募捐活动,还组织了17个宣传大队,分赴陇东各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活动,所到之处,呈现出热烈的抗日救亡景象。1938年春,党员赵守一在平凉西关开办战时读物推销社,发行各种抗日救亡及进步书刊、报纸,深受青年学生和读者欢迎。4月,平凉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会和泾川、庆阳、合水等县的抗日救亡组织,在西峰镇举行了陇东各界青年救国会联合会成立大会,决定在陇东各县和各阶层组织建立青年救国会分会和会员小组,出版青年刊物,实施战时教育,开办青年救亡训练班等。另外还建立了抗日救亡组织“反帝大同盟”。1938年下半年,这些组织和活动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禁止和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