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各地抗日游击斗争

广西各地抗日游击斗争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桂系顽固派的残酷镇压下,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在面临人民受难、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肩负起领导人民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按照中共广西省工委的部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武装斗争。接着,抽调一批党员骨干到桂东北,任命黄嘉为中共桂东北特派员,肖雷为副特派员,负责组织领导这个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5月28日,以中共桂东北特委的名义发表宣言,公开宣布临阳联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广西各地抗日游击斗争

在桂系顽固派的残酷镇压下,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在面临人民受难、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肩负起领导人民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按照中共广西省工委的部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武装斗争。其中,有的是中共组织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有的是由中共组织建立和领导的队伍,使用国民党地方武装的番号,但不公开党的领导;有的是中共组织派党员和进步分子进入国民党的政权和军事部门,取得抗日武装队伍的部分领导权,或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桂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斗争

桂东北地区以桂林为中心的10多个县,湘桂铁路纵贯南北,是广西进出华中的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943年,省工委就派遣党员加强了这个地区的工作,在部分县建立了特支、支部。1944年6月,日军进攻湖南,省工委估计桂北将成为前线,即部署湘桂铁路沿线的党组织准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并动员兴安、全县、灌阳在外地求学的学生返回家乡,准备参加斗争。省工委作出《八月决定》后,为了创建桂东北抗日根据地,钱兴亲自运筹策划,在桂东北地区先后创建了几支抗日武装队伍。

桂东北人民抗日纵队临阳联队

1944年9月,疏散回乡的进步学生赵志光按照党的布置,在阳朔县兴坪动员本村青年和逃难来的知识青年组织抗日宣传队,向群众作抗日宣传。11月,吸收一批从桂林突围出来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和几名越狱出来的中共党员,共30多人,10多支枪,改名为兴坪战时服务队,亦文亦武。当时,流窜在敌后的国民党桂林区民团指挥官要强行收编这支服务队,该队被迫化整为零。稍后,桂北党组织通过做阳朔县自卫大队大队长的工作,得到30多支枪和4箱子弹,进一步把服务队武装起来。钱兴决定以这支队伍为基础,把中共党员陆支礼组织的平乐游击队20多人调来,一起组成由省工委直接领导的、以海洋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一支武装力量。接着,抽调一批党员骨干到桂东北,任命黄嘉为中共桂东北特派员,肖雷为副特派员,负责组织领导这个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1945年2月20日,临阳联队成立。联队长黎偶章,政委黄嘉,副联队长赵志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雷。全队200多人,150多支步枪,3挺轻机枪。仿照新四军的建制,联队编为2个大队和1个民运队,设立5个党支部。5月28日,以中共桂东北特委的名义发表宣言,公开宣布临阳联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临阳联队独立自主,战斗在漓江两岸,活动范围为阳朔、临桂荔浦、平乐等县,建立了兴坪区天顺乡、大源乡、亨庆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形成了临阳抗日根据地。联队还成功地收编了当地由广东潮汕难民组成的武装,壮大了力量。在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期间,临阳联队对敌作战11次,毙伤日军30多人,俘顽军40多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长短枪250多支,击沉日军运粮船4艘,击溃船队3支。副联队长赵志光等6人在斗争中英勇牺牲,赵志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联队的主要战斗有:1945年4月5日,捣毁了勾结日军的秦姓恶霸的老巢蓬山,歼灭顽军4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5月中旬,夜袭牛尿塘,击沉日军运粮船2艘,毙伤日军10多人。6月下旬,在平乐附近河口伏击日船1艘,全歼船上日军10多人。7月13日,在古座塘背水作战,击破顽军500多人的围攻。临阳联队发展到300多人枪,纵横于敌顽之间,声威远播,人民爱戴,是桂东北地区最坚强的一支敌后抗日武装。

潞江抗日自卫队和灵川政工队

1944年7月,中共灵川特支根据省工委的指示,着手训练干部,筹集武器,准备一旦沦陷,便在漓江两边的山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同时组织桂林师范学生暑期宣传队到兴、全、灌,开展抗日宣传,察看地形,加强同当地党组织的联系。8月,衡阳失守,桂北成了前线,灵川特支即集中30多名党员和进步分子,成立潞江抗日自卫队,队长全昭毅(中共党员),指导员阳雄飞(特支书记)。另派党员到河东镇义山区组织武装。10月末,灵川沦陷,吴腾芳(特支副书记)向国民党灵川县长建议组织武装队伍,抗击日军,保卫家乡。得到同意后,成立了灵川政治工作队,吴腾芳任队长,全昭毅任副队长,并得到县长拨给的经费和枪支子弹。政工队以桂师暑假宣传队为基础,吸收当地青年参加,设政工、民运、宣传、游击等组,还应邀派出5人到县自卫队担任指导员。

这两支由党秘密领导的抗日武装,同日军作战10多次,歼灭日军70余人,缴获步枪数十支,多次打退日军对路西山区的进犯。1945年4月,政工队30多人在灵川甘棠的岭尾渡设伏,全歼日军一小队14人。政工队还摧毁了北障乡的伪政权,捕捉了灵川县维持会副会长等一批汉奸。还出版了油印的《民众周报》。

1945年春,临阳联队准备北上开辟海洋山根据地,灵川特支决定将队伍向东发展,与之配合。经向灵川县长建议并得到同意,即在镇义乡设立东区办事处,在潞江山区建立北障、南藩两乡联合办事处,由中共党员掌握了几个乡政权。当时,桂林区民团副指挥率部闯进镇义区抢地盘,阴谋消灭政工队。政工队英勇反击,赶跑了顽军,缴获了2挺轻机枪。到日军撤出广西时,这两支部队发展到280人,向桂林东郊逼进,并首先开进灵川县城。

全县、灌阳的7支抗日游击队

1944年六、七月间,全县、灌阳党组织在大田召开会议,布置党员和进步青年回本乡发动群众,组织乡、村抗日自卫队,并把外籍干部和铁路西边的干部调到全县南部和灌阳集中待命。8月,省工委交通员肖雷来传达《八月决定》,宣布成立中共灌阳特支,邓崇济任书记,确定全灌地区宜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利用公开合法名义,掌握抗日武装的领导权。后通过灌阳县长的关系,成立了灌阳抗日政工队、立田抗日自卫队,两队共60多人。全县党支部成立了恩德区自卫联队第二中队、独立中队、东山政工队、全县学生宣传队、石塘抗日独立中队,5个队共260人。这7支队伍,都是由中共党员和党员发展对象担任领导。立田自卫队是用红军留下的50支枪武装起来的。全灌抗日武装与日军作战23次,毙伤日军40多人,缴获一批武器和物资,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这些抗日武装,积极协同友军作战,迫使日军撤出寨屋、马头两个据点,使国民党全县县政府得以在东山立足。他们还频繁袭击全灌公路,致使日军运输中断。1945年3月9日,日军被迫从灌阳撤回全县。在斗争中,特支副书记文良儒英勇牺牲。

在桂东北地区,还有中共党员于1945年1月组织起来的,有20多人的修仁县十锦乡抗日自卫队。该队在保护群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

1945年7月,日军撤出广西,国民党汤恩伯第三方面军追击到桂北。省工委获悉国民党军队阴谋消灭临阳联队的消息后,急令桂东北的抗日武装化整为零,保存革命力量。临阳联队将战士疏散回家,干部分批向桂北、桂东转移。灵、全、灌以统战面目出现的抗日武装则从容解散,掩埋武器,安排人员转移。

柳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斗争

柳州北面的柳城、融县、罗城、三江等县,连接湘黔边,山高林密,融江纵贯其间,为柳州的屏障。日军为了警卫柳州和黔桂线,分兵占领柳城、罗城、融县等县城和少数据点,向湘西、黔南警戒。这时,国民党的地方武装还在争权夺利,抢粮抢地盘。共产党人则挺身而出,领导人民抗战。

柳州沦陷前,中共桂林文化支部书记司马文森率领一批桂林文化界党员和进步青年疏散到柳州,以《柳州日报》社长罗培元为首的一批从广东转移来的中共党员也驻足柳州。这两个党组织根据南方局的指示,都打算到柳北山区打游击,寻找当地的党组织合作。当时,中共融县特支正在贯彻省工委的《八月决定》,工作有了一定基础。三方党组织为了共同的目标,于1945年1月在融县成立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由罗培元总负责,统一领导柳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融县特支负责发动群众,抓武装斗争;《柳州日报》特支和桂林文化支部负责宣传、统战工作。在内部,三个系统保持相对独立。在桂北临时工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几支抗日武装。[2]

融县抗日挺进队

1944年12月,司马文森以国民党《中央日报》记者的名义,找融县县长陈述发动群众自卫的道理,建议组织武工队,并表示可动员桂林文化界青年参加。县长同意给予“融县自卫队第二分队”的番号,拨给轻机枪1挺,步枪20支,编制30人。该队以文化支部的杨繁、何谷为正副队长,卢起为融县系统的党支部书记,杨繁为外来党员的支部书记。12月15日,日军再占融县,县政府迁入深山,该队则自行转到县南水陆交通要冲的永乐,宣传发动群众,扩大武装。

1945年2月上旬,第二分队得到情报,有一支日军和汉奸武装用13艘木船组成的船队,从古顶运载3万多斤食盐上融县,于是在大扁洲设伏,将敌击溃,缴获木船9艘,食盐2万多斤。这些食盐除留5000斤作军用外,其余分给群众。这一仗,鼓舞了群众,青年们踊跃携枪参军,使该队壮大到100多人枪。为了摆脱国民党羁绊,2月19日,队伍改称“融县抗日挺进队”,代号“北斗”,编为一个政工分队和两个武装分队,独立自主进行抗日斗争。日军遭伏击后,伺机报复,顽军也仇视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多次威迫挑衅。挺进队团结抗日友军,发动群众组织自卫队,保卫南区。3月初,日军到罗龙等村抢去耕牛200多头,挺进队立即追击,夺回耕牛,归还失主。中旬,日军又出动100多武装和200多人的“箩筐队”,企图洗劫东华一带村庄。挺进队奋起迎击,在友军支援和方圆数十里群众支持下,把敌伪包围在两个小村里。入夜,敌人抛弃掠来的耕牛、粮食,抬着尸体和伤员突围逃回县城。从此,挺进队军威大振,扩大到7个分队800人枪,拥有轻机枪8挺,成为柳北地区抗日武装的一支劲旅。

融县抗日挺秀队

1945年元旦,桂北联合工委派融县特支副书记莫矜率3名党员,到融县北部建立抗日武装,开辟新区,并抽调三江县的党员干部和挺进队的武装骨干去支援。2月下旬,成立“融县抗日挺秀队”。队长黄略(爱国人士),指导员莫矜,辖浪保、昆安、西隅3个分队,分队长均为共产党员,共100多人枪。5月下旬,浪保分队在浪溪河小片伏击向桂林撤退的日军,打死打伤日军20多人。接着围攻逃往盘安乡一带的融县长安镇维持会保安大队残部,伪保安大队长被迫率20多人缴械投降。

柳州日报社警卫队

《柳州日报》原是国民党桂北行署的机关报,报社从柳州撤退到柳北时,社长罗培元要求桂北行署主任尹承纲借枪保护报社的机器物资,尹3次批准拨给枪械50多支和弹药一批,并供给粮饷。1945年1月,以报社职工为主体,在罗城县龙岸成立“桂北行署直属队”,对内称《柳州日报》社警卫队。队长罗培元,副队长骆维强,指导员陈光(三人均为中共党员),全队60人枪,队内设中共党支部。该队活动于罗城的黄金、寺门,融县的和睦,柳城的龙头、大埔、太平等靠近日军占领的地带,多次参加阻击日军的战斗。报社还在上述各地,设立了10多个分社、分销处、办事处,成为党的工作据点,在团结教育敌后的人民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镇国政工队

日军进攻柳州时,桂系第一八八师第五六三团在柳城被冲散,部分官兵流落到罗城。司马文森看到该团长好大喜功,也有抗日热情,便鼓动他扩大番号为纵队,代号为“镇国师”,自任司令,并聘用司马文森为政治部主任。1945年1月,在罗城龙岸成立“镇国政工队”,从中共桂林文化支部抽调党员郑思、吉联抗到该队,先后任队长,司马文森任指导员。队员从30多人扩大到50人,多是柳州中学、龙城中学、融县中学和广西大学的师生。队内设武装组(10人枪)、学习组、宣传组、生活组,成立中共支部。

镇国政工队活动在罗城的龙岸、板丈,融县的永乐、和睦,柳城的古砦、冲脉、六塘等地,进行文艺演出和抗日宣传。还到各村组织自卫队站岗放哨保卫家乡,帮助群众搞春耕。武装组参加了寺门阻击战,保卫龙岸、黄金产粮区的安全。

桂林师范战时服务团

桂北沦陷后,桂林师范学校迁到融县北部三防圩上课。1945年2月,柳城县长陈如平(民主人士)、民团副司令张镇道(中共桂北联合工委成员)、主任秘书覃景秀(中共党员),邀请桂师派师生到柳城前线参加抗战。学校党组织征得校长汤有雁同意,组成桂林师范战时服务团,蔡纯华任团长,李文松(中共党员)任指导员。全团40余人,编为一个文艺队、两个战斗班,开赴柳城县府所在地古砦,县政府授给该团“县督察队”的名义,拨给枪械弹药和给养。此后,服务团武装班积极参加抗击日军的战斗,文艺队深入集镇进行文艺演出,到村屯发动群众,帮助建立自卫队。(www.zuozong.com)

1945年5月下旬,日军准备撤出柳州时,其驻长安镇的部队将抢夺的粮食、物资和妇女,装满23艘木船,从长安镇沿融江南下运往柳州。融县挺进队、柳城游击队、各地自卫队等抗日武装联合行动,沿江抗击,击沉、俘获敌船多艘,缴获大米6万多斤,救出100多名妇女,残敌败退入柳城困守待援。融县挺秀队也在日军撤退时冲入敌据点富乐镇,收缴大批食盐、粮食和军用品,部分充军用,部分救济群众。

日军撤走后,国民党威胁抗战有功的挺进、挺秀队交出武器。中共桂北联合工委审时度势,决定将《柳州日报》警卫队、镇国政工队宣告解散,其成员返回原单位工作。挺进队、挺秀队化整为零,把坏枪还给融县政府,群众支援的枪支还给群众,自己筹集的枪支收藏起来,外来人员离开,农民战士回家,知识分子安排读书或教书,武装骨干分散隐蔽活动。

其他地区的抗日游击斗争

除桂东北和柳北地区外,由中共组织领导或共产党员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抗日武装斗争在其他地区也十分活跃,主要有:

柳江青年抗日挺进队

桂柳疏散时,柳江县的一批进步学生,接受中共党员罗培元、张镇道的指点,回到家乡流山、洛满、成团、三都等地,组织小队抗日武装,夜袭敌营,伏击小股敌人,出版油印小报,使群众受到很大鼓舞。1945年初,这些小队抗日武装,联合起来成立柳江青年抗日挺进队。后队伍扩大到150人,有轻重机枪各2挺,编为大队。青挺队活动在黔桂线与邕柳公路的夹角地带,曾在柳宜、柳邕公路上9次袭击敌军,毙伤日、伪军数十人。

宜山、忻城边的抗日武装

柳州沦陷前夕,中共党员莫加星在马驷乡,与当地的进步青年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成立了马驷乡抗日联合会,推莫加星为会长,各村成立分会,有800多会员。1945年1月5日,马驷乡游击队在达烂坳口伏击日军,击毙日军官伊藤及士兵2名,缴获长短枪各1支。莫加星将马驷、欧洞、思练3支队伍联合起来,取名“第四集团军抗日别动队二支队”。2月28日,该队在柳宜公路那借坳伏击日军军车,缴获轻重机枪12挺和一批军用物资。3月中旬,在忻城县城成立“柳庆区抗日游击司令部”,辖15个大队1500人枪,中共党员王诚与莫江白(后入党)分别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司令部指挥各大队,围攻都、宜、忻边16个日军据点,3个月内,战斗20次,毙伤敌数十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马驷乡游击队也攻下3个敌人据点。6月中旬,日军被迫全部撤退。

都安、宜山边的抗日武装

1944年11月中旬,宜山、忻城、河池相继沦陷。经都安中学几名中共党员发动,在都安拉烈建立了一支13人的武装小组,在宜山北山建立了30多人枪的队伍,在宜山永定乡建立了60多人枪的队伍。在夷江,由土地革命时期的两名老红军为首,建立了两个乡的自卫队。这些队伍建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不断袭击敌人,攻下京口日军据点和加贵、拉烈、北山等七八处日军哨所。

中共河池特支领导的抗日武装

1944年7月,中共桂西区特派员覃桂荣派区镇到河池工作,9月建立中共河池特支,罗恒新为书记。1945年2月,区镇以县政府民政科科员的身份,在下坳召开下坳、光隆、保平、城区等乡镇长会议,达成了“如果日寇再来侵犯,三乡协同作战”的协议。会后,在长老乡、光隆乡和华山城区先后组织了抗日自卫队。光隆乡自卫队建立了中共支部。这些由党发动建立的抗日武装,在当地放哨联防,组织群众疏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4月,一股日军从宜山龙头进犯光隆,抢劫财物、粮食。光隆乡自卫队坚守两个岩洞,打死日军2人,伤3人。日军被迫撤走。

横县、贵县的抗日武装

横县县长张树春坚持抗日,比较开明,中共横县县委派了一批党员和进步分子进入县乡一些部门工作,掌握了县战时工作队,队内建立中共支部,有些党员当了乡长、校长。经过艰苦工作,把群众的械斗武装改造为抗日武装,各区、乡、村纷纷成立自卫队、突击队、敢死队。

1944年12月,日军派遣一支由15艘木船组成的运载武器弹药的船队,从梧州上驶南宁。中共贵县、横县两县县委互相配合,组织抗日武装1000多人,协同两县民团沿江阻击日军船队,激战7昼夜,击沉敌船4艘,缴获9艘,歼敌大队长渡部一郎中佐以下约80人,俘日军1人,汉奸4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34支,手榴弹450枚,以及大批弹药和文件、地图等。

1945年1月,400多日军侵入横县,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进行抗击,在四排岭把日军包围了3昼夜。日军步骑兵700多人,带多门火炮赶来增援,才得解围。日军进入县城后,横县自卫队司令部调集自卫队包围县城,日军不敢久留,被迫退走。此役横县共组织了4300多人参加战斗,苦战8昼夜,毙伤敌百余人,缴获枪支、弹药、物资一批。

武宣桂平边的抗日武装

1945年1月22日,日军一支船队从武宣出发下梧州。中共武宣县东乡党支部连夜组织一支抗日义勇队,赶到黔江北岸红石矶伏击,并派人联络南岸的桂平县武平里各村青年100多人,协同作战。25日晨,5艘满载日军的驳船、12只橡皮艇驶下时,两岸抗日武装歼敌一部,击毙其宪兵队长向井立夫。我方6人牺牲,5人受伤。

宾阳县的抗日武装

宾阳沦陷时,国民党宾阳区民团指挥官梁瀚嵩将指挥部迁到上林县镇圩,指挥宾阳、上林、那马、隆山、都安、武鸣等县的民团武装。他接受中共党员的建议,派指挥部主任秘书周可传(中共党员)等到宾阳东区双桥组织临时县政府,建立了县自卫大队,有七八十人枪,轻机枪4挺。临时县政府任命一名当时失去组织关系的中共党员为三光乡乡长兼自卫队长,有30多人枪。这两支武装,在东区多次伏击宾贵公路的日军运输队,取得不少战果。

在北区,由中共党员推动组织的抗日同盟会,建立了抗日自卫队,有30多人枪。1945年1月5日,日军第三十七师团60余人押送物资从迁江南下,夜宿邹圩长车村。中共党员率自卫队和武装群众100多人,乘夜杀入村中,当场击毙日军大尉、少尉以下8人,击伤6人,缴获弹药、文件、药品100多箱,内有该师团南进作战计划,以及西南各省军用地图等机密文件。经层层上送,得到国民政府军委会奖给银元5万元。

在南区,一些共产党员也组织了抗日筹备会和抗日自卫队。1945年三、四月间,几位中共党员和原学生军战士,组织南区四乡青壮男子,两次围攻武陵圩几个昼夜,日军伤亡多人,后在夜雨中突围逃走。

上林县的抗日游击武装

在周可传、梁宁(中共党员)等具体指导下,上林组织了巷贤青年抗日自卫队、宾(阳)上(林)迁(江)抗日义勇队、北区抗日自卫队等抗日武装,共200余人。1945年3月,驻宾阳的日军夜袭巷贤圩,巷贤乡自卫队冲进圩内增援,各村自卫队在外面包围,日军伤亡多人,丢物弃尸而逃。4月下旬,驻上林的日军向宾阳撤退,巷贤自卫队进行截击,抓获并处决了上林县维持会长。4月,宾上迁义勇队在邹圩东桥夜间伏击,击毁日军汽车2辆,击坏8辆。4月下旬,又在恭村、狮螺桥截击从上林往宾阳撤退的日军。四、五月间,北区自卫队调集各乡自卫队先后攻打日军中心据点古蓬、北栏村、红河渡口,共歼敌20多人。日军乘雨夜偷渡红水河逃回忻城,上林北区全境光复。

武鸣邓广抗日义勇队

1944年11月22日,日军占领武鸣县城。中共武鸣特支书记韦宗遗等人到城东的邓广乡夏黄村活动,于1945年2月成立了武鸣邓广乡抗日义勇队。全队120多人,先后对日军进行了香山水坝伏击战、夏黄渡口阻击战、夏黄村巷战等多次战斗,毙伤日军多人(内有军官1名),缴获步枪1支及军用品一批,追回耕牛10多头和大批食物,捕杀汉奸5名。

据统计,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期间,中共广西地方组织领导和由中共党员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抗日武装,共有20多支约2000余人。这些抗日武装,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真诚地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抗日,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他们活跃在广西20多个县,共打死打伤日、伪军约1000人,击沉敌船60艘,缴获各种枪械数百支,弹药2万余发,及大批军用物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准备了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