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是华夏民族和黄河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以及中国古文明的中心区域。历史对三省的眷顾与青睐,黄河、黄土对三省的滋润与厚养,成就了三省在中华文明史上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与此相应,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黄河文明也给三省留下了极为深厚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有的429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其中山西452处、河南363处、陕西233处,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三省合计1048处,占全国总数的24%。列入全国“十二五”期间150处重要大遗址,晋陕豫占35处。特别是以都城遗址、帝王陵墓、石窟寺院、革命旧址、古建民居为特征的文物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体现了当时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印证。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作为先民智慧的结晶和沧桑岁月的见证,共同构架起三省乃至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
地下文物仍然是三省的优势。从1990年开始,全国举行了24届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已评选出240项考古新发现,这当中河南40项,陕西19项,山西13项,合计72项,占全国总数的30%。一些重要考古发现的实物与资料,丰富了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内容,又不断给考古学与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在全国现有3589座博物馆中,山西134座,陕西221座,河南232座,合计587座,占全国总数的16%。三省馆藏文物达360余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25%。三省文博单位的数量、行政管理、科研实力均处于全国前列。(www.zuozong.com)
晋陕豫三省的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类别丰富、价值高,而且相互之间有较强的传承性、关联性及互补性。从山西的西侯度人、丁村人,陕西的蓝田人、大荔人,再到渑池的仰韶文化、西安的半坡人,华夏文明在三省起步,由此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秦汉唐,华夏民族在此形成、诸多王朝在此建都立业,三省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从伏羲“制嫁娶、正姓氏”,到周公制礼作乐;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大一统国家观念,到以农为本的治国传统、以儒学为主的统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孕育并发扬光大。从《尚书》《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文化艺术在此昌盛,文化瑰宝在此闪耀……正是三省历史文化的丰富性、至高性以及传承、关联、互补的特点,为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不止奠定了基石。
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区域,也是文化遗产资源最富庶的地域之一。在三省104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黄河金三角区域就达201处(运城90处、渭南59处、临汾42处、三门峡10处),占三省的19%,约占全国的5%。显而易见,黄河金三角区域在三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晋秦豫在历史上早就形成紧密的联系和往来。既出现过秦国与晋国的政治联姻“秦晋之好”,也发生过“泛舟之役”,秦国对晋国大规模的粮食援助。陕西与河南则有着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可以说,黄河金三角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在三省古代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自汉代以降,黄河金三角区域大部归弘农郡管辖,形成了地缘、亲缘、人缘相近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