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临江仙·送钱穆父北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临江仙·送钱穆父北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临江仙·送钱穆父北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东坡恍然大悟,这是钱勰在戏弄自己,也是雅谑。钱勰是一头雾水,东坡又说:“三毛餐”就是毛米饭、毛萝卜、毛菜汤呀!三年来,你我南北东西,各自奔忙,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天宝三载,李白入宫不到两年后,便被赐金放还,匆匆结束了他为官生涯。三人一起到大梁城。庾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临江仙·送钱穆父北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

(一)

临江仙·送钱穆父

北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作品选注】

(1)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钱穆父:即钱勰,苏轼友人。《宋史》卷三一七《钱勰传》:“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

(3)都门:指汴京。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4)红尘:飞扬的尘土,后指人世间。

(5)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6)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7)筠(yún):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8)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此指送别的官妓。颦(pín):皱眉。

(9)逆旅:旅舍,旅店。

【品悟赏析】

这首词是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苏轼和钱勰是多年好友挚交。东坡生性洒脱,喜好雅谑。

苏东坡常常对老友钱勰说喜欢乡野生活。一碗米饭、一碟萝卜、一个菜汤,便已清爽可口,口腹之欲已足也。

一日,东坡忽然收到一张请帖,上有留言“将以三白待客”。署名为钱勰,老友要邀自己赴饭局,他自是非常高兴。心想:“以三白待客”,莫非穆父弄到有名的“太湖三白”(即翘嘴白鱼、白虾、银鱼),那可真是难得的美味啊!

苏轼兴致勃勃来到钱家,只见桌上赫然三件白色之物:一碗白米饭,一盘白萝卜,一碗清汤。东坡恍然大悟,这是钱勰在戏弄自己,也是雅谑。

东坡决定要回敬老友。他也发请帖给钱勰道:说其吃“三毛餐”。钱勰很好奇,“三毛餐”是何物?准时赴宴,进得苏府一瞧,桌上空空无物!可东坡这边一本正经地请钱勰上座。可过了许久,仍不见一碟菜。饥肠辘辘的钱勰只得说:东坡兄,快点上饭菜吧,我早已饥肠辘辘了!

东坡却笑眯眯地说:穆父啊,可以吃了啊,这就是“三毛餐”啊!

钱勰是一头雾水,东坡又说:“三毛餐”就是毛米饭、毛萝卜、毛菜汤呀!东坡口中的“毛”不读mò,该读作méi,即“没”。“三毛餐”就是“三无餐”。钱勰明白,苏轼又在恶作剧了。

当然,豪爽的苏东坡并不会让好友饿肚子,随后,一桌佳肴上桌,二人大快朵颐,尽兴而罢。

这是两人曾经的生活瞬间,但是此时,他们已经三年未见了:

岁月如流,杭州重聚已经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你我南北东西,各自奔忙,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我与穆父你分别虽久,但情谊依旧,相逢之时,你的笑容如春天般温暖。我知道,无论身处何境,你我二人始终初心不改,淡泊明志,纵然宦海沉浮、身世飘零,我和你惺惺相惜,刚才见面,又当离别……真是心中无限惆怅,送你离开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过不要愁苦,且饮尽杯中之酒,人生如逆流而上的旅程,你我不过是这条路上的行人,此去山高水长,保重万千,一定还有重逢之日。

这首词带有典型的苏轼风格:豪放豁达、超然洒脱,每逢失意,仍能闲雅自适,面对悲苦。

(二)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www.zuozong.com)

【作品选注】

(1)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2)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3)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4)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5)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6)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品悟赏析】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入宫不到两年后,便被赐金放还,匆匆结束了他为官生涯。行至洛阳,和杜甫相遇,二人诗歌相和,感情深厚。一个是才高八斗的诗仙,一个是悲天悯人的诗圣。两位绝顶高手惺惺相惜。难怪闻一多先生说,这是如同太阳和月亮般的相遇。两人携手北上,游历山川,在宋州又和诗人高适相逢。三人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这期间,杜甫一共写了二十首诗怀念李白,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或天宝六载(747年)春。

首联,就写太白你的诗啊,没有人匹敌,真是才思敏捷,飘逸绝尘,天下无双,卓尔不群;很难想象这出自稳重内敛的杜子美之手,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可在这里,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文人可以对另一个文人给予至高无上的肯定和歌颂。

颔联,列举了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和鲍照。庾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两句是说李白的诗如庾信那么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清新和俊逸也确实是李白诗歌的风格特征。

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是借景写情。杜甫此时在渭北,李白在江东,这其实是互文的手法,此刻,杜甫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而李白也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杜甫。杜甫遥望南国云翳,李白翘首北方春树,离别相思之意跃然纸上。李白站在杜甫的回忆里,永远是那个潇洒的天外飞仙。李白给杜甫的是一如既往的“清新俊逸”,是苍茫暮色中依然飘逸洁白的云,这朵云该是给了杜甫多少留恋和向往吧?而杜甫留给李白的印象,是不是一棵扎根于大地的春天里茂盛生长的绿树呢?他朴质温厚努力壮大亦长久的守望。

尾联,“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一个“重”字,道尽杜甫的不舍和期盼。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饮酒论文?一个诘问的语气,把期望重逢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字里行间回荡着杜甫无尽的情思。

懂得,是一种愿意分享和悦纳的心境。杜甫懂得李白,所以能感同身受。因为懂得,人与人之间,犹如星与星之间,不是彼此妨碍,而是互相照耀。

(三)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品选注】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

(2)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品悟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话别,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也就是成为诗歌吟咏的一个永恒主题。

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俊朗飘逸,清新自然,不落俗套。

朋友要离开了,李白送至城外,仍难离舍,两人并肩缓辔。极目远眺,远处,山峦青翠,横亘城北,流水潺潺,绕城而过,仿佛也在送别他。

珍重两个字最终还是要说出口的,两人驻足下马,揖手作别。李白满怀深情,道:“此一去,不知重逢之日,你就要像孤蓬那样随风飘去万里之外了。一切安好!”

此刻,天际一抹白云略过,就好像你的踪迹一样,飘然不定;远处,夕阳西下,好像比平时缓慢了许多,时光啊,你是否也不愿意他这么快离开!

此情此景,如同《千与千寻》里的那列小火车,人生也是有去无回,这样不断告别又不断遇见,然后慢慢变得勇敢坚强的旅程,就叫做成长吧。成长中,有孤独悲伤,更多的是温柔和希望。“就此告别吧,水上的列车就快到站。开往未来的路上,没有人会再回返。说声再见吧就算留恋也不要回头看。在那大海的彼端,一定有空濛的彼岸。做最温柔的梦,盛满世间行色匆匆。”

最终还是要分别,两人上马告别,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站在原地,目视远方,望着渐渐消逝在暮霭之中的友人的身影。这也正是这首诗歌的清新绝妙之处,浮云、落日、马、友人,这些意象都在表达着互相的不舍,意味悠长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