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精神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以人为本,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之本,这种人本的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体现比较突出,从孔子的“仁爱”到孟子的“仁政”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精神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首先体现在可歌可泣的生死以之、甘赴国难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中。尤其在一些英勇报国、有远大政治抱负和理想的诗人身上得到了愈加鲜明的体现。如曹植、李白、杜甫、王昌龄、岑参、刘禹锡、李贺到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秋瑾等诗人的身上,都洋溢着这种热情。
第二,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还体现在伦理关系中。先秦时期的《诗经》就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人类情感成为古代文学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有吟咏性情的抒情传统,它展示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感性世界,透露出中国文化关注人本身的人文情怀,是古代文学里中国精神的重要部分。(www.zuozong.com)
第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并且进一步把“仁爱”思想推广到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提出了“爱物”观念。这就是《易传》所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应该效法大地有容乃大的品德,以仁爱之心、以宽厚仁德、以包容涵养,去爱护宇宙万物。这种大爱和博爱的思想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得到了深刻体现。它展示出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气度和胸怀,也是华夏文明一脉未断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