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亭集序
冯承素摹本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永和九年三月江南,正值“草长莺飞”的季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按照当时的风俗,人们都要到水塘边系由以消除不祥,这叫“修禊”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携家人及子侄辈,同朋友相约、齐聚,玩“流觞曲水”游戏,大家放酒杯中,羽觞随水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即饮酒赋诗。这可能是东晋名士中最富文学意味的一次雅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面对春光烟景,大家开怀畅饮,放喉歌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留下了精美的诗集——《兰亭集》,作为雅集发起人王羲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来为诗集作序的任务。
相传当年的兰亭集会可能是一场秘密的军事会议,王羲之是东晋的军事将领,参加兰亭聚会王羲之时任右将军。兰亭聚会的时间为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当时正是东晋处于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内部有张遇反叛,而外部有前秦对东晋虎视眈眈,在王羲之管辖的地区更是旱灾连连,在这样的情况下,忧心国家的王羲之怎么还会有心思吟诗作乐呢?并且当时参加这次聚会的人也十分蹊跷,算上王羲之参加兰亭集会的一共有42个人,在这42个人里面,其中有22个人都是军方的人,里面更有3人是属于前线的军人,而他们肯定不会为了前来吟诗而擅离职守,那让他们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兰亭集会,肯定是有别的原因。而东晋自从建立以来,一直都想要北伐兴复国家,在兰亭聚会的一年前,东晋曾经率领五洲共7万的驻军北伐,而在这种紧要的关头下,王羲之组织的这次聚会,很有可能就是在商讨北伐的军事事宜。而在这个会议结束几个月之后,东晋就开始派出士兵去攻打洛阳,开始了北伐的序幕。所以说在1600多年前的那次兰亭集会中,他们表面上是饮酒,赋诗作乐,但是私底下的真正目的可能就是进行军事会议。由此可见《兰亭集序》可能是为了掩人耳目,再加上王羲之确实也对这场战争有自己的思考,在讨论期间肯定也有感而发,和那些将领一样,把自己心中的抱负和对国家的感情,用吟诗的方式抒发了出来,最后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兰亭集会和《兰亭集序》。这绝对是一篇立意深刻,文辞优美的著名散文。写环境、叙友情、谈感慨、悟生死,都是其中重要内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人生赖宇宙运转而运转。看山,千岩竞秀,听水,万壑争流。清风使他沉醉于朦胧,鸟鸣使他留恋于幽深。山风牵衣,使他恍惚生命的短暂,由此使他浮想联翩……从自然界到人类万物,他想到了快乐与悲伤,想到人的命运与生死,更想到后人如何看待他们……情思、哲思、文思激荡,有如春潮拍案卷起千堆雪。于是他大笔一挥,一气呵成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
文妙,字更妙!一篇三百多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每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各具独特风韵。重字之多,都别出心裁,自成妙韵,如:“事、为、以、所、欣、仰、共、畅、不、今、揽、怀、兴、后”等异字异构,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这件书法作品流露出的活泼趣味,尽在字里行间,给人以流畅回环,参差错落之美,显示出了飘逸不凡的气质。
然而经典的诞生往往就在瞬息之间,它凝聚了作者半生的功力,贯通了前世与后世的文化血脉,让历史的瞬间成为永恒。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墨迹只是唐人的临摹本,原作早已随唐太宗入昭陵沉睡了,留给后世的却是一个永远的想象。
虞世南摹本
褚遂良摹本
欧阳询《定武本》
(二)鸭头丸帖
唐代摹本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献之高标自持,风流清立,属于当时的高门名士,同时也是王门书法派系的中坚人物。他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由他的父亲王羲之教导。
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他握笔姿势不错,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的字已经不错了。于是他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献之又问五年总可以了吧。母亲仍旧是摇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王羲之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用完,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用完了三缸水。他自认为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只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又将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后感慨道:“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献之一看,母亲指的正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献之感到十分羞愧,于是他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鸭头丸帖》行书纵26.1厘米,横26.9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幅作品是唐代摹本
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行书精品。
唐张怀瓘对他这种“神骏”的行草书风倍为尊崇,认为这也是行草书法的范式,即个人情性超越法度之上,神采存乎笔墨之外,感性情感的抒发超乎理性思维的控制。这也恰恰是王献之对行草书法的贡献。由于唐太宗对王献之书法的抨击,致使王献之书法存世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刻帖和摹本的数量均远远不如王羲之。
王献之一生钟情于书法,其书法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楷、行、草等诸体兼善,尤以草书见长,在王羲之、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加强外拓用笔,笔势外展,字与字上下相连属,气息则隔行不断,所谓“一笔书”,从而形成了丰润妍美、散朗多姿的新风尚,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为“二王”。
(三)祭侄文稿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是唐代的大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初学褚遂良、二王,后又师从草圣张旭,学其笔法,吸众人所长,一改初唐风范,自成一体。
相传一次张旭对他说:“我学书法开始不得其门,一天和友人到江边散步,看到银白色的沙滩在眼前延伸,就勾起了书写的欲望,可是没带笔,怎么办?正好随身带了一把锥子,就用它在沙上写起了字,锥子画入沙中,字很快就被掩埋了大半,只留下一些痕迹,我忽然悟出了写字的方法:书法就如同画沙,关键在一个“藏”字啊!有了“藏”字,字才能沉着凝重,才能力透纸背。”
颜真卿对老师的启迪心领神会,毕生以藏为书法准则。发明了“藏头护尾”的颜家书风,他的作品端庄秀丽、气势磅礴、遒劲有力,被称为“颜体”。
颜真卿字体端庄雄伟,方正平稳,坚韧厚实,骨力藏中,外柔内刚,不露锋芒,气势博大,相传这位刚直不阿的儒家学者,忠臣,在一场动乱中为说服叛逃敌人,孤身前往被俘,临危不惧,以身殉节。官场氤氲中诞生的颜体,其中登峰造极的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字字泣血的“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颜真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巨大悲痛心境里写的。唐代安禄山叛乱,敌军劝降,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不从,敌军便当着颜杲卿的面把他的儿子颜季明的头砍下来。他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断头,颜杲卿依然坚守着忠诚,破口大骂,誓死不降。敌军没办法,只能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这就是后代文天祥正气歌里所说到的“为颜常山舌”典故的由来。
一年以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人们才在废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头颅。面对着他的头颅,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
为什么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然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中每个字都融入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
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www.zuozong.com)
《祭侄文稿》篇首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为什么将“从父”两个字涂掉,改成“第十三叔”?要知道,我们往往脱口而出的话,才是我们的真话,后面涂改的部分,是我们想要更庄重的修饰。你可以看到颜真卿脱口而出的话是“从父”。
可见,他非常疼爱他的这个侄子,虽然在古代,“从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从字面上,从父的感觉比叔叔要亲近得多。在颜真卿眼里,这个侄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他在后面也讲到,在他们下一辈中,最有才华人品最好的就是颜季明,他特别心疼这个侄子。
《祭侄文稿》第8-13行
从第八行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动。
《祭侄文稿》第14-18行
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对亲人的哀伤,百感交集,一齐迸发于胸间。这说明了颜真卿写此稿时的唯一原则就是一任感情的倾泻,而不复较其书体是真,是行,是草,因而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充满了对安禄山叛军的刻骨仇恨和对贤侄、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呜呼哀哉,尚飨”文末情感达到极致
后文转到对侄儿的抚念与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颜真卿仿佛进入情感的旋涡之中,笔势连绵,有如老泪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愤痛心之情达到了极点,情感终于挣脱了法度的束缚,笔下几乎“书不成字”了,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血浓于水的亲情,穿越千年从未改,如果你也曾体会过类似的痛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读懂颜真卿情到浓处方为真了。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团练副使,这一年他四十五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集儒释道众家思想于一身,诗词、文、绘画、书法、美食等无一不精,生性旷达洒脱。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被贬黄州,自然是郁郁不得志,加之生活上穷愁潦倒,他将情感寄托在这幅书法作品中,书法不仅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更重要的是书法情感、品性、追求的再现。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这幅书帖的内容是一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说:我到黄州,已过了三个寒食节了。这个开头起的非常直白平实,笔锋丝毫没有凌厉之感,显得柔和自在,仿佛是随意之作,然而这丝毫不妨碍书帖的伟大。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年年岁岁到了寒食就意味着春天也要过完了,真令人惋惜。他重复用了两个“春”字,可见苏轼很爱惜这春光。今年雨下得特别多,阴历三四月就像秋天一样非常萧瑟阴郁。其实阴郁的不只是天气,更是他的内心。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躺在床上看到那株海棠,花瓣掉落,被泥土弄脏了。其实就像乌台诗案前的苏轼,他的前半生是绚丽的,如同盛开的海棠,但是被抓进牢狱,被贬谪黄州,自己就像落入泥土那样卑微!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之前不服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可是坐牢生了一场病后,头发竟然都白了。我们看到在“病”之前点了四个点,表示他写错了一个字,并且明明白白告诉面前的观赏者,这就是中国“行草”很特殊的魅力,行云流水,随意任性,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及时写错了再改,而且明明白白告诉你。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语言还是明白如话,这是苏轼的行文风格,不喜用艰涩难懂的典故,这才是性情之人。雨一直下,雨要涨到屋里来了,家好像一个渔船,荡漾在一片水雾中。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可能是有点饿了,到厨房找点东西吃,因为是寒食节,不能吃热的东西,只能是冷菜冷饭,就如同这个天气和心情一样。空庖、寒菜、破灶、湿苇,好像一切都很冷。忽然看见一只乌鸦叼了一张烧剩的纸钱的纸灰飞过去,真是触目惊心。写到“乌衔纸”三个字的时候,笔锋完全变了,一改柔和和敦厚,变得锋利起来。这是坟墓,是凄凉,是不甘?也许都有。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苏轼父亲的坟冢在四川眉山,清明也回不去,无法尽人子孝道。是否我可以学一学阮籍,走到没路的地方大哭一场,但是此时,我也心如死灰,连哭的情绪都没有了,真是无限凄凉。
书法审美中最高的境界是自然而然,毫无矫揉造作,重要的是心境,整篇书法几乎没有锋芒毕露的而感觉,看起来柔软含蓄,但是这其中隐藏着苏轼刚硬的韧性。通篇一气呵成,便随着自己情绪心境的变化,起伏跌宕人书合一,
这篇书法以“右黄州寒食二首”结束,连落款都没有,苏轼自此之后的人生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可是苏轼的内心能量太大,他把每一次苦难都当作很快乐的得到,即使在儋州那个让自己九死一生的荒蛮之地,仍然活得很开阔。东坡给一千年后的现代人也树立了一个如何对待苦难的典范和标榜!
(五)肚痛贴
《肚痛帖》为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
李白是唐朝的标志性人物,其诗歌曾被唐文宗下诏御封为大唐“三绝”之一,那另外两绝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绝技能和李白的诗相提并论呢?张旭草书和裴旻剑舞。
张旭活跃在开元年间,张旭的草书被称作狂草,到底有多狂多草呢?唐代李颀曾经形容张旭: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原来和李白一样,张旭也喜欢饮酒,没有酒就没有好字。不过,这个“太湖精”喝醉酒后也不是胡乱鬼画符,他写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狂草的同时,还能“不逾规矩”,张旭的草书是在将传统笔法纯熟运用的基础上,再随性赋形和畅意表现而形成的。例如他的楷书名作《郎官石柱记》,工整端方,法度雅正。张旭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楷书《郎官石柱记》
当然最能代表他性情和艺术成就的还是草书,如这幅《肚痛帖》。这是一幅有趣的书法作品,真迹已经丢失,有宋刻本,明代重刻,如今西安碑林。全帖六行30字:“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这幅作品的字形变化有极强的画面感。最开始的三个字,笔锋还算规正,说明作者这个时候肚子还没有特别疼。越往后,肚子越疼。最后简直疼到写字一顿一顿,想要到床上躺下了!从第四字开始,每行尽是一笔到底,一气呵成,映带相连,越往后越癫狂,草书所能表达的情境在这里已经发挥到极致了。
这篇因肚子痛而写成的作品竟然被中国人奉为临摹的神品,因为它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率性而为,随心而动。当然这种看似随意的书法是需要极致的勤奋、极高的技巧和那时那刻稍纵即逝的灵感共同创造的。这也许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