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王争罍
西汉文帝的爱子梁孝王刘武是一位著名的古物收藏家,他收藏有许多古物,其中以一件青铜罍最为珍贵。他临死前立下遗嘱:此罍价值万金,要好好收藏,切勿给予别人。刘武的儿子刘买继位后谨记遗训,保管好青铜罍。
刘买去世后,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为梁平王。平王王后知府库中有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青铜罍,心生贪念,想要得到。这时李太后(刘武之妻)还健在,对王后说:先王有遗命,不准把罍给任何人,其他物品,即使价值千万,都任你挑选。然而,梁平王很宠爱王后,不听祖母李太后的劝阻,到府库取出青铜罍,送给了王后,祖母李太后大怒。梁平王和王后因此怨恨李太后,对她很不孝顺。
李太后死后不久,梁国有人向朝廷告发,详细说出了梁平王夫妇和祖母争罍的事情,朝中官员提议按法律废梁王为平民。皇帝给予宽大处理,削去梁国八座城市,把王后绑赴刑场斩首。
(二)欧氏铸剑
欧冶子,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曾为越王允常、楚昭王铸宝剑。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青铜名剑,冠绝华夏。
《越绝书》载:“越王允常(勾践之父)命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当他见到湛卢山(今福建松溪县)清幽树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时,就结舍于此铸剑。3年辛苦,终于铸就了锋芒盖世的湛卢之剑。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出土。该剑出土时完好如新,剑刃锐利,剑身满布菱形花纹,铸造工艺非常高超。这一考古发现给欧氏铸剑的记载提供了一个近似的实物。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时人誉为“天下第一剑”,亦不为过。
(三)问鼎中原
传说夏禹铸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www.zuozong.com)
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立商。商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建立了周朝。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楚庄王见了周的大臣王孙满便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贡献铜材,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不可过问。”楚庄王知道自己还没有灭周的资本,无话可说便带兵回国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四)潘达于与青铜国宝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
抗日战争爆发时,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保护人是潘达于。为了防止珍藏的青铜器出现不测,潘达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埋在自己居住的庭院里。刚刚掩藏好文物,日本侵略者就占领了苏州。日军司令得知潘家珍藏着文物,派兵去潘宅一遍遍搜查也没有找到宝物,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躲过了这场劫难。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地面塌陷。潘达于和家人秘密挖开大坑,把大盂鼎、大克鼎重新掩埋。就这样,大盂鼎、大克鼎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苏州、上海相继解放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潘达于认识到,两只宝鼎交给人民政府才能妥善保护好它们。在征得了家人同意后,潘达于主动写信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要求捐献大盂鼎、大克鼎。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举行隆重的潘氏捐献盂克两鼎授奖典礼,向潘达于颁发了文化部褒奖状。褒奖状写道:“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战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献鼎之后,潘达于又在50至60年代分批向国家捐献了大批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如今大多都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
潘达于把价值连城的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自己和家人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伟大女性的名字,永远与大盂鼎和大克鼎连在一起,世代传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