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出行方式:步行、车马、舟船

古代出行方式:步行、车马、舟船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出行方式主要包含步行、车马、肩舆、舟船等。在他人面前趋,也就是紧走几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萧何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允许入朝不趋的。用马驾车,从文献上看,常见的是驾四马,当然驾三马、驾两马也有,驾四马叫驷,驾三马叫骖,驾两马叫骈。自唐代开始,渐渐成为贵族出行乘坐的工具。交通有着鲜明的地域性,俗话说“南船北马”,意思是南方人出行主要用船,北方人主要骑马。

古代出行方式:步行、车马、舟船

古代出行方式主要包含步行、车马、肩舆、舟船等。

古人对走路的动作分辨得很细,《释名》云:“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趋”。在他人面前趋,也就是紧走几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在君王面前,趋是不可少的。如果谁被批准免去这一礼节,那就是非常显赫的荣耀。如萧何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允许入朝不趋的。除了趋之外,古代对步行还有一些规定,如《礼记·曲礼》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入临(进门凭吊死者)不翔(大摇大摆地走)”等说法。

车马是中国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主要有马车和牛车。王室富贾多使用马车,其所拥有的马车,车辆制作考究,装饰华美,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用马驾车,从文献上看,常见的是驾四马,当然驾三马、驾两马也有,驾四马叫驷,驾三马叫骖,驾两马叫骈。因为古代以四马为常,所以古人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马。《论语·季氏》说“齐景公有马千驷”,不只是说他有四千匹马,还意味着他有一千辆车。牛车也是自古就有的,《周易·系辞下》云:“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牛车多用于载物。在马车受重视的时代,牛车被认为是低贱的。但在魏晋以后坐牛车变得时髦起来,这既与江南地区少马多牛有关系,也与当时的士族崇尚黄老之学、追求恬淡清闲的生活有关。

肩舆就是今天所说的轿子、滑竿,原为上山时所用,作为交通工具的时代较晚,开始也不普遍。自唐代开始,渐渐成为贵族出行乘坐的工具。跟肩舆相似的还有腰舆,肩舆是二人或多人前后上肩抬。腰舆不上肩,两人前后用手抬。腰舆较矮,因高仅及腰而得名。(www.zuozong.com)

古代水行的主要工具是木质的舟船,最原始的渡水工具应该是天然具有浮力的东西,如葫芦树木等。《庄子·逍遥游》载“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瓠就是葫芦,几个联在一起就可以渡河过水了。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就是今天的筏,用几根树木或竹子用绳子绑好即成。独木舟问世后,才算是真正出现了船。《周易·系辞下》中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也就是将木头挖空做成舟,切削木头做成桨。商周时期,木板船开始出现,至汉代制造了楼船,唐宋时发明了轮浆,明代制造出宝船。

交通有着鲜明的地域性,俗话说“南船北马”,意思是南方人出行主要用船,北方人主要骑马。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云贵高原的马帮,有沙漠中的驼队,有黄河上的羊皮筏,有长江的竹筏。大家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民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