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王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商议两国的修好事宜。
渑池相会之事令赵王十分担心。秦国历来是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家,赵王担心此次若去赴约,会像昔日楚怀王那样被秦国扣留,最后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因此,赵王不得不慎重考虑此事。
赵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一来,秦国此时是主动言和,断然不会在渑池之会上妄动刀兵,招致赵国的嫉恨;二来,赵国只要做好准备,军事上加强防御,政治上加强统战,就处于有备无患的境地。
朝中很多大臣也看清了这一点,遂有人向赵王进言道:“秦王约您相会渑池,大王去,则可保国威不失;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弱小而胆怯。还是去好。”蔺相如也请命于赵王,请求与他一同相会秦王。文武众臣皆建议赵王前行,赵王自然不好再犹豫。
等到赵王和蔺相如走到赵国边境,赵王又担心起来:如果秦军趁机进攻赵国,而赵国又群龙无首,如何是好?
送行的廉颇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遂向赵王进言道:“此次大王去渑池,据臣下估计,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渑池会议的时间,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若大王三十天后仍未返回,还请允许臣等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也避免赵国因群龙无首而生乱事的危险。”
赵王听闻,深感有理,所以他命令廉颇做好准备,主持好赵国的军事,防止秦军的攻击。于是,廉颇就此驻守在赵国边境,同时命令赵国其他地方的军队迅速来援,共同守卫赵国的门户。此外,廉颇还建议,派遣数千士兵随行,同时派遣军队在渑池三十里之外驻扎,以防赵王遭遇不测。然而,究竟派遣何人率领那数千士兵,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候,赵王之弟,平原君赵胜提出,可以选赵奢为将。
赵国正值用人之际,赵王听从了平原君的举荐,任命赵奢为中军大夫,领五千精兵随同赵王、蔺相如等人,共同赴渑池之约。
及至渑池,秦王作为本次秦赵两国君王相会的东道主,自然是热情非凡,特别是赵王初到时,秦王还以国礼接待他,这让赵王不禁在心里泛起嘀咕,不知秦王是何意。(www.zuozong.com)
蔺相如看得清楚,秦王虽然在表面上对赵国以礼相待,但是在骨子里,却透着对赵国的一种蔑视。此时的秦国对赵国不过是表面敷衍,秦王之所以主动与赵国请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赵王听完蔺相如的分析,如醍醐灌顶,在与秦王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之时,心中不免生出警惕之意。
这时秦王对赵王说道:“本王听说,赵王您喜欢弹瑟,恰好本王这里有瑟,赵王何不弹奏一曲,以助酒兴?”赵王闻言,面有难色,因为赵王若为秦王弹奏,就代表着赵王自认地位低于秦王,这岂不是自取其辱?可如果不从,则会落人口实,说赵王无理在先。
无奈之下,赵王只好整整衣冠,走到宴会中间,随意弹了一曲。可是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竟让侍从史官上前,在秦国史书上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赵王为秦王弹瑟一曲。
蔺相如见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一曲,如天籁之音,然而,瑟声虽好,却苦于无人应和。赵王听说秦王您亦擅长击缶,恰好这里有个缶,还请秦王不要吝啬,击缶为大家助兴。我想,这里人虽众多,却只有秦王可以有资格和赵王相和。”
见秦王面露不悦之色,其大臣也生出愤怒之情,蔺相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缶端过去,献给秦王,并说道:“壮士一怒,血溅五步,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的距离,如果大王答应击缶之事,则大家相安无事,如果大王不答应,蔺相如贱命一条,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自然不高兴,却也别无他法,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见状,遂叫来赵国的侍从史官,让他在赵国的史书上,记上厚重的一笔: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于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秦王欣然从之。
秦王见此,心中郁闷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