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球化,当前的社会转型是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国外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者的矛盾汇聚点,也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西方后工业文明三者冲撞形成的特殊矛盾聚焦处。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完成了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人性结构的变迁,使人们成为摆脱人身依附和羁绊的自主独立的新人。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的经济体制,当时物质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人们文化素质又相对落后,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主要是国有企业的生产、分配过程进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基本上保证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房住、人人有饭吃,生活上极具稳定感。这种“家长式”经济管理体制当时对保障大部分人员的正常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却也使人们形成了以单位为中心,产生了对组织、权威、群体的绝对忍让、顺从、依赖心理,人们思想封闭,缺乏主动进取精神,“等、靠、要”成了一种普遍的计划经济人格特征。由于每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这种封闭性人格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通过产权所有关系、价值交换关系、供求关系、竞争关系、契约关系,去解决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秩序的经济运作方式。贯彻自由、平等、正义、理性、公平交易与诚实服务等原则,是确保与促进市场经济健全和有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体制以价值规律为杠杆,促进各种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激发劳动主体的竞争热情,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最终起到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功能。因而,它对市场经济个体人格特征的要求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凸显和个性的自由张扬。(www.zuozong.com)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一直处在“大一统”的道德价值体系之中。这种以绝对性、统一性、强制性为特征的道德价值外在地约束着人们的观念、行为,规范着人们的欲望,因而人们保持自己的人格追求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多元化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多样化,统一的道德价值准则受到挑战,社会对人的约束日益放松,而人内心的欲望却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以“效益原则”为基本精神的市场经济,承认人的物质利益需要的正当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人价值追求的功利化或物质化,它使人们过于迷恋对金钱等物质的追求、占有和享受,忽视精神需求和信仰,而把金钱和财富的拥有量作为衡量社会地位、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志。加入自由平等的市场竞争,正确协调贡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精神与物质等的关系,追求个人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应该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人现代人格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