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正月,被困河南的十三家起义军首领在河南荥阳开了会,共商破敌之计。不少首领都提出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其实就是各自逃命去。这时,其中一家首领张献忠大怒,呵斥:“胆小之辈!”
这时,高迎祥的手下李自成力排众议,指出:“一人尚且拼命,何况十万之众呢!官兵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应该分兵,各定攻打方向,成败利钝,就听天命了。”各路首领都纷纷说“好”。
接着李自成又建议各路起义军应分成几路,根据各路的特长与实力,选择突围方向,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围剿。所攻取的城池财物大家平分。没有比这更高明的意见了,大家都表示同意。之后,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直取凤阳。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是明朝的中都,但是根本没什么防守。农民军出击凤阳,就是要打击明朝的气焰。高迎祥、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十天,就打下了凤阳,明廷上下大为震惊。
这时,李自成向张献忠索求监守皇陵善于鼓吹的小太监,张献忠不给。李自成大怒,与高迎祥西走他乡,重新进入陕西。张献忠独自东下安徽。
被挖了祖坟的崇祯真的急眼了,明军疯狂进击,农民军接连战败。而李自成手下最能打仗的兄弟,居然勾搭上他的第二任老婆,投降了明军,并带领明军来袭击他。
由于在车厢峡与凤阳之战中出了名,洪承畴亲率大军追杀李自成,李自成大败,向东逃走。本来闯王高迎祥当时已成为反军中最强大的一支,装备了重甲骑兵,也多次战败,不得已与李自成一起逃出陕西,收拢散兵,发现主力已被打垮,只有稀稀拉拉的部队,根本无法与明军正面对抗,准备东去与张献忠会合。双方约定共击洛阳。
洛阳曾是多朝古都,位置重要,粮草屯集。明军当然不可能让流民军得到如此重镇。最终,流民军战事不利,不得不分开逃走。高迎祥、李自成在退军的路上,再次被明军袭击,大败而走。
陕西、河南无法立足,高迎祥、李自成就带领部队进入安徽,结果在安徽也没有取得进展,虽然攻占了一些小的县城,但大一点的地方都无法攻下,更被明军前堵后追,损失了不少人马。两人曾经组织一次与明军的决战,但在明军严密的部署与强大的骑兵攻击之下,流民军几无还手之力,战死的流民军士兵尸体阻塞河道,河水为之断流。(www.zuozong.com)
高迎祥、李自成不得已带领流民军再次逃窜,明军又很快围了上来,战事毫无悬念地结束了,高迎祥、李自成的精锐被屠杀殆尽。两人只得带领少量人马,分开逃回起事的老地方——陕西。
在这里,李自成招募了不少人马,势力再起。他想东渡黄河,但山西方面派了重兵防守,只得向西攻打自己的家乡米脂。然而香火之情控制了他,他制止了急躁的队伍,向知县喊话:“这是我的故乡,不要虐待我的父老!”还给知县留下黄金,叫他修建文庙。
李自成将要袭击榆林,正渡黄河的时候,河水暴涨,不少流民军魂归水底。李自成见此惨象,决定改道。
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击败活捉,押解到北京后被凌迟处死。高迎祥的战败,在流民军中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的军队是流民军最强悍的一支,眼见他的下场,很多流民军首领就投降了明军。但李自成却要战斗到底,原先高迎祥的部队也加入他的麾下,并将“闯王”的名号冠到他的头上。
李自成成了李闯王,成了流民军中实力较强的一支,成了崇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对手。
李自成坚持战斗到底,原先高迎祥的部队也加入他的麾下,并将“闯王”的名号冠到他的头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