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他七岁时,有个和尚对他的相貌气度很感惊讶,说:“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救时宰相。”他小时候非常聪明,书读得好,又有远大的志向,崇拜一身正气的文天祥,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斋里。永乐年间,于谦考中了进士,由于他清正无畏,皇上提拔他做了御史。
于谦在朝上发言时,声音洪亮,言辞流畅,有理有据,很有气势,皇帝十分欣赏。于谦的上司是个严厉的人,对下属不苟言笑,唯独对于谦很例外,因为他认为于谦的才能远远超过自己,所以每次对于谦都客客气气的。后来于谦跟随皇帝讨伐叛乱,叛臣最终出城投降,此时需要一个人代表皇帝前去批责他的罪过,宣示皇恩浩荡,这个人如果没有气势,就会失了天子的威严。皇帝就让于谦去完成这项差使。于谦从容上前,厉声指责叛臣的罪过,义正词严,声音如同激荡的大钟。叛臣被申斥得趴伏于地,浑身发抖,口称罪该万死。皇帝对于谦的表现非常满意。
皇上于是决定派于谦到地方历练,就派他按察江西。于谦体谅百姓疾苦,又明察秋毫,昭雪数百件冤案,轰动一时。他敢于得罪官员,上书说陕西一些官员为祸生民。皇上接到上书后,立刻就派人去逮捕那些官员。看到于谦能担大任,皇帝越级提拔,让他在兵部担任重要官职,同时兼管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车简从,四处查访,听取百姓的声音,了解哪些事务应该施行,哪些应该革除,然后马上上书提出意见。他一年中多次上奏,稍有水旱灾害,即报告皇上。于谦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当时太行山的盗贼猖獗,于谦去后,恩威并用,这些盗贼从此不敢露面。
于谦一年中多次上奏,稍有水旱灾害,即报告皇上。于谦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www.zuozong.com)
当时朝廷风气正派,于谦这种人很容易脱颖而出。首辅大臣很看重于谦,凡是于谦上报的事情,上午报上去,晚上便得到回复,从来没有过夜的。有的人觉得于谦升得太快,首辅笑着说:“我这是在为国家培养栋梁。”
后来,明英宗继位,原来的老臣们都去世了,太监王振开始掌权,朝廷的不正之风兴起了。王振仗着权势,公然向官员索取贿赂。心术不正的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时,都要给他献上白银百两。可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只是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两袖清风。”
他还特意写了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