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面临危机,但是并未使元好问内心中向往仕途的那一份激情消失。紧接着他又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这一年的科举跟往年可不太一样,皇帝为了躲避蒙古大军从都城搬走了,是在仓促中准备的一场考试,其实并未受到重视。他又落败了。但是人在倒霉到极点的时候总会转运的,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这可能也是上天可怜他吧,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终于开始转运了。
他通过这次考试遇到了自己的贵人赵秉文。赵秉文是金朝的礼部尚书。他看到元好问的诗词,才了解原来还有这么一位人才,元好问把他所写的《箕山》《元鲁县琴台》等文章拿给赵秉文让他评判,结果赵秉文看完后对元好问的文采大为赞叹。因为赵秉文的赞美,迅速使他的诗词传遍整个京师,他的名字因此也被大家所熟悉。一时间文人墨客都在讨论他的诗词,他以才华名震京师,被当时京师的人誉为“元才子”。虽然科举没有成功,但是这件事让他的仕途渐渐有了转机。不过好景不长,正当元好问想要继续留在京师施展才华的时候,蒙古的大军已经打到京师城下,他只好随着人群又一次躲避战乱去了。这时的元好问已经二十八岁了,依旧一无所有!
终于等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正式开始转运。因为这次他得到了礼部尚书赵秉文的举荐,再加上自身的真才实学科举中一举夺魁,终于步入了梦寐以求的仕途。高中后的元好问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出版社编辑。但不同的是,他是为整个国家统一编书。这是一个清贫的职业,是没有一点油水的官职,每个月只有可怜的几两碎银子。除了写写书,校对一下文献,其他时间就没有一点有用的事儿可做。这么悠闲又无实权的官职,元好问当然不满意。他是个有雄心抱负的人,他想要为国家出力,去为国家治理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于是大约做了一年官后,他就随便找个理由请求回家。朝廷也同意了,因为这样一个编书的官员在他们眼里本来就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当然也不会强烈挽留他。
元好问大约做了一年官后,就随便找个理由辞官回家了。(www.zuozong.com)
元好问虽然不在京师任职了,但他回家后也没闲着,在这期间他撰写了一部对于后世影响很大的著作,名叫《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等,对于后世研究杜甫提供了一本很好的研究文献,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本很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家赋闲期间,他的生活过得倒挺不错,没事就读读书,写写诗,小日子过得倒也自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渐渐引起了文坛的重视。随着他的文学地位不断提高,国家渐渐对他开始重视起来,又派人把他从家里请到京师上任。这次不再像以前那样给的是闲职小官,而是一个掌握实权的大官——尚书省令。元好问当然很高兴,他终于可以在朝廷中施展他的才华了。但不幸的是,还没等他施展自己的才能,金朝就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