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户行为分析可用性设计研究成果

用户行为分析可用性设计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对用户友好”,但这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为了超越“对用户友好”这一含糊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制定详细而精确的目标,包括明确的系统工程学目标和具有可测性的人因工程学对象。这些目标是提高人机界面设计水平的基本要求。这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是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表2-2Hewlett Packard的产品开发周期中的可用性分析研究

用户行为分析可用性设计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对用户友好”,但这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后来的研究发现,好的界面设计与定位于哪些用户、要完成什么任务以及用户与任务之间是什么关系都是紧密相关的,有效的界面能让用户产生成功感、主人感、胜任感、清晰感等积极的感觉,用户不应受制于计算机,而应能预知每步操作的结果。如果界面设计得足够成功,那么用户界面就好像消失了一样,从而使用户专注于工作、探索或者娱乐。要让用户毫不费力地完成任务并感觉顺畅,这需要设计者做出大量艰苦的工作。

为了超越“对用户友好”这一含糊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制定详细而精确的目标,包括明确的系统工程学目标和具有可测性的人因工程学对象。美国人因工程学设计准则的军方标准(1999)提出了如下目标:

(1)满足操作、控制和维护人员对性能的要求;

(2)将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训练时间要求都降到最低;

(3)达到人与产品结合所要求的可靠性

(4)在系统中和系统间逐步建立一种设计标准。

这些目标是提高人机界面设计水平的基本要求。而对于具体的人机问题,确定用户使用群体、明确人机任务系统,这两点是建立可用性目标和度量的基础。具备了精确且可测量的目标,才便于给设计者、评价者、购买者等人员提供参考。ISO9241标准集中讨论了可用性的目标(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可学习性(Learnability):系统的使用应该是高效的,一个用户群中的典型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使用系统操作来完成一系列任务。(www.zuozong.com)

(2)效率(Efficiency):系统完成基准任务应具有的短时间,用户掌握系统操作方法后能产生高效率。

(3)出错率(Errors):用户在完成任务时会犯错误的数量和类别。出错后可以迅速恢复和调整,进行有效的错误处理。

(4)可记忆性(Memorability):系统操作知识应当容易记忆,非频繁使用用户如果一段时间不使用,也能保证再次使用时的容易使用。记忆保持与学习时间及经常的使用都有关。

(5)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用户在使用系统时是否愉悦,对各方面主观上是否感到满意。

简单通俗地来讲,可用性指的是产品对于用户易学、高效、低出错、易记忆、使用愉快的满意程度。即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能否通过产品完成任务,效率如何,是否好用等。这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是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

在现有研究发展中,保证产品系统可用性的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技术包括很多[3],见表2-2。

表2-2 Hewlett Packard的产品开发周期中的可用性分析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