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汽车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汽车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产品设计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一个来得较晚的概念。机器的操作不便促使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们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及“对用户友好”的理念,并且以认知科学为基础,改进人机界面。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中,用户是设计成功与否的最终评价者。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汽车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是一个来得较晚的概念。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工具的制造者往往不是操作者,他们为提高生产效率,把机器作为工具为目的,以机器功能作为设计中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功能主义及功能论的设计方法要求首先设计产品的功能,然后根据剩下的条件补充一个外部的操作部分。这样的设计使得形式追随功能,操作界面追随功能,迫使操作者必须遵循机器的行为方式、速度、强度,人成为了机器的一个附件,这是“以机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导致了长期的劳资矛盾、产品安全事故、操作失误等问题。西方国家“以机器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后,机械论就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造物思想体系,它认为人也是一种机器。这种观念在设计中表现为两种特征:

(1)把人看做机器的一部分,用机器的特征与方式来模拟人的行为。

(2)把人的思维与认知方式等同于机器或计算机的推理方式,忽略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应该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机器的操作不便促使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们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及“对用户友好”的理念,并且以认知科学为基础,改进人机界面。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大学所做的研究为基础,1986年发表在他与人合著的一本书:《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人—电脑互动研究的新视角》(User-Centered System Design:New Perspectives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主张设计应将重点放于用户,使其根据现有的心理习性,自然地接受产品,而不是强迫用户重新建构一套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在1986年提出UCD概念之后,1988年诺曼又在代表作:《设计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中进一步构建了UCD的设计准则。以此,UCD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设计人机界面时把可用性作为主要依据,使产品人机界面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结合了认知心理学、人机工效学及符号学等领域的知识。在工业革命以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是人们的生活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工具被人们使用只考虑其适合人的基本操作,满足的只是基本的物质和生理需求。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人类会不断追求从生理到心理、由低到高的需求的满足。1857年,波兰人Jastrzebowski建立了“劳动学”(Ergonomics,人机学),并提出人类在获得最丰厚的回报同时付出的劳动要求最小。20世纪20年代以后,德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始从人的生理尺度来研究人机关系。而20世纪50年代后,人机学在英、美等国成为了一门学科,也称为人机工程学或人机工效学。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出现以来,由于计算机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工具,其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以及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使人们开始研究用户操作计算机时的认知与思维特性、记忆、储存及行动特性,其主要目的是减轻计算机操作用户的思维负担,减少学习操作的时间,降低出错率,等等。(www.zuozong.com)

其次,随着人们对人机交互的关注及对操作者满意度要求的提高,人机界面设计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设计师为了使机器适合人的生理特性,提高效率,发展了人机学(Ergonomics),后来又逐渐发现了人机交互中许多人、机器不相适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用户认知、思维动作习惯与机器的特性相悖,于是研究者提出了“人机界面”(Man-machine Interface)概念。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及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协调问题越发突出,操作者的学习和使用难度越来越高,为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人机界面设计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再次,对于人机界面的评价主要以用户操作的心理期待作为标准。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用户访谈,了解用户操作及思维特性,用户操作期待成为人机界面设计的通用标准。对于具体的产品硬件与软件,建立具体的评价体系与实验方法,总的来讲,提出了把可用性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ISO9241-11国际标准对可用性作了如下定义[1] [2]: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iaction)。简单来说,可用性指的是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其有效、高效、易学、易记忆、出错少及令人满意的程度,用户能否通过产品实现功能、完成任务,绩效如何,使用感受怎样,即用户操作的心理期待,这也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核心。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中,用户是设计成功与否的最终评价者。产品只有得到用户的认可,才能体现产品的设计价值及吸引消费者购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开发人员需要在研发的不同阶段有效地进行深入、细致、准确的用户调查和研究,避免以设计师自己的观点代替用户的观点,时刻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