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出纵横家“盖出于行人之官”,而且将纵横家列为“诸子十家”之一。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纵横家这一问题,学者们却颇有争议。例如胡适就以否认班固“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的说法为突破口否认纵横家的存在:“如云纵横之术出于行人之官,不知行人自是行人,纵横自是纵横;一是官守,一为政术,二者岂相为渊源耶”[3]。章学诚认为只有战国时期存在纵横家:“纵横者,词说之总名也。苏秦合六国为纵,张仪为秦散六国为横,同术而异用,所以为战国事也。既无战国,则无纵横矣”[4]。唐兰则认为战国之后仍存在纵横家:“汉初,长短纵横之术还盛行”[5]。对此问题的争议历来颇多,兹不赘述。其实,上述争议基本上属于无谓的争议。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对“纵横”与“纵横家”这两个词的内涵的理解不甚通达。
1.纵横家非学术派别
在先秦文献中,“家”这个词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两种:其一是指人,如《庄子·则阳》篇:“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又如《韩非子·定法》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很明显,上文中的“家”所指的对象分别就是季真、接子以及申不害、公孙鞅。其二是指学术派别,如《庄子·天下》篇:“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又如《荀子·解蔽》篇:“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此二处中的“家”无疑指的是学术派别。“家”的这两种含义在《汉书·艺文志》里同样存在。如班固在介绍“纵横家”时,先概括其基本情况:“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紧接着指出其渊源:“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这里的“十二家”,很明显意为十二个人;而“从横家者流”,则意为纵横学派。当然,《汉书·艺文志》介绍儒家等其他九家时所用的“家”字,也是同样的两种含义。
然而,《汉书·艺文志》的上述表达却潜藏着一个内在的矛盾,即所谓的纵横学派事实上是无法与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和墨家相提并论的,因为这六大学派一般都有明确的“形而上”的思想主张作理论支撑,纵横学派则根本没有。而作为一个学派,如果没有明确的“形而上”的思想主张作理论支撑,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与此类似,班固所谓的杂家、农家和小说家也有同样的问题。这样一来,班固划分“诸子十家”所采取的标准就不是相同的标准。班固应该感觉到了这一内在矛盾,所以他在总结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时,不像总结儒家等六家那样详细介绍其思想主张,只是大而化之,最后更是干脆将最缺少思想理论色彩的小说家一派去掉:“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实际上,早在西汉初期,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已经论及先秦思想学派的分类问题,不过他是分为了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班固在司马谈所分的六家后面另外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原因之一在于后四家的著作中都多多少少杂有前六家的思想,这正如《汉书·艺文志》序所言:“战国从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原因之二在于后四家都多多少少地和现实政治有一定联系,与前六家同属“务为治者也”一类,所以班固将这十家一并放在《诸子略》。但是同时,班固的这种做法又在客观上造成了纵横家是一个学术派别的历史误会。为解除这一误会,我们不妨将《汉书·艺文志》“纵横家”一词中的“家”字解读为“人”,于是“纵横家”就可解读为从事纵横的人——这样的解读恐怕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www.zuozong.com)
2.纵横泛指一种重功利通权变的游说活动
“纵横”一词的本义是指地理方位,引申为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分别推行的两种政治策略,后来,“纵横”一词的内涵事实上扩大为泛指战国时期乃至战国时期之后的一种游说活动(这种活动又称之为“长短”)。如《战国策》中包括苏秦和张仪在内的众多战国策士所从事的游说活动,又如西汉的蒯通和主父偃所从事的游说活动:“蒯通者,善为长短说”(《史记·田儋列传》),“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等等。
纵横这种游说活动的基本特点就是重功利通权变。如《史记·苏秦列传》评论说:“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史记·张仪列传》评论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又如《汉书·蒯伍江息夫传》记载蒯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纵横活动之重功利通权变的特点,一方面让游说者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游说方法乃至于说词,另一方面又容易导致游说者不择手段以获得成功。这正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分析的那样:“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战国时期出现了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专门以利害关系游说各国诸侯以获取个人成功的职业说客,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政治思想主张,这种形而下的特征最终妨碍了纵横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存在资格。后来,“纵横”一词渐渐变成了重功利通权变之游说活动的代称。因此纵横非战国时代所特有,战国之后,只要是从事于这种重功利通权变性质的游说活动,皆可称之为纵横。如果我们能这样理解“纵横”与“纵横家”的内涵,那么近人有关纵横家是否存在以及何时存在等等诸多问题的争议就容易解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