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国道家学术团体的领袖人物自然是淮南王刘安。据《汉书》本传记载,刘安与一般的藩王不同,不好骄奢淫逸的生活,只是“好书,鼓琴”,喜欢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因此赢得了四方“浮辩”之徒的拥戴,“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46],“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47]。在刘安的主导下,淮南国这个成员数量相当可观的“宾客方术之士”团体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传承先秦道家之学。
淮南国道家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是“八公”以及淮南大山、小山等儒士。关于“八公”之名,高诱注《淮南子》认为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48],《史记》司马贞索隐引《淮南要略》则认为是“苏非、李尚、左吴、陈由、伍被、毛周、雷被、晋昌”[49],其中将苏飞写作苏非,田由写作陈由,毛被写作毛周。至于淮南大山、小山的情况,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云:“《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也。”[50]玩其词意,“大山”“小山”应该是刘安门客中善作辞赋的两个人的称呼,并且这两个人的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存在差异,而“八公”就分别仿造这两个人的创作特征进行创作,然后其作品“以类相从”,分门别类为“小山”类与“大山”类。
以淮南王刘安为首的淮南国道家学术团体的著作有“《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51],另外还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52]。淮南国道家学术团体最重要的著作是《淮南子》。《淮南子》是刘安与“八公”以及淮南大山、小山等众门客合作而成的产物,是淮南国道家学术团体集体智慧的结晶:“(淮南王刘安)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53]
据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汉武帝在位期间,刘安仅于建元二年来朝。建元二年,“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54],此《内篇》一般认为就是《淮南子》,因此《淮南子》成书于汉景帝时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淮南子》初名《鸿烈》,“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55];《西京杂记》亦云:“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56]。《淮南子》还出现过《刘安子》、《内书》二十一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鸿烈》等多个名称[57]。《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子》内篇有21篇,并将其列入杂家[58]。(www.zuozong.com)
《淮南子》一书直面现实,从多个角度平实、生动地深入探讨了政治、天文、地理、气候、习俗、战争以及养生等等问题,特别是如何安邦治国的问题,从而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立体化的关乎社会基本问题的思想体系。《淮南子》历来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东汉高诱云:“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59];唐代刘知几云:“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60];近人梁启超云:“《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61]。
作为淮南国道家学术团体的领袖,淮南王刘安主持并很可能亲自参与了《淮南子》的编纂工作。因此,《淮南子》既在整体上集中展示了淮南国道家之学的基本思想面貌,同时又带有刘安鲜明的个人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