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标准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标准与实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智能在中等水平以上,能保持相对镇静的情绪状态,有适应社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气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有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水准,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它是衡量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尺度,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情绪对于心理健康就像体温对于生理健康一样,是用于衡量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标准与实践

健康理学认为,大学心理健康就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他们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公认的方式去密切接触和良好适应,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任何强度的困难心理状态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有效行为去设法克服,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耐性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智能在中等水平以上,能保持相对镇静的情绪状态,有适应社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气质。因为任何人的心理健康都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无严格的界限。心理学界是在概括分析了典型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基础上得出以上概念的。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有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水准,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它是衡量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尺度,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一)认知协调,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方面。从智力测验的角度来看,智力正常的标准应当是智力商数在70以上,低于70为智力落后。我国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经过高考录取入学的,智力基本上是在中等水平以上。考察大学生的智力正常与否,关键是看他们的智力能否充分发挥效能,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二)心境平和,情绪积极稳定,情感丰富深刻

心境是一种微明、平静而持续时间很长的情绪状态。积极愉快的心境能使人朝气蓬勃,心情舒畅,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消极的心境则会使人闷闷不乐,心烦意乱,降低工作成效和生活乐趣。所谓“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就是心境的表现。心境之所以在人的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一般都是中等强度的刺激。这种刺激既容易扩散又容易集中,集中后的痕迹作用能持续一段时间,引起一种所谓痕迹性刺激,对脑的大面积皮层都起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过强或过弱的刺激都不会对人产生长期影响,唯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是一种对人的生活和工作起着较大的持续影响作用的刺激。因此,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悦的心境,排除心理压力,对生活和工作倾注极大热情。他们热爱生活,充满青春活力;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生命价值,总是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就像体温对于生理健康一样,是用于衡量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他们能够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该喜则喜,该悲则悲;喜怒有常、哀乐有节,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三)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心理学认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这个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叫作意志。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之所以十分推崇意志,就是因为它始终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克服的困难越大,人的意志也就越坚强。爱因斯坦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钢铁般的意志甚至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因为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意志。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坚强,能够坚决、勇敢、主动地去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从而实现预定目标。这种意志能够使人长期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完成艰巨任务。

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能尊重、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又独立思考,不盲目服从;能果断地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能专注于学习或其他活动,并在活动中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能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

(四)个性完整统一,积极和谐

个性主要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及能力、气质、性格等要素,个性的完整统一就是个性的各要素都得到协调、健全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高尚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有坚强的意志,较强的独立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他们勤奋学习,积极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懈地奋斗;他们能把需要动机、态度、理想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做到态度与行为相一致,不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远大目标,不为私欲而背弃良心。

(五)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www.zuozong.com)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认识自我、自我定位是人类一大难题。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摆正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需要、兴趣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特点等;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价并接纳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对于自己的那些无法弥补的不足和缺陷(如容貌、家庭背景方面)也能坦然接受,不做无谓的怨尤,做到自信、自尊、自爱、自强;他们有自知之明,既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而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也不妄自菲薄,悲观失望而甘愿放弃一切可以进取的机会。这样必然会对准现实的“跑道”,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六)善与人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既是反映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和悦纳他人的特质,也是大学生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积极的交往态度,乐于与人交往,掌握一定的交往方法和技巧,既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和善友爱、宽容尊重、关心合作,因而也能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人际关系融洽。对待他人,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总是多于仇恨、猜疑、嫉妒、厌恶等负面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个人思想、目标、行动能融入学校、班级和社会习俗,能重视团体需要,并能有效调控集体和他人所不容的欲望。他们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朋友;能不畏同情弱者;爱别人、帮助别人,也能接受别人的爱和帮助;有稳定而广泛的一般朋友,也有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与大多数人都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社会适应良好,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社会适应良好与否,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能坦然面对并接受现实,他们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怀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和愿望,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在环境不利时,既不逃避,也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而是千方百计变通各种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去适应环境,积极改造环境,使环境为自己服务。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言行基本符合社会规范。当他们发现个人的行为偏离了社会的要求时能够及时纠正,同社会要求趋向一致;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同社会要求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会放弃或修改自己的需要、愿望。在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保持个性独立的前提下,能适度压抑个人特别古怪、离奇的言行,遵从集体规范,融入集体。

(八)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性别和角色特征

心理健康的人其一般心理特点应该与其所属年龄阶段的人的共同心理特征相一致,与其性别及在不同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符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敢想敢干,勤学好问、探索创新,自由浪漫、不怕失败等;在性别特点方面,男性大学生表现应该相对主动勇敢、刚强果断、爽直大方,而女性大学生则相对温柔婉约、细致周到、富于同情心等。在角色特征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场合,正确把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属的身份,避免角色越位或错位。

(九)无心因性生理异常现象

健康的生理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没有诸如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等生理异常现象。

(十)发挥潜能,追求成功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热爱生活,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努力去获得成功,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