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壁画历史,似乎可以从岩画、洞穴壁画开始。公元前3世纪我国的战国时代就已有记载,如《韩非子》、以及汉代的司马迁的《史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都记述了一些有关岩画的资料。据统计,中国的原始岩画群遍布19个省区,100多个县(旗)。
在几十种结论当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认为岩画的图像主要用于记事以及早期文字产生的萌芽,它是人类最原始的“石壁文化”。中国南北方各地的岩画,多以猎人、弓箭、动物以及植物形象为主,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谋求生存之目的,其年代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另一些岩画与生殖、巫术等内容有关,以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隐喻繁衍、生殖方面的崇拜。这些岩画的产生,大致在新石器时代。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岩画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岩画以简单的造型语汇、简朴的形象意识,奠定了中国绘画——尤其是壁画的雏形,开始了环境装饰的先声。
早期人类认识世界、表现物质的方式,与人类童年的智力情况比较形似。如观察与表现太阳,就以圆圈及放射性光线来完成。不关心细节以及色彩的斑斓变化,而关注于结构的本质特征。这种先型语汇直接导致了中国绘画一脉相承的审美原则。
岩画对于后世壁画的重要启迪还在于造型的抽象化和符号化,这种审美共识生成岩画形象的简洁、生动、鲜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抽象之美,早期的象形文字(也有人称之为“图画文字”)由此而诞生,如山水日月、鹿马牛羊等。这种以线造型的意念规范,可以在后世各种造型艺术上看到明显的延续痕迹。
以上所述的岩画之特点,从许多遗留至今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内蒙古乌兰察布山石岩画,生动地刻画了原始猎人的狩猎场面,表现了原始人类谋求生存的斗争状态;除此之外,还有多组群舞的形象,可能是在表达收获后的愉快心情;而另一些人对着太阳膜拜,具有神秘色彩,与早期宗教崇拜有关。内蒙古另一处比较集中的岩画群集中在阴山,有大量舞蹈场面,所描绘的人物都戴有头饰,身上佩有饰物。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刻绘在一块平整的岩石上,有多处人面形象、农作物以及抽象符号,有很多种破译结论,普遍认为与祈祷式的宗教活动有关。新疆也有多处岩画群,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有狩猎、放牧、征战、舞蹈以及建筑物等等,其中的狩猎场面惊心动魄,一群猎人围住一头野牛,手持长矛、拉弓射箭,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而在甘肃、青海等地的岩画,则与后来出土的彩陶装饰纹样有许多共同之处,由此可以断定它们的大致年代和当时人物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
贺兰山岩画
宁夏的贺兰山,集中了成千上万的原始岩画,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早期壁画画廊。贺兰山崖岩画属游牧民族的艺术创作,艺术手法活泼自由,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和含义不明的抽象画面;对人物的表现最为丰富,有狩猎、舞蹈、交媾、膜拜等等。
云南岩画是整个南方系统岩画的重要代表,广泛分布于怒江、澜沧江、红河和金沙江等流域。其中在沧源、麻栗坡等地最为集中。它们的表现技法完全不同于北方,贺兰山和阴山的岩画实际上是岩刻,以可糟的方法雕琢在岩石上,以凹线造型。而云南岩画的特点在于技法上使用涂绘为主,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有50余处。云南岩画的描绘形象更加丰富,形象也更加生动,有戴面具人物、有配尾饰人物、牵牛人物、狩猎人物;动物有牛、猴、蜥蜴、蛙、蛇、象、猪、鸟等;还有太阳、月亮、云霞、星辰等;穴居、房屋、道路也在表现范围之内。(www.zuozong.com)
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
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东南沿海地区有代表性的早期壁画,它的特点是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人们对自然以及超自然现象进行抗争的奋斗记录,是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标志。此处的岩画与阴山、贺兰山、乌兰察布等地相距数千里,但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舞蹈人物形象、如人面形;在工艺上都采用敲凿或磨刻将画面刻在岩石上。
古代的壁画艺术,由岩画、洞穴壁画,一步步走进住宅,登堂入室,进而发展到住房的顶部,逐步走向成熟。尽管原始人类的简陋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仍可以从现存的其他出土文物上进行推断,分析与之相关的事或物,找出原始岩画与建筑壁画之关系。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原始岩画实例存在,在非洲、欧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这种早期的文化现象。
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公社开始解体,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明显,私有制逐步显现出来。中国历史进入夏、商、周时期,开始了奴隶制阶级社会。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自禹到桀17个帝王,其都城迁移频繁是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依然以牧业为主。夏文化已有较成熟的陶器制作,玉、石、骨、纺织工艺也得到较大发展。据《尚书》记载,这个时期“筑倾宫、饰瑞台”,可以推想其建筑壁画已初具规模。“装饰”泛指修饰、打扮,或者掩饰、美化的意思。装饰一词出自《后汉书·梁红传》:“女(孟光)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即嫁,始以装饰入门。”壁画即为建筑装饰之一种。当时的壁画内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其他装饰推测。如夏的晚期,铜器的铸造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装饰纹样比较丰富,其内容正如《左传》记载的那样:“昔峡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君权的确立,需要政治上的稳固,礼教的作用很大,壁画艺术开始承担了一部分警戒社会民心的作用。由于建筑物不易保存,壁画也随之淹没,在秦王朝之前长达3000年的历史当中,没有任何壁画的遗存。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建筑的发展,壁画艺术也兴盛起来,从周到汉代的殿堂壁画相当发达,《孔子家语》中记载当年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见到过壁画“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画出了“各有善恶之状”。这些记录还不足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壁画艺术的全貌与特点,但至少说明周代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被统治阶级借以作为宣传工具、教育工具,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先有宏伟的蓝图,再有建筑物的形式,而建筑内外又缺少不了相应的装饰壁画,这是一种艺术规律。但我国的历史传统中,往往视工艺为形而下的低贱工作,极少把它们纳入历史记载,所以当时的建筑壁画成就,也只有片言只语的评语,即使是这样,那些描述也往往简单、抽象,充满了不实之辞。比如《诗·小雅·斯干》中对宫殿的描述如“跋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等,只是虚无地描写了建筑的堂皇、敞亮,真实尺度却不得而知。
至战国时,规模更加宏大的壁画开始出现。王逸《楚辞章句》为《天问》所作的序中,提到楚国有先王之庙、公卿祠堂,图画着山川天地、神灵怪物、古时圣贤等等。正是这些感人至深的壁画,使读画的屈原大有所感,写出了有名的《天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